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家具不用一颗钉子!斗门匠人藏了47年的秘密被公开

今日斗门
+ 订阅

一位年近7旬的木匠

在漫长的岁月里

不用一根钉子

凭借锯、钻、刨、凿等手法

就能将千疮百孔的老船木

打造成韵味古朴的

摇椅、餐桌、椅子等家具…

10月21日,晨曦初露,在莲洲镇耕管村,老木匠伍群长家里响起“滋滋滋”的电锯声。

“这些都是用传统木工手艺制作成的老船木家具,不用一根钉子。”伍群长指着做好的摇椅、餐桌、椅子说。

凭借一颗执着坚韧的匠心,伍群长用一双布满老茧的大手,将曾经历惊涛骇浪、千疮百孔的老船木,打造成韵味古朴的老船木家具。

这是老木匠数十年如一日,对传统木工手艺的情之所钟、持之所向。

老木匠情迷老船木家具

小斗经过莲洲镇上横卫生院,进入耕管村,步行5分钟来到乡村老木匠伍群长家,扑鼻而来的是老船木的独特香味,黝黑、充满沧桑感的老船木,竖着堆放在伍群长“工作间”里。

201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伍群长接触到老船木家具,被这种古朴有韵味的家具深深吸引。

于是,他通过收集达到报废年限的旧船木,结合木匠手艺,自己学着加工。

“陈年船木经过海水几十年浸泡,海浪无数次冲刷,制成的家具质量好,经久耐用。”伍群长说,“这些船木家具大多保留着船木原本的伤痕、沟壑、孔洞,沉淀着历经风雨的岁月痕迹。”

不使用一颗钉子

木船过去是当地水上人家出行和生活的交通工具,如今被淘汰后都成为废弃物,伍群长索性把他们收集回来,作为老船木家具的原材料。

老船木家具采用传统的榫卯结构,不需要使用一颗钉子。腐朽的老船木,经过选料、去钉、设计、下料、打磨、组装、细磨、上蜡油,最终成为一件古典大气的家具。

“榫卯结构对木匠工艺要求特别高,如果把控不好,容易造成加工缺陷。轻则间隙过大导致晃动不稳,重则结构变形,甚至无法组装成型。”伍群长说,老船木家具制作过程,每一个环节都马虎不得,因为稍差一步,就会全功尽弃。

与木工手艺结下不解之缘

伍群长年轻的时候就与木工手艺结下不解之缘。1973年,刚满18岁的伍群长进入船厂工作,跟着船厂的木工师傅学习制作木船,扎扎实实地当了3年学徒。

“当学徒每个月的工资只有18元,当上师傅也只有32.5元,我结婚后有了两个孩子,家里根本不够开销。”伍群长说。

1983年,在船厂工作了10年后,伍群长自己开了一家木工厂,一边当木匠一边做家具生意。这门生意,伍群长坚守了38年。

耕管村村民梁伯说,30多年前,家具加工厂不多,也没有家具商场,哪家需要家具就请木匠过来做,小到桌椅凳,大到木柜、门窗,当时村里的家具基本上都是找伍群长来“量身定做”的。

47年的坚守 盼有接班人

匠心独运、精益求精,作为一名乡村工匠,伍群长不求华丽的设计,而是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对工艺的钻研和作品的细琢上。对他而言,这既是一位乡村工匠的执着,也是对传统技艺精益求精的追求。

“家里的家具都是我自己做的,做木工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一天都闲不下来。”伍群长说,传统木工手艺制作的木制品结实耐用,有些木制品的精度甚至远超机器加工。

遗憾的是,伍群长的手艺目前还未找到传承人,年近7旬的他,仍独自坚持着对木工手艺的痴迷,用47年的精雕细刻诠释着老工匠的一生追求。

随着现代机械化的发展

手工木活逐渐被机器流水线取代

但无论是创新技术的发展

还是生产力的进步

其实都是“匠人精神”日积月累的结果

让匠人匠心作为传统

也让一份坚守和传承

存在的越久越好

采写:阮姗姗

照片:阮姗姗、林建文

编辑:张练周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