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吃,是一种在说话过程中出现气流阻断现象,产生说不出或说话不流畅的症状,是一种言语流畅性障碍。
口吃被医学界认为是世界上最奇怪、最复杂的疾病之一。千百年来,这种不痛不痒之症令多少人欲哭无泪,对患者造成心理上的痛苦,绝非常人可以想象。
与口吃相关的一部影视作品《国王的演讲》,形象具体地诠释了口吃这一疾病给人带来的困扰。影片讲述了1936年英王乔治五世逝世、爱德华八世退位后,患有严重口吃的约克公爵阿尔伯特王子临危受命成为英国国王,在语言治疗师莱纳尔·罗格的治疗下,乔治六世克服障碍,在二战前发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讲。
国际社会为加强对“口吃”的重视,1997年,在国际口吃协会等四个组织的共同呼吁下,把每年10月22日定为“国际口吃日”。
据统计,中国有1300 万人正忍受着口吃带来的痛苦。其中,青少年的患病率为2 %左右,儿童口吃的发病率更高,约达到5 % ,尤其在7岁组儿童中的患病率最高。口吃患者中80%为男性,男女性别比为3. 9 :1 。口吃开始的年龄平均为3岁,少数发病于6 岁后。
在医学上通常把口吃分为三大类:首字难发型、语词重复型、语句中断型。部分严重的口吃患者还常伴有呲牙咧嘴、肌肉痉挛以及各种伴随动作。口吃的表现变化多端,形式各异,辅音与元音口吃发生比例为5 :1 ,一般两者都有,96 %口吃发生在开始第一个字(首字难发)。
研究显示绝大部分口吃是在患者儿童时期发生和形成的,成年后发生者很少见。而儿童口吃的诸多成因中,模仿致病是一个常见因素。对50名口吃儿童调查中,有36名曾与其他口吃者有过交往,占72 %;577 例口吃模仿致病占77.5 %。
然而不少家长在认识上却存在这样的误区:口吃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消失。而最新研究表明,很少有儿童能在不治疗情况下克服口吃,并且4岁以后,口吃随年龄增长而消失的可能性明显下降。
越晚治疗,儿童口吃将越严重。因此,当孩子出现以下危险信号时,应立即带他/她去专业医疗机构去评估干预。
1. 声音和音节重复
2. 辅音和元音的拖长音
3. 词语不连贯
4. 可听到或静息的阻塞
5. 迂回地说
6. 词语表达伴有过度身体紧张
7. 单音节重复
8. 以上这些问题引起孩子不愿说话,或沟通障碍,并持续1个月以上。
矫正口吃的目的是让患者恢复正常语言交流的功能,其本身就需要一个实践和熟练的过程。专家建议,当你发现你的学生或同学有以上症状时,不要嘲笑和模仿他们,与他们交流时,请尽可能给他们创造一个宽松的语言环境,避免给他们形成心理压力,这样有助于口吃者的言语表达康复。
【儿童保健科—语言发育专科简介】
语言发育专科,是由儿童语言发育专家、发育评估师、心理治疗师、言语治疗师组成的专业团队,开展语言发育迟缓、智力发育迟缓、孤独症谱系障碍(自闭症)、构音障碍等疾病的评估、诊断和治疗。通过对家长个别或团体指导,儿童一对一个体训练、小组训练等多种方式,提高儿童的语言和认知能力。
【专家介绍】
俞红
主任医师、教授,儿童保健科主任
广东省妇幼保健协会儿科与儿童保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儿少卫生专业委员会会员
获佛山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
技术专长:
(1)儿童多动症、学习困难、孤独症、抽动症、情绪障碍、言语发育障碍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2)儿童心理咨询与辅导;
(3)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儿童常见病的防治。
黄赛君
副主任医师、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专业研究生,心理治疗师
技术专长:
(1)儿童孤独症、言语发育障碍、学习困难、儿童多动症、抽动症等发育行为障碍的诊治;
(2)儿童期不良习惯及行为偏异的心理咨询与矫治;
(3)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及常见病防治。
来源:儿童保健科
编辑:宣教科新媒体编辑部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