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概况:
生态农业重点发展镇的脱贫路
广东清远阳山县,有全省面积最大的生态公益林,是广东省林业生态县、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截至2020年8月底,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940户18611人。而全县三个中心镇之一的黎埠镇,被定位为“生态农业重点发展镇”,全镇共有七个省定贫困村,截至2020年10月贫困人口共有1355户2655人。
自2016年开始,阳山县实施精准扶贫,在对口帮扶单位的大力帮助下,通过加强党建实施金牌领路人及致富带头人策略、整合土地发展规模化特色种养产业、大力推进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等系列措施,使得全县有劳动力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在2019年底达到15793元,而黎埠镇的七条贫困村均已达到了脱贫出列标准。
绿水青山不能丢,经济发展也要跟上
一进入阳山县境内,高速两旁的景色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喀斯特地貌的青山一座连着一座,让人恍惚有种错觉,以为来到了桂林。阳山的美,原汁原味却又鲜为人知。如何在保护好这片青山绿水的同时,让18611名贫困人口顺利脱贫、获得新生活的发展动力?困难处见机遇,阻力亦是动力,且看清远市阳山县黎埠镇三个省定贫困村如何变不可能为可能,走出一条特色脱贫路。
■黎埠镇升平村新建的瓦窑潭村文化大舞台上歌声阵阵,台下熙熙攘攘的游客给这个曾经寂寥穷苦的贫困村增添了不少生气。
黎埠镇大塘村:
投入百万村道全亮化,打造田园综合体带动贫困村发展
“爸爸,这是我们姐妹俩亲手给您做的蛋糕,快尝尝好不好吃!”10月1日,既是国庆节也是中秋节,56岁的余作民和两个女儿,在新建好的房子里摆上了一桌团圆的饭菜。眼前一阵恍惚,和两个女儿住在昏暗破旧的泥砖房里仿佛还是昨天的事,余作民哪里想得到,精准扶贫真的给他带来了好生活。在大塘村,和余作民一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78户196人,眼见着泥地变坦途、家乡焕新颜,扶贫产业给他们提供了增加收入的途径,孩子们有了扶贫教育补助能够安心上学,都纷纷有了出息,家里的危旧砖房也被推倒重盖,红火的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崭新的村容村貌给黎埠镇大塘村增添了不少古香古色的乡土风情。
因地制宜打造美丽乡村
2018年6月,罗新国就被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派到了大塘村,一开始以驻村工作队队员的身份熟悉驻点扶贫的相关事务,2019年5月正式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前几年,前任驻村工作队主要将精力放在确保贫困户收入增加上,在黎埠镇的四所中小学屋顶建了四个光伏发电站,同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也逐步在开展。”罗新国说,他刚来到大塘村时,村子里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在初建阶段,这几年随着“三清三拆三整治”的加大力度进行,大塘村整体村容村貌发生了显著的改变。
环境好了,大塘村民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油然而生,恰好阳山县打造“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其中一条线路就位于大塘村,这也给大塘村进一步提升村容村貌、发展特色乡村游打下坚实基础。“1170间危房拆除了,村道全部做了硬底化处理,新的文化广场建起来了,另外还投入了总计70万元左右的扶贫资金,给大塘村安装了230多盏路灯,实现了全村亮化工程,这其中还包括有部分主干道的特色路灯,给大塘村增添了不少古香古色的乡土风情。”罗新国说,这两年多他眼见着大塘村一点一点发生着变化,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也给一些贫困户提供了生活转变的机会。
■帮扶单位投入70万元左右的扶贫资金,给黎埠镇大塘村安装了230盏灯,实现了全村亮化工程。
文章开头提到的余作民,是独自抚育两个孩子长大的单亲爸爸。精准扶贫开始以后,余作民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驻村工作队经常鼓励他,帮他找工作,提高他的经济收入。“孩子们上学有教育补助,还帮我们做了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期间需要建筑小工,他们给我介绍了很多活干。”余作民说,2017年两个女儿相继毕业,学了做蛋糕的手艺一起去了广州打工,现在每个月收入有4000多元。去年,生活改善的一家人,又将新盖好不久的房子加盖了第二层,并且把住房里里外外都装修得很漂亮,日子是越过越红火了。
千亩田园综合体促发展
村子变美了是一方面,但大塘村想要获得长远发展,必须要有可以依赖的经济实体。2018年,由驻村工作队牵头,大塘村结合实际情况,在扎实推进光伏发电项目、小水电入股以及扶持贫困户分散养鸡等产业项目的基础上,以大塘村经济联合社为主体,引进龙头企业开展“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建成了近千亩的田园综合体“合信生态乐园”,并带动贫困户种植晶宝梨等特色农作物。
“生态乐园每年种植的农作物都不同,今年种了木瓜,长势十分喜人。”罗新国说,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投入该生态产业园69.5万元,每年给全村贫困户固定分红4万余元,同时还能吸纳不少贫困户劳动力前来务工。贫困户黎玉粦的妻子叶仕梅是生态乐园五个长期工人之一,因为丈夫患腰椎病无法干重活,一家人因病致贫。自从生态乐园开办之后,叶仕梅就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他们的生活收入有了保障。“生态乐园不仅仅是一个种植基地,还可以结合大塘村发展乡村旅游的需要,延伸出亲子采摘、农家乐、带动贫困户种植等功能,它将作为大塘村一个重要的经济发展依托。”罗新国说,帮扶单位也在不遗余力对接市场,帮助生态乐园扩大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黎埠镇大塘村贫困户黎玉粦的妻子(左一)如今在“合信生态乐园”务工,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
黎埠镇升平村:
整合土地发展规模化种植,打造一体化美丽生态新农村
和大塘村隔着一条洞冠河,就是升平村。下午3时,新建的瓦窑潭村文化大舞台上歌声阵阵,台下熙熙攘攘的游客给这个曾经寂寥穷苦的贫困村增添了不少生气。作为阳山县“美丽乡村示范点”之一,升平村在黄埔区夏港街驻村工作队及“金牌领路人”班贤文的带领下,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脱贫振兴发展路。
“金牌领路人”带领贫困村走出困境
和很多村子类似,以前的升平村存在土地丢荒严重、村民种养积极性不高等问题。精准扶贫开始以后,阳山县探索实行“金牌领路人”创新做法,通过甄选村里有威望、有能力的村干部代表等,带头发展生产、解决困难,为贫困村发展找寻新的出路。
■黎埠镇升平村建造的沿河绿道,规划全长5.3公里,给村民休闲健身、游客中途娱乐提供了一个好去处。
“升平村有两位阳山县金牌领路人,其中一位是村党总支书记班贤文,他主要是带领村民开展土地整合、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引进杂交构树生态产业园,发展构树种植加工产业,目前种植构树有800亩;另外还有一位是江建青,他是升平村黎埠镇政熠家庭农场的负责人,该农场种植有太空莲、猕猴桃及构树等。” 90后驻村第一书记冯嘉辉说,通过土地整合发展规模化种养植业,不仅能为贫困户带来奖补分红、务工、土地流转等收入,还可以带动贫困村整体发展,为提高农产品产值提供方向和技术指导。
扶贫车间提供大量家门口就业机会
结合升平村实际情况,村里大多以老幼妇孺居多,想要外出务工可能性不大,但很多人在土地整合后更加没有种田的需求,劳动力闲置的问题比较突出。“今年我们给村里引入了一个玩具加工厂的扶贫车间,就开在村委会隔壁。”冯嘉辉说,玩具加工厂给很多农村妇女和中老年人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给他们增加了生活收入。
■黎埠镇升平村贫困户江利芳在村内玩具加工扶贫车间务工,每月能增加收入2000多元。
摆模、安装、调整……满头白发的江利芳利索地干着手中的活,她的家中变故不断,一家人因病致贫。“以前到处做散工,收入很不稳定,现在这里开厂了真好,我就来这里做工,每个月拿到手据说能有2000多元。”江利芳说,现在厂子刚开,第一个月还没有干完,但她感觉这里很好,离家近又很稳定。
贫困户的稳定感不仅仅来自于收入的增加,还有升平村日新月异的发展都被看在眼里。“这里是一条绿道,未来全部打通有5.3公里,给村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锻炼身体的好去处。”班贤文指着洞冠河旁新修好的一处绿道说,我们还打算在绿道旁种上红枫,把升平村打造成阳山县乡村旅游线路上的一处驿站,加上已建好的百亩莲池、猕猴桃园等规模产业,升平村就能发展成集游玩、体验式农业、民宿等一体化的美丽生态新农村。
■黎埠镇升平村的扶贫车间,给很多村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
黎埠镇六古村:
“慧眼”保平安,桑梨园基地发展势头大好
每年三月,草长莺飞之时,也正是六古村千亩梨花胜雪之际。六古村虽美,但酒香奈何巷子深,交通不便,成为多年来桎梏村子发展的重要因素。精准扶贫开始以后,六古村的进村通道逐渐被拓宽,为了改善治安环境还开通了“平安慧眼”,尤其是在梨树种植的传统基础之上,六古村又整合土地开创了“桑梨园种植基地”,未来发展前景无限。
“平安慧眼”帮村民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居住安全感
六古村正处于一处山坳里,2016年以前,进村山路仅有一辆车宽,进出十分不便。精准扶贫开始以后,黄埔区政府办对口帮扶六古村,相继派干部来村里驻点扶贫,段宝富2019年来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这两年我们把拓宽和硬化村道作为精准扶贫的一项重点工程,到目前已经拓宽了25公里。”段宝富说,以前的村道还是2003年铺设的,全村只有5公里村道,现在不仅村道全部硬底化、拓宽,还添加了一百多盏路灯,大大方便村民出行。
不仅如此,为了守护六古村的平安,提升群众安全感和幸福感,黄埔区政府办第一党支部引领结对共建的高新兴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无偿援助六古村15个点位监控设备,投入资金近100万元,成为阳山县唯一一个行政村的监控设备同公安网实现互联互通。“平安慧眼开通以来,帮村民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段宝富说,大到村民孩子被撞、肇事汽车逃逸,小到村民的两只鸭子不翼而飞,在“平安慧眼”的帮助下,都很轻松就找到了事情的真相,并在公安机关的协助下得到妥善解决。
■贫困户张锦文现在黎埠镇六古村桑梨园基地打工,每天有100元到120元的收益。
传统与创新相结合,贫困村获发展新活力
六古村有种植梨树的传统,但以前多为分散种植,形成不了规模效益。“我们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届梨花节,为村里吸引人流,打造品牌。”段宝富说,2019年,黎埠镇在六古村启动桑梨园建设项目,由黄埔区对口帮扶黎埠镇的六个省定贫困村联合成立了阳山县埔扶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埔扶公司”),六古村村支书邓土养担任法人。“项目初期以梨花园和桑蚕基地为依托,打造’梨园基地+桑蚕基地+养殖阳山鸡+乡村旅游’综合产业链基地,带动周边农户和贫困户深入参与产业发展,辐射带动更广的受益面和更多的农户及贫困户。”段宝富说,桑梨园的建设资金来源于黄埔区帮扶6个省定贫困村的帮扶引导资金共480万元,所得收益按比例分配给6个贫困村的村集体收入和贫困户。
2020年,梨园产出早脆梨近30万斤,养蚕已达第九批,产出蚕茧近20000斤,而且都供不应求,经济效益非常好。“除了分红和土地流转费用以外,贫困户可以在基地务工,如贫困户张锦文,全家因病致贫,外出打工也不现实,现在来桑梨园基地打工,每天有100到120元的收益,对生活帮助很大。”段宝富说,张锦文居住的增脚村还在2018实现了全村整体搬迁,24户村民都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开始了真正的新农村生活。未来,六古村还打算将养蚕厂房进行半自动化改建,并成立加工厂,将养蚕产业链下游打通,同时,项目基地将进一步优化乡村旅游民宿条件,与天鹅潭综合产业项目连成一线,提升全镇乡村旅游品牌影响力。
■危房改造政策激发了黎埠镇大塘村贫困户余作民的内生动力,他家破旧的泥砖房如今建成了崭新的小楼房。
编辑:欧文恒
审校:胡海
来源:广东新快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