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灿芬谈莞昭扶贫协作: 从“单向帮扶”到“双向协同”

南方日报

近日,东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第五扶贫协作工作组组长,昭通市委常委、副市长方灿芬接受南方日报专访,介绍东莞结对帮扶昭通的思路、创新和成效。方灿芬介绍,在东莞对口帮扶昭通过程中,两市探索劳务与人才双向协作机制,充分发挥东莞先进制造业优势和昭通农业、土地、劳动力、市场腹地等优势,互相取长补短,助力昭通在实现脱贫攻坚完美收官的基础上,实现了三个“千亿级”的新突破。

东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第五扶贫协作工作组组长,昭通市委常委、副市长方灿芬.

东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第五扶贫协作工作组组长,昭通市委常委、副市长方灿芬.

响应国家战略,着眼发展全局

昭通实现三个“千亿级”突破

南方日报:要站在怎样的高度和视角,来看待东西部扶贫协作?东莞对口帮扶昭通,主要取得了哪些成效?

方灿芬:要从国家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从中国发展历史长河的视野,来看待东西部扶贫协作。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是非常及时、重要的。这不单是扶贫,更重要是协作。要实现全国一盘旗发展,必须借助东部力量,来激活西部发展的潜力。

东莞、昭通贯彻落实这一决策过程中,两市的政治站位都非常高。2016-2020年,东莞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2.57亿元,社会帮扶资金5.06亿元。东莞为昭通引进的173个产业项目,实际投资超过22.22亿元。

在国家政策和东西部扶贫协作支持下,昭通的发展也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去年,昭通GDP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达1050亿,固定资产投资首次突破1000亿,人民币贷款余额首次超过1000亿。这三个千亿级的突破,是国家政策扶持和昭通上下努力奋斗的结果,也凝聚了东莞帮扶的努力和成果。

在这些数据背后,是昭通迅速补齐的基础设施短板。在东莞,固定资产投资不到GDP的三分之一。然而在昭通,固定资产投资与GDP相当,这充分说明了昭通固定资产投资的力度。昭通接近三分之二的固定资产投资,是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当中。

过去交通闭塞的昭通,如今航空、高铁、高速齐备,实现通江达海。目前,昭通有13条高速公路同时启动规划建设,已经建成4条,今年将再建成3条,未来两年,昭通将实现县县通高速。高铁线路已经覆盖到昭通多个县区。昭通机场已建成,可以直飞广州深圳。昭通还将启动建设一个更大的新机场。昭通城市基础设施的快速完善和营商环境的不断提升,将为脱贫攻坚和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立时技术有限公司员工在生产数据线

立时技术有限公司员工在生产数据线

劳务出深山,人才报桑梓

构建劳务与人才双向协作机制

南方日报:东莞结对帮扶昭通,怎样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让两地的资源优势互补,提升帮扶成效?

方灿芬:昭通每年有200多万人外出务工,但去年到东莞务工的只有1.4万人。今年,我们加大宣传力度,昭通到东莞务工的人数增加到了2.5万人,其中贫困户8000多人。

2月下旬,当时疫情还不稳定,我们就已经组织东莞的镇街和企业从东莞来到昭通,广泛下乡宣传,把招聘会开到村,引导农村劳动力到东莞就业。昭通还组织了历史上第一个东莞专列,集中送员工到东莞就业。

在劳务输出的过程中,我们探索出劳务与人才双向协作的新机制。过去,昭通每年要将200万人送出去务工,感觉像是一种任务和压力。但我认为,昭通的人力资源,不仅不是负担,反而是昭通最好的资源,是很重要的一张牌。我们需要创新机制,把原来单向的劳务输出,变成双向的劳务与人才协作。

如今,东莞和昭通已经探索出双向的劳务与人才协作新机制:昭通的一个村,与东莞的一家企业签署结对协议,输送几百人到企业务工;企业负责从这些员工中挑选“好苗子”,培养成管理员、业务员、技术员;两市人社和人才部门对这些输送到企业重点培养的“好苗子”,实时跟进其成长状况,建立人才动态管理台账,并有针对性地组织人才培训。除了技能培训,还要激发他们带动家乡脱贫致富的责任感;等条件成熟后,政府引导这些人才带着技术、资金、资源和业务,回乡创业,反哺昭通。

“劳务输出+村企结对+人才培训+精英回流”,通过这种劳务与人才双向协作机制,昭通为东莞输出了劳动力,东莞培养了人才反哺昭通,两市的人力合作更加紧密。

时瑞电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员工在生产电池.

时瑞电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员工在生产电池.

新兴产业崛起,深耕市场腹地

小型电子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南方日报:东莞正全力打造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怎样发挥东莞制造业优势,助力昭通产业转型升级?

方灿芬:我们充分发挥东莞制造业名城优势,抓住东部传统产业梯度向西部转移的机遇期、关键期、黄金期,找准“昭通所需、东莞所能”的结合点,增强造血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016-2020年,引导推动173个产业项目入驻昭通,实际投资超过22.22亿元。今年是东莞和昭通产业协作力度最大、规模最大、效果最好的一年。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产业项目招引实现逆势而上,新引进或增资产业项目46个,实际到位投资金额6.06亿元,新签协议投资产业项目39个,协议投资额113.59亿元。其中,天宇医疗器械、中玲鲁甸农副产品产销平台等18个项目协议投资超过1亿元。

目前,东莞与昭通产业合作呈现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农产品种植业,比如蔬菜大棚、生猪养殖;第二个层次是具备产业链延伸的品牌农业,比如6万亩的海升苹果基地;第三个层次是简单的来料加工业,比如服装、制衣;第四个层次是电子信息产业。

东莞依托自身电子产业发达的优势,以培育劳动密集型电子类产业生态为重点,帮助昭通新引进或增资电子类项目12个,意向落户电子项目17个,推动关联电子企业抱团落户昭通。目前,东莞在滇粤产业园招引和培育了立勤、立时、立新、时瑞、中和、富迪等一批关联度高、能够实现联动发展的电子企业,以电子代工类企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昭通新兴产业的发展,还需要突破物流、出口通关、人才、技术、资金等多个短板,其中补物流短板尤其迫切。

2020年,聚焦广东企业落地昭通的物流短板,整合昭通东莞两地资源,引进广东云南两省大型物流企业,加快物流行业兼并重组进程,探索构建以物流大企业为核心的物流企业体系,打通昭通—珠三角快速便捷的物流运输通道、昭通—东南亚出口通关及物流运输通道。原来从昭通到东莞要绕道昆明,路上要花三四天。物流通道打通后,从昭通24小时就能直达东莞。

昭通新兴产业的发展,还要用好一项得天独厚的优势:西南地区和东南亚广阔的市场腹地。推动昭通的新兴产业,与西南地区和东南亚市场联动,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今后打通国际货运通道,昭通的电子信息产品,也许不用运到珠三角,直接从云南出口东南亚,将更加具有竞争力。

立勤液晶显示技术有限公司员工在生产显示屏。

立勤液晶显示技术有限公司员工在生产显示屏。

农业深加工,水电兴集群

农特产品换个法子出深山

南方日报:昭通在农业、水电等方面极有特色。如何发挥昭通的特色优势,巩固扶贫成效?

方灿芬:昭通是高原地区,适合种植多种农产品。农业是昭通扶贫绕不开的话题。如何将传统的农业,转化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优势,是一个重要命题。

传统的农业形态,对GDP的贡献度很低。如果只满足于传统的农业种养,可以解决脱贫问题,但实现不了城市的崛起振兴。在脱贫前,昭通享受了大量国家政策资金的支持,脱贫之后,国家倾斜性扶持政策难以长久持续,要立足于自身,考虑如何进一步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

我们需要推动农业产业的工业化,延伸农业的产业链条。以前,昭通的多种农产品,如花椒、天麻、马铃薯、竹笋等,种出来就卖了。无论作为食品还是工业原材料,产值、税收都非常低。如今,我们引进企业,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例如,从花椒中提取精油,生产洗发水等日化用品;用天麻深加工生产天麻酒、天麻面膜等产品;在传统的草莓种植基础上,就地生产草莓果汁饮料;发挥土豆连片开花的优势,发展观光农业。

依托东莞毗邻广深以及超过800万常住人口的市场和消费优势,建立健全东莞昭通农副产品线上采购平台,搭建“供联E家消费扶贫平台”,设立32个镇街的线上“消费扶贫馆”;建成13个消费扶贫专馆、29个线下消费扶贫专区(专柜)。2020年以来,已采购、销售中西部贫困地区农畜产品货值1.53亿元,另外新签消费扶贫农产品协议采购金额3.48亿元。

通过大力发展以高原特色农产品为支撑的工业,延伸了农业产业的链条,为农民增收和地方发展输入新的动能。推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也为昭通下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扎实的基础。

水电也是昭通的一大特色。全国最大的三家水电站,有两家在昭通。下一步,昭通将发挥水电的优势,在原有的水电硅材、水电铝材产业的基础上,做好深加工,延长产业链。硅、铝是重要的工业原材料。从东部地区引进相应的深加工企业,把产业链的中下游引入昭通,发展以硅、铝为支撑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农民变市民,融入新生活

应对“后脱贫时代”种种挑战

南方日报:昭通已有5个县区相继脱贫。在脱贫以后,还将面临哪些难题?需要政府怎样巩固脱贫成果?

方灿芬:在扶贫期间,我们主要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的问题。但脱贫后,仍面临很多挑战。我们需要考虑公共设施建设、农村环境整治、环保问题、公共文化服务、社会治理等,这些都是“后脱贫时代”带来的新的需求和挑战,脱贫后政策红利少了,上级财政转移支出也会同步减少,要应对上述挑战,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以及社会公共开支,更多的要靠自己造血,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脱贫攻坚最大的影响之一,就是加速了农村的城市化。引导农民融入城市,弥补教育、医疗、公共文化服务等民生短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9月13日上午,镇雄县高山大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9月13日上午,镇雄县高山大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昭通有23个总人口超过万人的易地搬迁安置点。这些地方的农民变成了市民,如何让他们适应城市生活,改变陈规旧习,提升文明修养,更好地融入城市,也是一大难点。

昭通很多地方已经开始探索,并积累了一定经验。例如,有的易地搬迁安置点与社工组织合作,由社工教育引导居民,做好垃圾分类,参加义工活动;镇雄县创新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超市”,村民们做志愿者、保持家庭干净整洁、不乱扔垃圾、不闯红灯、邻里相处和睦等,都能获得相应的积分。利用积分,可以在超市兑换相应的物品。文明实践超市希望通过“十星级”文明户创建、积分兑换物品的方式,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引导群众改陋习树新风。

【采写】吴擒虎 李玲玉 靳延明

【摄影】龚名扬 孙俊杰

编辑 冯文美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