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中第一鲜”市场大缺口!消费需求30万吨/年,全国年产量16万吨,这里喊出青蟹产业升级最强音!

农财宝典
+ 订阅

10月22日,第二届中国青蟹产业绿色发展论坛暨中国青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成立仪式在广东台山举行。

文/图 农财宝典-新渔网记者 邓汉文

作为青蟹学术界与企业界的共同盛会,2019年该论坛由国家虾蟹技术产业体系、宁波大学等首次发起,如今已经成为展示青蟹科研及生产成果的重要交流平台之一,本次论坛受到业界的高度关注。

“青蟹养殖具备明显优势,同时又面临重大问题。青蟹分为6大品类,可以实现全年上市,从沿海低盐地区到内陆盐碱地均可养殖,市场消费潜力大,经济价值高。”论坛上,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山大学何建国教授提到。

据行业数据显示,我国青蟹年产量为 15-16万吨,其中广东青蟹养殖产量达到6-6.5万吨,占到总产量的40%以上,居全国第一位。青蟹的消费需求远比现产量要大,至少达到 30 万吨起。供需之间得显著反差,让青蟹能够多年保持高价定位,也意味着青蟹在膳食结构调整,餐饮消费升级的趋势中占有一席之地,被誉为“蟹中第一鲜”,其中黄油蟹更被誉为“蟹中皇冠上的明珠”、“蟹中之王”。

历年青蟹产业养殖产量统计表

然而,目前青蟹行业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具备水产品行业共有的“通病”, 个别产业难题仍是青蟹行业所特有的。例如:依赖天然饵料,养殖产量低。纵观全国各青蟹产区,平均亩产一般仅在 100 斤以上,极少数达300斤/亩,产量受外界因素影响比较大,例如饲料、温度、潮汐、市场行情等。

以三门地区为例,青蟹主要混养蛏子、血蛤等贝类,养户出蟹买卖随行就市, 亩产产量甚低。即使在养殖条件优异和消费发达的广东珠三角地区,南沙、台山等地区的蟹农出蟹卖蟹,要根据饵料质量、天气、潮汐等情况,产量往往起伏不定,完全“看天吃饭”。

“产业良种缺乏,野生苗价格低于人工繁育苗种,市场认知不足,产业极其需要企业进入良种繁育领域,亟待提升养殖模式,实现集约化养殖,加速青蟹品牌建设等。”何建国教授认为,目前为止青蟹还没有建立完善选育良种体系,种苗依旧十分依赖天然野生苗,人工育苗接受程度低,加上养殖成活率低,这也成为养殖生产存在很大的变数,产量时高时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悉,很多育苗、养殖 等生产单位,甚至连不同种类的青蟹尚未区分清楚,稳定的生产机制未能建立。加上,流通、销售环节经营分散,导致行业定价机制不稳定,很多产地的蟹价根据口头商定价格等,由流通商是按照统货收购, 导致品质保障不到位,消费市场局限同样延伸出等诸多产业痛点。

值得高兴的是,目前青蟹产业政学研企以及上下游各环正努力推进产业健康发展,致力攻关种苗繁育以及饲料营养难点,推广高效养殖模式,各产区快速构建区域公共品牌等等,如三门青蟹、台山青蟹、钦州青蟹、和乐蟹、南沙青蟹都在各自积极发力,行业同仁勠力同心,共谋青蟹产业大发展。

未来青蟹产业能否进一步解决产业诸多痛点,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本次论坛为产业带来精彩的思维碰撞,中国水产科学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中山大学、宁波大学、厦门大学、集美大学、汕头大学、北部湾大学以及广西海洋研究所、宁波海洋与渔业研究所、台山青蟹协会等专家教授团以及行业大咖带来许多可行性的建议。据悉,本次活动由国家现代农业(虾蟹)产业技术体系、中国青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主办,宁波大学、广东省台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台山市农业农村局及台山市青蟹协会联合承办。

精彩花絮

广东省渔业技术推广总站刘胜敏为论坛致辞

广东省台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方健康为论坛致辞

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山大学何建国教授

中国青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成立,理事长、秘书长接受受聘证书

同期举办台山青蟹烹调技能竞赛开幕式

作者:农财宝典-新渔网记者邓汉文

本期编辑:郑燕云(微信号zhengyyun11,新闻爆料、转载授权请加微信)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