操作机器、封装电源、进行充放电检测,在时瑞电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贫困户刘寻从一个农民变为一名产业工人。她在家门口就业,每个月收入3500元,还能照顾老人孩子,不亚于在广东打工的丈夫。
如今,越来越多乌蒙山区的贫困户像刘寻一样,来到电子企业上班,完成从农民到工人的转变,也敲开了脱贫致富的大门。
乌蒙山深处,昭通昭阳区,一座滇粤产业园里,集聚了来自东莞的12家电子信息企业,覆盖了电源、显示屏、摄像等多个产业环节。过去工业基础薄弱的昭通,生产出手机、电视、电脑显示器等。
在东莞帮扶下,昭通正在建设立足云南、辐射云贵川、出口东南亚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演绎产业振兴的新故事。
艰难起步
克服“水土不服”扎根大山发展
在昭通立时技术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员工们正在使用注塑机、测试机等专业设备生产数据线,“滴滴”声此起彼伏。
拿起一捆数据线,公司董事长沈卫左右翻看,说:“现在的良品率,比刚开始时高多了。”
立时技术有限公司员工在生产数据线 。
立时技术是第一家从东莞来到昭通的电子信息企业,于2018年底成立。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东莞企业,立时技术在2019年亏损了近1000万元。
“当时我们怀着扶贫的情怀,来到这里投资,却发现困难重重。”沈卫回忆,他第一次到产业园时,园区大量厂房空置,只有少量食品加工类企业。园区每天只有两趟公交,物流成本高昂。
然而这些还不是最大的问题。为了扩大扶贫成效,立时技术招聘工人,送到东莞培训,并在各乡镇成立了多个扶贫车间。“很多贫困户从没接触过数据线生产,且习惯了自由,从农民转变成产业工人,非常困难。”沈卫说。
立时技术的仓库,堆放着一批报废的数据线。沈卫叹着气说,2019年,昭通公司的良品率只有30%,远低于东莞公司的97%。次品不仅无法销售,还被多家客户罚款,公司共损失接近1000万元。
立时技术有限公司员工在生产数据线。
辛苦一年,却亏掉了总公司利润的近10%,立时技术的管理层动摇了。他们提出申请,撤离昭通。“但总公司并没有通过申请。”沈卫说,“任何地方发展一个新兴产业,都需要时间来沉淀、磨合。”
昭通立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鸿生也面临同样的困扰。去年,立新智能依靠当地工人,生产出1万台手机,其中近2000台是残次品。
陈鸿生说:“20%的残次率,对于手机制造行业来说,是非常麻烦的。不仅不能产生收益,而且投入的原材料、零部件大都成为废品,影响公司的市场信誉,损害公司供应链关系的稳定。”
立时技术有限公司员工在生产数据线。
陈鸿生分析,产品残次率高的主要原因是,昭通以前没有电子信息产业,很多农民尤其是贫困户没有在工厂里打过工,还有一些人不识字,接受能力差。在深圳训练一名产业工人,一周就能上岗。但在昭通,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东莞市委市政府接待办副主任、昭阳区副区长赵玮辛说,为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政府给工人和企业发放稳岗补贴,每人半年最高3600元。同时,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弥补交通物流等配套短板。
今年上半年,立时技术良品率已提升到70%,预计再过一两年就能超过90%。物流成本也明显下降,从刚开始的每公斤1.8元降到了1.2元。沈卫说:“今年已经有了可喜的变化,我们扎根这里的信心越来越足。”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东莞不仅向昭通“输血”,更在努力提升昭通自身的“造血”能力。
东莞充分发挥制造业名城优势,抓住东部产业梯度向西部转移的机遇期、关键期、黄金期,找准“昭通所需、东莞所能”的结合点。
目前,东莞与昭通产业合作呈现出四个层次,涵盖农产品种植业、品牌农业及深加工、服装制衣等来料加工、电子信息产业,产业合作的层级不断提升,两地产业的亲密度持续深化。昭通的产业也在向高精尖方向不断转型升级。
据统计,东莞引导推动立时技术等173个产业项目入驻昭通,实际投资超过22.22亿元。今年以来,新引进或增资产业项目46个,实际到位投资金额4.13亿元,新签协议投资产业项目39个,协议投资额113.59亿元。
越来越多的优质项目,在克服初期的“水土不服”后,在乌蒙山深处扎下了根。
生长链条
“立”字兄弟企业携手共进
一台台电脑显示屏,在流水线上推移。工人们手脚麻利,完成组装、检测、包装等一道道工序。工厂门口,货车即将满载电脑显示屏,运往全国各地。
这是昭通立勤液晶显示技术有限公司车间的一幕。公司总经理古小丰介绍,昭通发展电子信息产业,还面临一大困难:产业链配套不健全。
立勤液晶显示技术有限公司员工在生产显示屏。
前不久,立勤液晶缺少一类零部件,找遍了昭通当地的市场,没能找到,只好从深圳订货过来。因为交通物流不够畅通,原材料发进来,路上就要耽误四五天,影响企业正常生产。
为解决这一问题,昭通开展以商招商,从东莞引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培育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目前,东莞帮助昭通新引进或增资电子类项目12个,意向落户电子项目17个,电子信息产业链不断延伸完善。
在滇粤产业园行走,会发现很多企业都打出“立”字招牌:立时技术、立勤液晶、立新智能等。
沈卫笑着解释:“这些‘立’字头的企业,都是我们在广东的兄弟企业。大家听说立时技术投资昭通,也纷纷赶来,抱团发展。我们用‘立’字头,寓意立于不败之地。”
近年来,东莞依托自身电子产业发达的优势,以培育劳动密集型电子类产业生态为重点,帮助昭通新引进或增资电子类项目12个,意向落户电子项目17个,推动关联电子企业抱团落户昭通,产业链不断延伸完善,形成良性发展态势。
东莞在滇粤产业园招引和培育了立勤、立时、立新、时瑞、中和、富迪等一批关联度高、能够实现联动发展的电子企业,已覆盖电源、显示屏、摄像头、手机按键、数据线、手机组装等多个电子信息产业环节,以电子代工类企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去年以来,“立”字兄弟为昭通创造了多个历史第一:立新智能生产出昭通制造的第一部手机,出口非洲、墨西哥;立勤液晶生产出昭通制造的第一台电视、第一个电脑显示屏,在国内畅销。
立新智能总经理陈鸿生认为,虽然昭通制造的第一部手机、第一批数据线等电子信息产品,残次率很高,但凡事开头难。随着越来越多的电子信息上下游企业在昭通集聚,昭通外出务工人员回流,本地技术工人逐渐成长成熟,昭通的电子信息产业将驶入发展快车道。
不断生长的产业链条,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群众致富带来了新希望。赵玮辛介绍,园区的12家电子信息企业,共带动约1500人就业,去年产值近2亿元。
广阔腹地
引领西南新兴产业崛起
员工们将制作电池的原料投入搅拌罐,经过涂布机、烤箱,生成像布一样的材料;再依次投入制片机、卷绕机、冲壳机,变成类似巧克力的电池块;最终经过烘烤、注液、封装、充放电检测,一个电池就生产出来了。
与其他劳动力密集型的电子信息企业不同,在昭通时瑞电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看不到多少工人,自动化率超过70%。“在别人看来,云贵川等西南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基础薄弱,像一张白纸。但在我们看来,这里有着非常广阔的市场空间。”公司董事长纵瑞虎说,他们计划在昭通追加1.5亿元投资,并力争成为昭通首家创业板上市公司。
时瑞电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员工在生产电池。
纵瑞虎分析,目前西南地区的电子产品,都从沿海城市运过来,需要五六天时间。如果滇粤产业园能够发展壮大,就近供货,且具有价格、服务优势,将迅速打开西南市场。同时,通过云南海关,可以就近出口东南亚,打开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时瑞等公司不仅带来了投资,更带来了东莞先进的企业发展理念。
在纵瑞虎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款充电宝。这是时瑞的首个自主品牌“云滇”。为了更好地打开当地市场,时瑞在品牌上追求本土化。时瑞将销售收入的25%投入科研创新,目前已授权专利近60个,其中发明专利7个。时瑞还计划建设一个省级实验室,开展电子产品检测,并向园区企业开放共享。
全新的发展理念,为企业带来了良好收益。目前,时瑞的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1月,总金额达5000万元。
时瑞电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员工在生产电池。
“我们通过健全交通物流体系,形成直通珠三角、连接东南亚的发展新格局。”东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第五扶贫协作工作组组长,昭通市委常委、副市长方灿芬介绍,今年打通昭通到珠三角的物流运输通道,将物流时间从4天缩至1天;打通昭通到东南亚出口通关及物流运输通道,建设辐射云贵川、出口东南亚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聚焦广东企业落地昭通的物流短板,整合昭通东莞两地资源,引进云南省大型物流企业,加快物流行业兼并重组进程,探索构建以物流大企业为核心的物流企业体系,打通昭通—珠三角快速便捷的物流运输通道、昭通—东南亚出口通关及物流运输通道,进而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打通东部企业入驻昭通“中梗阻”,助力昭通培育产业生态。
过去,昭通以食品初加工、采矿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在东西部协作帮扶下,这里产出了本地制造的第一部手机、第一台电视、第一个电脑显示器。随着越来越多电子信息企业在此集聚,一个加速崛起的新兴产业,将填补当地的产业空白。
家住昭阳区红路小区的贫困户刘寻,如今在时瑞电源上班,做电源二次封装。“上个月拿了3500元,非常满意。”刘寻说,“我老公在佛山电子厂上班,每月也只能存4000元。我们商定了,让他明年就回来工作。”
陈鸿生介绍,如今,随着广东劳动力、土地厂租等生产成本的上涨,大量劳动力密集型的电子信息加工类企业寻求外迁,云南劳动力、土地厂租成本较低,市场空间广阔,为广东企业转移提供了新的空间。
将研发、采购、设计、营销等环节留在广东,进入西南拓展生产空间和销售市场,这是很多粤企老板的选择。
广东研发、西南制造,这种区域协作模式,将广东的资金和技术优势,与西南的广阔市场空间、廉价土地和劳动力优势有效结合。这不仅让广东企业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也带动了山区就业及新产业集群的崛起。
离开昭通后,一位东莞扶贫干部的话,仍久久回荡在耳边:“这些电子厂,就像我们自己的孩子一样。”
立足云南、辐射云贵川、出口东南亚,一个新兴的电子信息产业,在昭通顺势而起。
■数读
2016年至2020年,东莞引导推动173个产业项目入驻昭通,实际投资超过22.22亿元。
2020年以来,新引进或增资产业项目46个,实际到位投资金额4.13亿元,新签协议投资产业项目39个,协议投资额113.59亿元。
2020年以来,协议投资规模超过1亿元的项目有18个,包括天宇医疗器械、中玲鲁甸农副产品产销平台等。
近年来,东莞帮助昭通新引进或增资电子类项目12个,意向落户电子项目17个,全力推动关联电子企业抱团落户昭通,产业链不断延伸完善,形成良性发展态势。
滇粤产业园的12家电子信息企业,共带动约1500人就业,去年产值近2亿元。
今年打通昭通到珠三角的物流运输通道,将物流时间从4天缩短至1天。
■见证
立勤液晶公司员工余贵明:
将有更多年轻人回家乡工作
在昭通立勤液晶显示技术有限公司车间里,一台台显示屏在流水线上滑过。余贵明站在流水线的末端,给显示屏拧紧螺丝钉,打好包装。他手脚很麻利,不一会儿,身侧就堆满了等待发货的成品。
余贵明是昭阳区北闸镇人,今年26岁。过去,他在浙江、福建等地打工。2018年底他回到家乡,奶奶生病住院,母亲又患有精神疾病,弟弟妹妹还在读书。为了照顾家人,他没有再出去工作。然而,当时昭阳产业并不发达,他只能打打零工,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去年6月,立勤液晶进驻昭阳。余贵明很兴奋,成为立勤液晶招的第一批产业工人。因为之前也是在外省的电子企业上班,他有着丰富的经验,业务上手快,很快就成了企业员工中的骨干。
易地扶贫搬迁后,余贵明和家人搬到了县城的红路小区居住。每天早晨7时30分,他骑着电瓶车从红路小区出发,5分钟就到了工厂。8时上班,中午休息一个小时,下午5时下班,每天工作8个小时,一个月工资拿到手有2500元。
在浙江工作时,余贵明每个月工资大概3500元,除掉生活开支,最后能存下来的钱不到2500元。如今在家门口上班,生活成本很低,工作时间有规律,又能照顾家人,他觉得很满意。
余贵明说:“别看现在工资不高,未来如果当了班长,工资会涨到3500元;当了线长,工资会涨到4000元;当了车间主管,工资还会涨到4500元,不比在浙江打工差。”说起这些时,余贵明眼睛里闪着兴奋的光芒,对未来充满期待。
如今,昭阳区引进了很多电子信息企业的消息,也在昭阳区外出务工青年人群中传播开来。很多年轻人计划回到家乡工作。余贵明说,他的朋友中就有一些人向他打听,在滇粤产业园工作的机会和工资待遇。
随着越来越多的电子信息企业在这里投资办厂,也将会有更多昭通的年轻人像余贵明一样,回到家乡就近就业。这些年轻人的回归,将有效地弥补当前昭阳缺乏熟练技术工人等短板,让当地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记者】吴擒虎
【摄影】龚名扬 孙俊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