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岁时,放弃国家级职位,他举家迁到深圳!

深圳市人民医院
+ 订阅

明年是深圳市人民医院建院75周年,随着“我和留医部的故事”征集推文《看哭@每一组都是深圳人的独家记忆,你看你有几分像从前?》发布,许多深圳人纷纷从记忆池中打捞起自己和“留医部”的珍贵回忆。

“我和留医部的故事” 系列报道陆续出炉。让我们一起倾听他们讲述留医部最初的模样,以及他们所亲历和见证的各种故事。

往期回顾(点击标题查看原文):

● 近40年,“留医部”与三代人的情谊:一种信赖,一种延续

● 邱晨:扎根深圳的第29个年头,还记得第一次来到“留医部”......

● “以前没有救护车,一听到拖拉机驶近就知道来病人了”

● 郭富城曾到深医慰问患者?回首过往岁月,这些故事太动人!

● 52岁那年,他放弃当“厅官”机会南下深圳!他们为什么选择深医?

● 曾师从钟南山,从非典到新冠,她始终坚持在抗疫一线!

● 一干就是二十几年,他是“双料博士后”,他见证“留医部”的发展......

● 一家三代人在这里工作,第一代102岁!他们为什么选择这里?

● 30年前怀揣5块钱闯深圳,他笑称自己最初是“三无”人员

● 从落后到赶超,德国医院曾指名要他去做手术

我和留医部的故事

01

卢红,深圳市人民医院原病理科副主任,1945年出生,祖籍吉林延边,毕业于中山医学院。

1980年调回深圳工作

“1964年,我父亲从42军转业到宝安县(深圳市的前身),担任东江—深圳供水总指挥部副总指挥。因此,我们家从那时候起就住在深圳了。”

也正是这一年(1964年),卢红考到中山医学院,读了6年本科。卢红回忆说,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她在广州读大学,回深圳家里的话都是坐火车。1970年,她毕业后被分配到国防科委三机部下面,位于贵州的011生产基地304职工医院工作。

▲1983年,卢红在深圳市人民医院

病理科做实验。

“10年后,听闻深圳正在创办经济特区,亟需各种人才。尽管才刚刚开始,但是我们对此有信心,所以就决定调回来。另一方面,我父母当时仍住在深圳,这也是促使我们调回来的主要原因之一。”

1980年,获悉深圳经济特区建立的消息后,卢红和丈夫吴志亮于当年10月调入深圳人民医院工作。2000年9月,她退休。随后,她又被深圳市保健委员会办公室返聘至今年6月底。算起来,她从医整整50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她也在深圳市工作了40年,见证和参与了深圳特区医疗卫生事业这40年的发展与成长。

▲199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10周年之际,人民医院病理科陈灼怀主任(右一)、苏学劲(右二)、刘东广(左三)、卢红(左二)和两位进修生在医院门口合影。

筹建深圳市首个病理科

卢红调入深圳市人民医院工作时,医疗事业处于亟需大发展大建设的草创阶段。她回忆说,因为当时深圳市没有病理科,所以医院凡是手术离体标本需要做病理检查的,全部送到广州中山医学院病理科去做。

▲1985年,人民医院病理科卢红(前排右)、李勤主任(前排左)、刘东广(后排右)、陈灼怀主任(后排中)、苏学劲(后排左)在科室合影。

随后,她于1981年2月被派到广东省人民医院病理科进修,为期1年。那时候,广东省人民医院正对深圳市人民医院进行长达数年的技术和人员支持。同年底,深圳市人民医院又派了一名年轻的小伙子去接替卢红,也在省人民医院病理科进修半年。卢红则于1982年初回到深圳。

▲1982年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给卢红开的进修证明。

“本来,医院给我配的是一名年轻的女搭档,但是我考虑到筹建科室有很多脏活、累活和重活要干,若是两个人都是女性的话,工作会不好开展,所以就向医院建议,要求换一个男的。于是,医院就派了当时在骨科工作的苏学劲过来,他当时才20岁出头。”

从1981年初开始,卢红就和苏学劲开始着手进行深圳市人民医院病理科的紧张筹建工作。因为,他们此前没有在病理科待过,而且深圳市也没有病理科,所以她们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只能摸索着前进。

采购医用物资差点翻车

“1982年上半年,有一次我从广州采购建立科室所必需的医用物资后,开车经107国道回来。那时候,路面还是沙土路,路况很差。而且,全程没有路灯,所以晚上只能依靠微弱的车灯照路前进。”

苏学劲回忆说,那天晚上,他正开着一辆载满医用物资的人货车,突然对面驶来一辆拖拉机,因为光线不好,他到距离很近时才发现。为了避开对方,他赶紧打方向盘,跌跌撞撞地闪避了过去。筹建科室时什么医用物资都没有,全都需要靠自己采购。因为没有经验,他们当时还跑了不少冤枉路。

▲1982年春节,卢红(中间)、苏学劲(左)与广东省人民医院病理科罗继平老师合影。

“那时候,特区刚成立不久,什么都没得买,连普通的玻片、试管、酒精都没有。建立病理科需要用到四五十种试剂,深圳这边一种都没有。所需物资都要到广州购买。”

根据政府部门的相关规定,病理科所需的化学试剂,广东省只有广州市化学试剂玻璃仪器批发部才有出售。1982年初,深圳市到处都在搞建设,107国道也在修路,所以深圳市到广州都是烂路。另一方面,当时从深圳到广州需要过两个渡口。因此,从深圳市开车去广州,需要六七个小时。有一次,苏学劲去广州采购医用物资,早上出发,去到已经是当天下午了。

“去到之后,我们没有经验,办好手续就去提货。因为危险品仓库在广州市郊区,所以我们过去提完货已经是傍晚了。那时候路况不好,又需过渡,所以不敢走,就在车上过了一晚,第二天早上才开车回深圳。”

做深圳市第一例尸检

1982年7月,经过一年多的紧张筹备,深圳市人民医院病理科正式开始营业,卢红担任科室负责人,苏学劲则担任技术员。几个月后,她们迎来第一次大挑战:要做深圳市第一例尸检。

“那年冬天,大概11月份,基建工程兵有一名22岁的小战士,早上起床时被发现已死亡。因此,部队要求对其做尸检,查清他的死因,给家属一个交待。”

▲卢红(右)和苏学劲近照。

尽管已经过去了30多年,但是卢红仍然记得,当时她们是应基建工程兵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前身)胸外科武主任的要求,对这名小战士做尸检。卢红透露说,当时是请了广东省人民医院病理科主任区德尧过来帮忙做这例尸检。

“因为我们此前没有经验,所以邀请区德尧过来提供技术指导。这例尸检在人民医院停尸房进行,由区德尧主刀,苏学劲、武主任和我做助手,我们4个人一起做。”

做完这例尸检之后,深圳市人民医院在全市名声大振,深圳市人民医院在本市可以做病理诊断和研究的消息很快就传遍全市。随后,连深圳市公安局也找上门来,请她们为案件的死亡人员做尸检。苏学劲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末,他们曾协助深圳市刑警大队对死亡人员进行尸检。

此外,1993年,深圳市野生动物园开业后,许多珍贵动物死亡后,也经常请他们去做尸检。卢红回忆说,做的第一例动物尸检是一头长颈鹿。后来,又陆续给老虎、黑叶猴、鳄鱼和格力狗等做过尸检,武警的警犬也做过。

成为深圳市病理科的“摇篮”

卢红回忆说,1984年8月,中山医肿瘤医院病理科主治医生陈灼怀调入深圳市人民医院病理科;1985年,上海市第一妇幼医院妇产科医生李勤调入深圳市人民医院病理科,她是深圳市从全国招聘过来的专家。从此,深圳市人民医院病理科的技术力量大大增强。1984年,深圳市人民医院病理科正式建科,陈灼怀是第一任主任。与此同时,深圳市其他医院也陆续开设了病理科。

▲1983年,卢红(前排右)与深圳武警医院进修生(后排),宝安县医院进修生(前排左)在深圳市人民医院病理科合影。

“他们在创建病理科的时候,都派相关人员前来人民医院病理科进修培训,包括市二医院、武警医院、福田医院、宝安医院等。”

卢红透露说,当时人民医院病理科安排苏学劲培训技术员,对其他兄弟医院的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给以技术指导。

“从最初人民医院1个科室2个人发展到现在,目前整个深圳市共有50多个医疗单位机构设有病理科,共有病理从业人员约600多人。”

▲2019年,在深圳市医学会病理专业委员会20周年庆祝大会上,卢红(右)获表彰。

展望未来,卢红表示,病理科是医院任何科室的检查都无法替代的,其被临床医生称为诊断疾病的“法官”,所以她和苏学劲希望未来人民医院乃至深圳市的病理科能够越来越强,继续为深圳特区的医疗卫生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我和留医部的故事

02

张大龙,1940年出生,天津人,1959年考上天津医学院。深圳市人民医院大内科和血液内科原主任、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52岁时,他放弃国家级科研单位副处级别,举家从直辖市迁到深圳。国家级科研单位,副处级,在直辖市最繁华的片区分配有房子……有多少人会在52岁的年纪,勇于舍去这一切,选择离开工作生活了一辈子的北方家乡,到遥远的南方去闯荡?

▲1996年5月,张大龙在办公室

今年已经80岁的深圳市人民医院大内科和血液内科原主任、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张大龙在28年前,为了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干自己想干的事,义无反顾地放弃了这些优越条件,举家从天津市迁到深圳市,在深圳市人民医院工作至退休,为特区的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贡献。

感叹办理入职手续体现“深圳速度”

“我1992年12月29日到深圳市人事局报到。仅仅过了两天时间,也就是到了12月31日,我的入职、迁户等所有手续就全都办妥,连边防证都办好了。”

提起28年前正式成为“深圳人”的过程,张大龙连声感叹,表示这充分体现了“深圳速度”。

1964年毕业后,张大龙被分配到在天津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工作。在这家国家级科研单位,他工作了28年。到1992年调离时,他已经是研究所医务处副处长,并任所长助理。

“当时,我在研究所干得挺好的,刚分了房子,位置也很好,就在当时天津最繁华的南京路上。正常情况,像我这样的条件,是不会考虑离开的。”

说起为什么要放着这么好的条件,在52岁的年纪离开土生土长的天津调到深圳工作时,张大龙表示,他当时主要是觉得深圳是一个真正干事的地方,这里的舞台更能让他发挥自己的所长。

而说起与深圳的结缘,张大龙透露说,他有个发小,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在深圳蛇口赤湾那边上班,所以他那时私下来过几次深圳。这座才10来年历史的新兴城市,其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以及人人争相干事的氛围,深深地吸引了他。而他那位发小也鼓励他调到深圳工作。

大概是1992年第三季度的某一天,正在深圳游玩的张大龙,决定前往深圳市人民医院看看。他在医院转了一圈,然后拜会了医院领导,深圳市人民医院时任院长陈智明接待了他。

“陈院长听完我的简介之后,拉着我的手高兴地说:‘你哪也别去了,就来我们这里吧,我们的血液内科正需要你这样的带头人。’在他的劝说下,本来就有意调到深圳的我,就答应调到人民医院工作。”

张大龙回忆说,他办完入职手续当晚,正好是人民医院一年一度的新年晚会,他也受邀参加了。晚会现场,陈智明把他拉上台,说“挖”来这位血液内科专家是他本年度最大的收获,以此把张大龙推介给全院人员。

带来“国家级小团队”助力创建“三甲”

“我从天津调过来之后,不久就从原单位‘挖’来了几位业务能力非常强的老同事,包括调入我们科室,后来担任科室领导的张新友。”

张大龙笑称,他当时为深圳市人民医院带来了一个国家级的“小团队”,这大大提升了深圳市人民医院血液内科的实力。

▲1995年12月,张大龙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他调入之后不久,深圳市人民医院就迎来了创“三甲”医院工作,这是一场全院人员都必须参与的“重要战役”。当时,深圳市还没有一家“三甲”医院,所以深圳市人民医院的任务非常艰巨,肩负着全市“三甲”医院破零的重任。

“当时,按照‘三甲’医院的标准,要求医院必须要有一个可开展骨髓移植的层流病房,并要求有实际开展临床的数据。这是一个硬标准。假如没有的话,在创建‘三甲’评分的时候会被扣分。”

张大龙回忆说,这个病房按理应该建在血液内科,可是有兄弟科室希望将其建在他们科室,所以院内就有竞争。好在,最终经过沟通协调,这个病房还是建在了血液内科。

上世纪90年代初,深圳市人民医院的病房还非常简陋,硬件设施也匮乏。因此,为了完成建设可开展骨髓移植的层流病房的任务,张大龙带领血液内科做了大量工作。

“直接负责这项工作的人,是上世纪80年代参与过国内首例自体骨骼移植的徐肇明副主任。在他的带领下,我们科室克服了种种困难,顺利把病房建成了。而且在当时条件较差的情况下,成功地做了几例骨髓移植。”

张大龙表示,科室如期把病房顺利开出来,这让医院创“三甲”的工作没有因此被扣分。他还介绍说,深圳市人民医院血液内科现已搬入新的内科大楼,共设有骨骼移植病床12张。

精心治疗从内蒙古慕名而来的患者

“她是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3岁那年,她突然得了一种怪病:皮肤变红,周身不适,腹部日益胀大,昼夜啼哭不止。为了给她治病,她父母先后领她到呼和浩特、北京等地大医院求诊,但钱没少花,路没少跑,却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诊断。”

张大龙讲述了一个20多年前名叫张静小患者的求治故事。

一个偶然的机会,张静父母获悉中国医学科学血液学研究所的张大龙医生是血液病专家,便急赴研究所所在的天津。不巧的是,张大龙那时候已经调到深圳工作。张静的父母找不到他的联系方式,只好打长途电话到深圳各个医院寻找。几经周折,他们才联系上张大龙。

张大龙回忆说,张静来到深圳时,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于是,他立刻组织人员进行会诊,最终确定其患的是“小儿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这是一种少见难治的血液病,尽管已经过去了20多年,但是张大龙仍然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

为了挽救这位远道而来的小患者,张大龙率领人民医院血液内科的医生们,制定了周密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在随后的近一个月里,张大龙时刻关注孩子的病情变化。终于,在张大龙的精心治疗下,张静的病情日益好转,转危为安。为了减轻她家的经济负担,请示医院领导后,医院免除了她的部分药费。

▲2016年10月,张大龙获邀参加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

来深圳的20多年,张大龙继续该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交流,接诊国内各地的病人,甚至有国外病人打来电话咨询。2017年,他在深圳市人民医院特诊病房,收到东北一患者家属送来的一面写有“高尚的医德,真诚的爱心”的锦旗。

90年代初,病人购买空调赠给医院

张大龙还分享了一个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医患关系和谐的故事。

“那年的夏天,我们科室接收了一个病情危重的病人,是一位20岁出头的小女生。她全身都是出血点,牙齿、皮肤都出血了,初步诊断是患了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情况非常危急。”

如今,深圳医院的病房装有空调并不稀奇。可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不要说空调,连有风扇的病房都不多。张大龙回忆说,当时深圳市人民医院血液内科没有单独的病房,需与内分泌科、消化科共用病房。天气炎热的时候,病房内更是酷热。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就怕发生感染的血液病人,极容易因为天热出汗等原因发生感染,从而危及生命。

▲张大龙近照

“当年,主管这个病人的是张新友医生,他现在担任深圳市人民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一位非常认真负责的医生,干起工作来不分昼夜,非常认真。”

张大龙告诉记者,当时张新友尽心尽责地做好这位病人的救治工作,并向病人的父母说明情况,为病房的简陋表示抱歉。

经过他们救治一段时间之后,她父母发现女儿的病情正在好转,于是,表态说将自行购买一部空调安装在病房,待病人治愈出院时再直接把这部空调送给医院。随后,他们果然真的买来一部空调安装在其女儿所在的病房。后来,经过深圳市人民医院血液内科的精心救治,这个病人康复出院,至今患者一家还和张新友医生有联系,成为了好朋友。

“一直以来,我的从医观念就是,医生不仅要有高超的医术,而且也要有较高的医德。这样的话,医生与病人之间才会形成良好的关系。”

张大龙表示,之所以分享这个医患之间的小故事,主要是想说明要更好地为病人治病,医生和病人之间需要坦承相待,通力合作与病魔作斗争,这样才能战胜病魔。

最后,张大龙认为随着新内科大楼的建成,人民医院血液内科迎来了新的发展。

“目前,已有两个病区共80张床位,前几年还引进了院士团队。这在我刚来时,是不可想象的,可以说是‘鸟枪换炮’了。血液内科能发展成今天这样,离不开创业初期的科室老主任黄铭湛所付出的心血,也离开不兄弟科室的支持。”

对了!

你和留医部有没有发生过什么

难忘又深刻的故事呢?

深圳市人民医院联合晶报

发起“我和留医部的故事”征集

无论是故事

还是与留医部相关的老照片、老物件

这里都有可以展现的舞台

来源 | 深圳市人民医院、晶报APP

运营服务 | 晶报社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