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三五⑪ | 建设教育强省、健康广东,广东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

南方+ 记者

【开栏的话】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同舟共济、砥砺前行,“十三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

接力奋斗,砥砺前行。为全面展示“十三五”奋斗历程和发展成果,南方日报、南方+记者深入一线,聆听行进中国的精彩故事,记录和见证广东大地砥砺奋进、改革发展的铿锵步伐,即日起推出“奋进‘十三五’ 共圆小康梦——‘十三五’发展广东一线走读”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中国命题】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快基本公共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公共教育投入向中西部和民族边远贫困地区的倾斜力度。

增强教育改革发展活力。深化教育改革,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全面加强体育卫生、心理健康、艺术审美教育,培养创新兴趣和科学素养。深化考试招生制度和教育教学改革。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推广全民健身,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推进医药分开,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健全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

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强妇幼卫生保健及生育服务。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发展。

广东开展新一轮援疆工作,为提升喀什地区医疗水平持续“造血”。

【广东实践】

“医生来了!”看到下乡巡诊的“白大褂”,52岁的阳江旱地村村民陈贤友朝他们挥手。此前,陈贤友被诊断为前尿道狭窄、右肾萎缩、左肾结石,但因缺钱不愿意手术治疗。医保“一站式”结算打消了他的后顾之忧,总费用13112.58元,医保结算后他自付1100元,“没想到能够报销这么多。”

而在珠三角地区,优质学位供给不断扩充,正带给广大家长和学生更多幸福感。

广州3年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15.78万个;深圳今年新改扩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30所、高中学校2所;佛山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2.7万个、幼儿园学位3.5万个……“新学校300天完工交付使用,为市民提供了2160个优质学位,是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的生动体现。”东莞寮步镇香市一小校长郝洁说。

全面提高教育、医疗卫生水平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十三五”以来,广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加快“教育强省”“健康广东”建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校区将促进桂花小学办学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

由教育大省迈向教育强省

不久前,被称为高等教育学科发展“晴雨表”的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公布最新数据。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和东莞理工学院新晋为拥有ESI全球前1%学科的高校。

“十三五”期间,广东高校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的学科数从34个增长至100个,学科增速达194.1%,位居全国第二;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的高校数从8所增长至18所,增长125%。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亮眼的数据,是广东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生动体现。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的追求目标和前进动力。”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景李虎表示,“十三五”期间,广东教育系统不断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和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高,基本形成在国内有广泛认同度、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南方教育高地。

5年来,广东不断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在全国率先建立高校党委书记、校长每学期上第一堂思想政治理论课制度;全省有63所高校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为思政课教师提供学科成长平台;印发《加强学校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行动计划》,强化校内劳动教育、校外社会实践。

5年来,广东直指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问题,“一盘棋”推动全省教育高质量发展——

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深入推进,基本实现本科高校各地市全覆盖;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两类学校”建设,不断增加幼儿园中小学学位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提高至78%;在全国率先开展“新师范”建设,培育一批批优秀教师。

5年来,广东教育创新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加快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三地教育交流、合作办学实现加速发展,957对粤港姊妹学校、89对粤澳姊妹学校“牵手”;深入建设高水平大学、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和重点学科,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量实现大突破;实施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三年行动计划,探索校企协同发展、产教深度融合。

打造“顶天立地”大卫生格局

“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做微创手术。” 云浮新兴县稔村村民麦国华因交通意外骨折,不愿接受“大开刀”的常规手术的他,原本计划忍痛2个月进行保守治疗。从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来帮扶稔村中心卫生院的医生,给了他“第三个选择”——微创钢板螺钉内固定术。

微创手术后,麦国华腿上只有两个几厘米的小口子,他连声称赞:“中心医院环境好了,技术强了,我看病更放心了!”

“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面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广东针对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衡、优质医疗资源短缺等问题,通过“强基层、建高地、登高峰”,打造“顶天立地”医疗卫生大格局。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主任段宇飞介绍,2017年起,广东打出医疗强基层“组合拳”。各级财政统筹安排500亿元实施软硬件七大类18个项目。其中,47家中心卫生院升级建设是其中的首要任务,也是重中之重。目前,47家升级建设中心卫生院已全部开业投入使用,硬件条件、技术水平、服务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升级,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力度也在不断增强。

在“建高地、登高峰”方面,广东也捷报频传。2018年我省启动高水平医院建设“登峰计划”,项目投入90亿元省级财政资金,支持30家高水平医院重点建设。2019年9月1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举行第一批委省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签约仪式,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8家高水平医院将承担委省共建任务。目前,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为主体设置的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广东),和以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为主体设置的中南区域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均已正式发文确定。

此外,广东正按照国际一流标准重点推进广州呼吸中心建设,肾脏病中心、肿瘤中心也在紧锣密鼓地加紧建设。

健全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是“十三五”规划中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广东,困难群众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的总体报销水平达到90%左右。广东还实现了全省医疗保障异地就医“一站式”直接结算全覆盖,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还覆盖了所有参保人群,将外出农民工和外来就业创业人员全部纳入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

“十三五”期间,广东居民人均期望寿命由2015年77.2岁提高到78.4岁,婴儿死亡率从2015年2.64‰下降到2.08‰,孕产妇死亡率从2015年11.56/10万下降到11.22/10万,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2015年3.47‰下降到2.58‰,主要健康指标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一线走访】

“强基层”助力“大健康”

“建好后,医院面积将扩大4倍,总病床数可达2000张。”俯瞰位于滨海路的吴川市人民医院迁建项目工地,院长王琪对未来充满期待。

笔者走进建设工地,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吴川人民对新医院期盼已久。王琪介绍,吴川市人民医院目前的面积不到36亩,仅有1100张床位。笔者走访现有院区看到,因场地较小,120救护车进出不便,患者住院难、停车难的问题突出。

目前,吴川城区东南部、北部及西南部三所医院同时开工,整体工程正在不断推进当中。预计2021年底到2022年,吴川市人民医院、吴川市中医院、吴川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将陆续建成整体搬迁,以“铁三角”之势守护吴川人民健康。

硬件建设如火如荼,全面提升县域的医疗服务能力更迫在眉睫。2019年,吴川被确定为国家级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县。今年5月24日,吴川市医共体总医院在吴川市人民医院挂牌成立,成员单位包括三家县级公立医院及17家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要推动分级诊疗,关键在于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广东打出“组合拳”,出台《广东省医疗卫生强基创优行动计划(2016-2018年)》《关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助力“大健康”。

2016-2018年,广东省财政统筹112亿元实施强基创优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全省各级财政统筹500亿元实施七大类18个项目。将47家中心卫生院升级建设为县(市)第二人民医院,改造建设189家县级医院,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对488家乡镇卫生院和10000间村卫生站进行规范化建设。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暴露了公共卫生的部分“短板”,“强基层”建设也增加了相应内容。以湛江吴川为例,如今,建设中的这几家县级医院都规划设计了独立的感染楼,增设传染病床,改造镇卫生院发热哨点诊室,应对疫情将更加从容。

高等教育发展跑出“广东速度”

“家门口的新大学真美,博学大讲堂还借鉴了客家土楼的建筑风格,很亲切!”10月10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河源校区正式开学,崭新的校园迎来4130名新生。至此,河源告别了没有本科高校的历史,更多学子实现了在家门口上好大学的愿望。

《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明确,要统筹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力争每个地市至少有一所本科高校。2019年7月,省教育厅建立了粤东西北地区新设高校对口帮扶工作机制,明确8组对口帮扶关系。“广东工业大学努力将揭阳理工学院建设成为以理工科为主,多学科综合协调发展,与现代产业深度融合、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广工校长邱学青信心十足。

在各方全力推进下,目标即将达成:阳江应用技术学院、揭阳理工学院、汕尾理工学院正加紧建设,计划2021年建成并招生,届时将实现本科高校各地市全覆盖,进一步解决广东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问题。

“‘十三五’是广东高等教育发展的加速期。”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表示,2015年广东在全国率先启动高水平大学建设。紧接着又相继推动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重点学科建设、省市共建本科高校等系列工程。特别是2018年启动实施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将纳入建设范围的本科高校对应分成“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三类组团,推动高校内涵式建设。

“2015年至今,广东省财政累计投入超200亿元用于高水平大学建设,其中仅‘冲补强’计划便投入了130亿元;带动广州、深圳等地市政府投入近200亿元。”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说。

过去5年,高校发展切实支撑了广东创新驱动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

我国最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下水,承载向海求索的使命与担当,挺进深蓝;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团队成功开展无人农场试验,探索农业发展新模式;五邑大学参与研发我国首颗工业数字光场芯片,以4800万个光场像素打破了硅基液晶芯片分辨率的世界纪录;广东海洋大学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担任特聘院士,积极筹建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

“广东在全国带了个好头。”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钟秉林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大学结构就像一座宝塔,只有夯实塔基、建高塔身,才能筑高塔尖。广东在高水平大学建设基础上推进“冲补强”计划,塔基是“补短板”的粤东粤西粤北地方高校,塔身是“强特色”的特色行业高校,而塔基、塔身牢固了,塔尖“冲一流”的高校就能实现更好地发展。

“县管校聘”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今年秋季开学,梅州市五华县双华中学校长胡剑辉不再为学校缺乏个别科目的教师而苦恼。在去年梅州市“县管校聘”岗位竞聘中,该校2位语文老师转科成为体育老师,1位物理老师转科成为生物老师,1位地理老师转科成为美术老师,让学校的师资结构更为合理。

广东义务教育的短板在农村,农村义务教育的短板在教师队伍。

为破解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难题,“十三五”以来,广东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实施“县管校聘”管理改革、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政策、公费定向培养粤东粤西粤北中小学教师计划等举措补齐乡村教育师资短板。

这些政策在梅州落地有声,正激发教师队伍活力,激活教育“一池春水”。

“县管校聘”打破“铁饭碗”思想,盘活教师资源。

2017年底,广东省教育厅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师由教育局统筹管理,由学校聘任。随后,梅州市积极探索此项改革,各县(市、区)于2019年秋季开学前完成岗位竞聘,全市共41197名教师参加竞聘,通过校内竞聘、区域竞聘、校际竞聘等多轮竞聘,41193名教师获聘,跨校交流或分流或调岗教师数3361名,4名落聘教师经过3个月的跟岗学习培训,考核合格后聘至新岗位。

“‘县管校聘’打破了教师在学校之间交流轮岗的‘藩篱’,使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有效提升了教师队伍活力。”梅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县管校聘”还破解了教师职业倦怠,激发教育教学工作积极性。

“‘县管校聘’的竞聘制度建立起淘汰制度,改变了过去‘干好干差一个样’的局面,教师的危机感、责任感更强了。”梅州市五华县双华中学校长胡剑辉说,“县管校聘”改革进一步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师资源的盘活,去年双华中学就有12名教师竞聘到多所小学任教。

“上岗退费”政策为农村中小学补充合格教师,让农村有了更多优秀师资。

近年来,广东持续完善“上岗退费”政策的要求,大幅提高退费标准,进一步吸引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2018年10月8日起正式上调退费标准,研究生每人每年12000元,退费5年;本专科每人每年8000元,其中艺术类(音乐、美术、舞蹈)、特殊教育专业每人每年12000元,本科、专科分别退费4年、3年。

梅州市五华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08年至今,“上岗退费”政策已为该县7003名农村中小学退费4333万元。

同时,梅州不断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落实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两相当”,即县域内教师与公务员相当、农村教师与城镇教师相当,让教师成为令人尊敬和羡慕的职业。

“近年来,教师待遇持续提高,改善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幸福感更强了!”梅州市梅县区广益中学校长黎国伟说,如今教师月均收入跻身当地“高收入人群”行列,劳动越来越受到尊重。

改革既是创新,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相关制度需逐步完善。梅州市教育局相关部门表示,将总结“县管校聘”等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经验,不断完善实施办法,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打造留得住、教得好的教师队伍。

数读

教育

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截至2019年,学前教育在校生464.5万人;小学在校生1033.43万人;初中在校生389.03万人;高中在校生183.74万人;中职在校生85.97万人;高等教育全日制在校生219.28万人。

教育强镇、教育强县(市、区)、教育强市覆盖率均达100%

各级各类学校(不含技工学校)专任教师从2015年底130.71万人提升至2019年底146.8万人。

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提高至78%

从2015年1月至2020年9月,广东高校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的学科数从34个增长至100个,学科增速达194.1%,位居全国第二;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的高校数从8所增长至18所,增长125%

职业院校数量约占全国的1/12,在校生人数约占全国1/10,规模居全国第一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5年的33%增长到2019年的48%以上。

2018年,全省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为4268.43亿元,自1993年以来连续25年居全国首位

医疗

2019年末,广东全省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5.39万个,其中医院1631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51064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046个。

全省中医治未病服务人次数每年均在750万人次以上,其中2019年达到1998.71万人次,较2015年增长164.81%

广东省远程医疗平台建成并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居民在20家省级远程医疗中心、56家县级人民医院、1146个乡镇卫生院、2277个贫困村实现一站式会诊。

自2019年9月20日起,广东全省实现异地就医住院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截至2020年9月底,全省异地就医“一站式”结算6.61万人次,医疗总费用14.6亿元,医保基金支付9.1亿元,其中医疗救助资金支付1.35亿元。

【记者】姚瑶 朱晓枫 马立敏 张柳青

编辑 陈明诗
校对 冯志坚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