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昭通扶贫协作|农特优品补链,深加工推动农业现代化

南方日报

处于乌蒙山区的昭通市,向来就是农业大市。云贵高原的气候,孕育出品种多样的农作物。

如今,当地粗放生产的农业正走向集约化和产业化。

云笋、天麻、土豆等农作物种植基地里,规模化种植、精细化管理,让昭通特色农产品大量走向市场。种植园外的车间厂房里,轰鸣的机器则带领昭通农产品走向深加工。

在昭通鲁甸县,原本一吨只能卖8500元左右鲜花椒,经过加工提炼,所制成的20公斤花椒精油可以卖到2.4万元。

推动农产品商品化成为东莞对口帮扶昭通6县发展现代化农业的一大法宝,农产品加工和产业链延伸也因此成为昭通的脱贫抓手。

打开致富新大门

从种植花椒到生产花椒油

走进昭通大成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车间,一股花椒的香味扑鼻而来,令人精神一振。

抓起一把花椒,大成农业副总经理苟仕坤说,判断花椒的品质要先看颜色,黄绿色为宜;再看表壳上的油包大小,越大越好;最后看内部含籽量,越少越好。

鲁甸县副县长、东莞市滨海湾新区党工委委员钟雅哲介绍,鲁甸是国内三大青花椒主产区(凉山、鲁甸、江津)之一,也是国内三大青花椒集散地(成都、重庆、鲁甸)之一。东西部扶贫协作开展以来,鲁甸县委、县政府积极引导花椒深加工,提升产业附加值。

大成农业的负责人,曾从事花椒收购贸易多年。卖鲜花椒利润低,椒农收入差。积累资金后,他们成立大成农业。这是国内首家用花椒做日化用品的企业。

大成农业深加工车间自动化程度高。

大成农业深加工车间自动化程度高。

在大成农业生产车间里,花椒经过分级机、色选机、比重机,层层筛选,将含籽与不含籽的分开。苟仕坤说:“含籽的花椒,吃起来有砂粒感,过去往往丢掉了。现在可以深加工,用来提取花椒油,实现废物利用。”

往前走,在花椒油加工车间,排列着很多储罐。爬上两层楼高的生产设施,员工将花椒倒入精油提取成套设备,生产出花椒油。干花椒的油颜色较深,而青花椒油颜色清亮。苟仕坤说:“我们的自动化程度很高,只有进料、包装等环节需要人工,其他环节都实现了自动化。”

农户在修剪花椒树

农户在修剪花椒树

在公司展厅,各色产品琳琅满目。苟仕坤介绍,他们的产品分为两类,一类是日化用品,包括洗发水、护发素、沐浴露、护肤品等;另一类是调味品,包括花椒粉、花椒油、食品添加剂等。

这些花椒深加工产品,离不开产学研合作的技术支撑。大成农业厂区设立了张卫明专家工作站、研发中心和检测中心。

张卫明是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院原院长。在研究院的帮助下,近年来,大成农业先后获授1项发明专利、14项实用新型专利,参与制定了花椒行业一项国家标准、5项昭通市地方标准。因为产品品质优良,大成农业成为海底捞、康师傅等知名企业的合作商。

产业链条延长后,原来传统的花椒产业,附加值成倍增长。苟仕坤算了笔账,过去卖鲜花椒,一吨只能卖8500元左右。现在1吨鲜花椒能提取精油20公斤,可以卖2.4万元。2019年,大成农业产值2800多万元。

昭通鲁甸县一隅,种了满山的花椒树,正在进行花椒采摘

昭通鲁甸县一隅,种了满山的花椒树,正在进行花椒采摘

目前,鲁甸共种植花椒30多万亩。在东西部扶贫协作政策引导下,东莞市供销集团等企业与大成农业合作,为花椒深加工产品拓宽销路。山东一企业也将到鲁甸投资,扩大花椒深加工产能。如今鲁甸已有3家花椒深加工企业。

大成农业正在带动越来越多的鲁甸人脱贫奔康。公司的宣传栏、产品包装的美工设计精美,这是贫困户李杰彪的作品。李杰彪今年27岁,患有佝偻病,身高不足1.5米。前几年,他从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到大成农业工作。积累了本钱后,如今他在鲁甸县城开了一家广告公司,自己当起老板。

在大成农业的种植基地里,一群椒农正在忙着采收花椒。这里共吸纳839人就业,其中187人是贫困户。大成农业还建立了10个村级合作社,带动5000多农户增收致富。在梭山乡黑石村,大成农业投资发展800多亩花椒后,全部交给农户打理,带动贫困户增收。

提升附加值

加速打造种养业全产业链

盛产云笋的镇雄县,同样将目光瞄准农产品深加工。

在镇雄县碗厂镇高炉沟易地搬迁安置点,嘈杂的器械安装声不时回响。竹笋加工车间已经全部建成投入使用,魔芋、天麻的加工车间基建已经完成,科研大楼基建已完成60%,云笋产品展示大厅主体结构已经基本完成……

走进竹笋车间,工人们正在加班赶工,为迎接第一批成熟的云笋做准备。厂房正式投入使用后,清水笋、蒸汽烘干笋、即食包装笋、竹笋罐头等加工产品都将从这里运往各地。

“深加工可以提升竹笋附加值,竹笋原材料价格水涨船高也可以让镇雄农户受益,同时带动当地的竹产业发展,打响昭通的竹笋品牌知名度。”黑颈鹤生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执行总经理王龙表示,后续他们还将拓展天麻等农产品的精深加工,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户种植动力。

花椒树下、云笋地里,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结出脱贫硕果,全产业链发展的趋势正在形成。

在昭通市巧家县,多年以来,当地一直都有养猪的习惯。但个人养殖的局限性和市场的多变性,让养殖数量较少的村民,很难通过生猪养殖致富。

24.5摄氏度的室温,50%左右的湿度,冬天有水暖、保温灯、热风机等保温设备,夏天则由8个风机不间断换气通风,这是如今巧家县标准化养殖厂内猪仔们的居住环境。

在巧家县马树小河塘生猪高效规模养殖小区内,自动化供料喂养、封闭式精细化管理、标准化养殖技术等在12个生猪养殖场内一一推进。

“只要猪用鼻子一拱,铁片就会打开,黄色大桶里的饲料就会落下。”巧家县马树镇小河塘村生猪高效规模养殖场负责人浦绍华介绍,每栋养殖场都有自动化的饲料桶和饮水系统。

“公司精细化养殖还有一个好处,可以提供保底价格,每头猪150元,无论市场如何变动,这个保底价格不会变,今年6月份出栏的第一批小猪,因为市场行情较好,每头可以赚250元。”浦绍华告诉记者。

“在这里养猪会稳定一些,自己养需要先投入本钱修猪圈,最后出栏后的价格变动大,也不一定能赚钱。”来自巧家县崇溪乡老屋村的养殖员肖家贵告诉记者,以前自己每年也会养10多头猪,但是那几年市场行情不好,只能勉强回本。

今年6月,有30多年养猪经验的肖家贵与妻子一同来到养殖场,成为这里的养殖员。夫妻俩每天为1700多头猪进行10多次检查,并清扫猪舍、监控数据等,一个月下来夫妻俩可以分别拿到4000多元的工资。

“每天我们24个养殖人员都要检查猪的健康情况、打扫卫生,如果遇到生病的小猪,就给它们补充营养,有时候还要让猪喝牛奶和吃巧家红糖,在这里猪的生活质量很高的。”肖家贵打趣地说。

“你看现在这一栏已经养了170多天的猪,差不多300斤左右,一个星期之后他们就可以出栏并运往东莞了。”浦绍华指着监控画面说。

从6月份投入使用到如今,在行业龙头广东温氏集团与巧家一家公司的合作下,1万多头猪运往市场,巧家生猪大县的名声逐渐传扬了出去。

“我们这两天刚签约一个新项目,接下来两年多的时间,除了代养,从饲料、育种、养殖到屠宰加工等生猪的全产业链都会在巧家搭建起来,未来巧家生猪产业县的地位将更加稳固。”东莞扶贫干部,昭通市巧家县委常委、副县长卢广基说。

养猪场、有机肥厂、饲料厂……再过一段时间,昭通巧家马树镇、老店镇、包谷垴乡等地将陆续建起覆盖生猪全产业链的新厂房、新猪舍。

大山里创出新技术

深加工产品获市场青睐

昭通巧家县药山脚下,数百只中华蜂正集体振翅,向逐渐逼近的胡蜂发出警告,嗡嗡作响的声音在老店镇治乐村中蜂养殖产业扶贫点的蜂箱前此起彼伏。

一旁的养殖人员头戴护具,轻轻取出整块蜂巢;另一旁的养殖地里,工作人员正在演示蜜水融合的“魔术”表演。

从原始的蜂蜜,到富含科技元素的醇蜜水,写满“巧家扶贫”字样的养殖基地里,蜂蜜产业的创新升级正在上演。

“逆时针旋转,打开机关,储藏在瓶口上部的蜂蜜就会自动流下来,轻轻摇一摇,蜂蜜水就形成了。”环宇蜂业公司董事长武进宇晃动着饮料瓶说。

从原始的蜂蜜,到富含科技元素的醇蜜水,写满“巧家扶贫”字样的养殖基地里,蜂蜜产业的创新升级正在上演。

从原始的蜂蜜,到富含科技元素的醇蜜水,写满“巧家扶贫”字样的养殖基地里,蜂蜜产业的创新升级正在上演。

今年9月4日,300毫升装的醇蜜水第一次亮相广东东西部扶贫协作产品交易市场,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

从初级农产品变身为备受热议的网红产品,巧家中蜂养殖事业的创新升级只用了一年时间。

从去年8月开始,4000多米高的药山脚下,数百箱写满“巧家扶贫”字样的蜂箱陆续入驻,成千上万只中华蜂在遍地的花草间嬉戏授粉。

“当时我们对巧家的142个村子进行了调研,考察后发现,乌蒙山区的气候条件最好,每年有长达10个月的采蜜时间,蜜源随处可见,种类丰富。”武进宇说。

调研结束后,他们开始以1000箱的规模试验养植。如今,巧家蜜蜂养殖已经扩展到153个村,规模达2万余箱。

巧家蜂蜜养殖的事业已经扩展到153个村的2万余箱。

巧家蜂蜜养殖的事业已经扩展到153个村的2万余箱。

“蜜在舞动,情在交流”,武进宇告诉记者,在保障蜂蜜品质的基础上,蜂蜜精加工厂项目也陆续开展,醇蜜水就是东莞帮扶下的创新深加工之作。

东莞扶贫干部牵线搭桥,巧家县与位于东莞茶山镇的广东蜜悦旅饮品科技有限公司首次牵手,经过研发、设计、中试、踪试等过程后,终于在扶贫展品推介会上推出了醇蜜水这种创新产品。

据了解,醇蜜水上市后首月接到订单近10万瓶,蜂蜜及其他产品的年销售达到1800万元。

“我们现在不愁销路,接下来精深加工项目会在巧家县蒙姑镇十里坪启动,蜂蜜面膜已经完成开发等待上市,蜂蜜酒也已经在研发……”提到蜂蜜产业后续的深加工项目,武进宇说。

昭通巧家县药山脚下,养殖人员头戴护具,轻轻取出整块蜂巢

昭通巧家县药山脚下,养殖人员头戴护具,轻轻取出整块蜂巢

■见证

鲁甸县马铃薯产业带头人刘飞:

“驱车30公里,都是我们的土豆园”

沿着盘山公路迂回而上,薄雾在山腰飘荡,漫山遍野一片苍翠,全是土豆藤蔓,其间点缀着红色、白色的花朵。高原之上的昭通鲁甸县水磨镇,连片种出一片土豆的“海洋”。

“都说哪里种土豆,哪里就很贫困。在我们这里,可不是那么回事。多亏‘科学家’,让种植土豆也能成为我们致富的门路。”62岁的卢应德将土豆捧在手心,笑得眼角漾起鱼尾纹。

他口中的“科学家”,不是哪位高校的教授,而是扎根当地27年的农技员、新兴马铃薯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飞。

“我们去地里谈吧,在办公室说不清楚。”一见到记者,刘飞开门见山,将记者带到田里。他挥着手、自豪地介绍:“从这里开车,走30公里,都是我们合作社的土豆园。”

种土豆难脱贫,根源在于产量低、亩均收益差。刘飞自1993年中专毕业后,就扎根水磨镇,耗时27年研究土豆增产方法。山上有一片土豆园,竖满白色的牌子,那是刘飞的试验田。他从全国各地引进新品种,在当地试种,目前正在试验的品种有1000多个。

经过多年试验对比,刘飞发现了产量高、抗病性强的“云薯505”。在当地政府支持下,这个优良品种已在昭通推广80万亩。根据2019年云南省农科院专家组的评估,“云薯505”亩产5476公斤,产量居全国第一。

鲁甸县土豆产业的转型提质,离不开刘飞等一批懂技术的产业带头人。2007年,刘飞已经接近40岁,还参加全国研究生统一招考,并顺利考取了云南农业大学。刘飞笑着回忆:“当时农业专业课考了满分,英语却只考了20分,刚好过线。”研究生毕业时,导师想让刘飞继续读博,但刘飞惦记着鲁甸的土豆地,回到这里,把更多精力用在田间地头。

摊开手掌,刘飞的中指上缠着胶布,拇指的伤前不久才痊愈,食指上还留着一道伤疤。刘飞说:“这都是常年在土豆地里扒拉留下来的。以前经常10个手指全是伤口,跟人握手时,都不好意思伸出来。”

如今,一些新问题开始困扰刘飞:亩产量提升了,种薯也推广了,土豆产业从哪里寻找新的发展空间?

在东西部扶贫协作政策支持下,2018年,刘飞前往东莞参观学习。东莞蓬勃发展的都市农业,给了他很大的启发。回到鲁甸,刘飞立即流转了79亩地,试点观光农业。

“土豆一开始在全世界推广时,不是以食物名义推广的,而是以花卉盆景。”刘飞说,土豆的花期从6月持续到10月,开花时漫山遍野缤纷绚烂。

如今在刘飞的合作社,梅花、醉蝶等花卉迎风摇曳。未来,他计划投入1000万元,种植1000亩花卉。届时,土豆花将与各类花卉争奇斗艳,吸引游人打卡拍照。“土豆种植+观光旅游”,土豆园变身大片花海,成休闲旅游好去处。

可以想见,若干年后,鲁甸水磨镇千亩花海、繁花似锦。原来埋在土里、价值低廉的土豆,将不仅有高产量,还将带来高颜值、高收益。

【撰文】李玲玉 吴擒虎 龚名扬

【摄影】孙俊杰 龚名扬

编辑 于羽佳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