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域社会治理 | “社会工作+心理咨询”探索社区矫正新方式

南方日报

“老师,谢谢您,我想明白了,之前犯下的错误都是因为自己欠缺法律意识,我一定认真服刑,好好改造!”张女士(化名)被判缓刑后,意志一度十分消沉。通过持续的心理矫治服务,京师社会工作中心(下称“京师社工”)的付老师为她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如何科学有效开展对社区矫正对象的帮扶工作,是香洲区司法局近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

2019年1月,该局引入了京师社工“社会工作+心理咨询”的跨专业团队,借助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的理论研究优势和京师社工的司法社会工作经验优势,开始了基于“循证矫正”的社矫模式创新探索。

社区矫正从“心”开始

何为“循证矫正”?据悉,运用科学的证据来明智地进行罪犯矫正与帮扶决策,并对矫正帮扶项目进行效果评估即为循证矫正。京师社工党支部书记林嘉映解释,这一模式的引入,使得社区矫正工作能够依据科学的心理测评结果,精准筛查社区矫正对象中的高低风险人群,并分类制定和实施帮扶教育方案,以高效利用有限的司法服务资源,最大化减少其重新犯罪的可能。

在香洲区司法局社区矫正中心五楼的心理咨询室中,摆放着一张圆桌和三把椅子,不少社区矫正对象就是在此“重获新生”。

过去近两年,通过一对一的个别化心理矫治服务,借助心理咨询、心理诊断、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等手段,京师社工的心理咨询师顺利帮助一个又一个社区矫正对象矫正错误认知,走出心理困境,重燃生活希望。

“有研究表明,让曾犯危险驾驶罪的社矫对象参加交通劝导志愿服务,或是让有暴力倾向的社矫对象慰问困难老人,这样做并不合适。”林嘉映认为,如何通过“循证矫正”找到社区矫正对象中16%的高风险人群,实现社区矫正对象的分类管理与个别化矫正,是社区矫正工作的重点。

针对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需求,京师社工摸索出“心理矫治”两步走方法。在运用心理认知行为量表对社区矫正对象的认知水平和行为模式等进行分析后,他们将整理形成科学可靠的测评报告,并根据结果采取相应的介入措施。

“对高风险人群进行重点跟踪、个别辅导,对低风险人群则进行主题讲座、心理健康课程等团体辅导教育。”京师社工心理咨询师付慧芳介绍,“这将使采取的辅导和治疗效果更加科学有效”。

跨专业团队实现高效帮扶

两名心理咨询师、两名社会工作者,在京师社会工作中心,这样的“2+2”跨专业团队合作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已有近两年。

2019年1月,香洲区司法局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引进京师社会工作中心,依托北师大珠海分校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研究、师资队伍、专业督导等优势,为香洲区社区矫正对象开展心理矫治和社矫信息数据管理等工作。

林嘉映介绍,有关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测评和数据管理情况,项目工作人员都将及时反馈到香洲区司法局及相关司法所,并在专业人士的建议和督导下,依据评估结果和深度访谈出具科学合理建议。“这样的三方联动,使得服务资源得以准确而高效运用。”林嘉映说。

近年来,该跨专业团队运用尊重、平等、接纳的价值理念及专业的方法和技术,为社区矫正对象提供心理矫正、行为治疗、家庭调和、就业帮扶、法治教育等服务,使其有效恢复社会功能。

“经过一系列社区矫正工作,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症状、认知水平、行为模式均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付慧芳说,“慢慢地,他们从之前的低法律意识,到对法律开始了解并表现出良好的法律态度,最后可以做到知法守法。”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蒋欣陈 刘梓欣 林郁鸿

【统筹】梁涵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 叶铮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