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晓刚
“孩子抱着手机刷个不停像中了毒”“刷抖音、看快手成了留守儿童最喜欢的娱乐活动”……
半月谈报道,原本能够提供多样化精神食粮的手机APP,却让人有一种“我才夹了一筷子,你就送我一桌子”的惊喜与尴尬,在不知不觉中受困于“信息茧房”。(10月20日《半月谈》)
用户爱看什么,就把什么送足喂饱,这在传播学上被称为“信息茧房”。一旦身处这样的“信息茧房”,就再难接受异质化的信息和不同的观点,甚至在不同群体、代际间竖起阻碍沟通的高墙。
尤其是当下一些平台定向推送存在“泛娱乐化信息多,低俗内容多,未经核实内容多”现象,对于正处于生长期的青少年来说,极易被平台商所制造的刺激性、高感官舒适度以及碎片化的信息精准“狙击”,从而深陷其中导致很难丰富知识结构。
“偏好算法”在向受众推荐内容时,依据的标准就一条:能不能抓眼球、能不能吸引用户。正是这种业务导向遵从流量最大化的资本逻辑,导致出现低俗信息和低质内容大肆传播等问题,尽管国家网信部门一直不遗余力加大了对新兴媒介平台乱象整治,通过封号、禁言、下线、约谈等方式,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但也仅是惩一时之弊。
毕竟,将整治低俗传播归咎于冷冰冰的技术,而不是去针对背后掌控技术的人,那么是无法从根源上停止劣质内容再次生长的。先进技术没有错,关键在于什么样的人在使用这项技术,“偏好”算法能够充分了解受众、不断回应诉求,这是优势,并不是传播低俗劣质内容或者逃避责任的借口,而应该成为启发思考、启迪智慧、传播主流价值观的流量入口。
莫让“偏好”算法偏离正确价值观轨道,这就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不能任由那些一味地追求资本的狂欢、信奉所谓的娱乐无底线的赢利模式野蛮生长。也需要平台企业肩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要守住底线、把住红线,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偏好”算法,用自律的底线去传播正能量。这既是网络空间的“王道”,更是互联网企业长久发展的“正道”。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