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进入后工业化期,需要全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人口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大量中小城市和社区成长,对第一产业形态提出新的要求。中国在经历疫情考验之后,正成为全世界最先恢复的主要经济体,农产品的机遇将持续出现。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经济格局中,国内消费循环成为经济航船之锚,会培育出更多的消费群体,构建大量国内消费新场景。
2020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疫情为全球按下暂停键,经济发展遭遇显著打击,对于中国来说,整个农业经济经历了严峻考验。
随着疫情逐渐稳定,我们不可避免的要面对上述这些发展新问题,显而易见的是,在大半年的疫情阻击战期间,农业的重要性深刻显现,不仅如此,以大型农牧企业为主体,探索农业生产新模式,构建农产品新型商业网络,已初见雏形。
中国是世界第一水产大国,也是最大的对虾的生产国、进口国和消费国,可以预判,在构建经济双循环新格局的背景下,对虾以其种种优势,将从众多水产品种中脱颖而出,率先进入工业化时代,实现多产业融合,成为中国农业经济新的制高点。
▶▷三大引擎聚力拉升对虾业发展
城市和社区快速发展。2019年,中国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水平,第三产业大幅度增长6.9%;过去五年,我国有1亿人口实现城镇落户,2019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已达到44.38%。大量中小型城市快速成长,将带来一系列消费需求,而且这个趋势未来还将继续。
全国渔业发展进入“减量增效”时代,养殖水面持续减少,粗放式的生产方式也逐步被淘汰,与此同时,以对虾为代表,高效率、高价值品种产业将得到更大支持,政策法规、科技研发、技术装备、人力配置、机制体制等各个方面,将不断落地。
经济发展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内需增长成为经济航船之锚。一线大型城市无论是土地区域,还是人群结构均面临饱和,从宏观角度来看,新的消费场景,更多在于中小型城市和广大农村社区,推动这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基层社群财富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是构建双循环经济格局的重要途径。
在我国水产业发展中,对虾一直占据较高端的生态位,事实上,近年来对虾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前进,对虾产品消费持续保持增长,正是因为这个产业高度吻合发展轨迹。2019年,我国对虾养殖产量130多万吨,通过上下游产业联动,已形成一个上千亿产值的大产业,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持续注入动力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经济发展主基调,具体到农产业,意在转变发展理念,创新产业结构,探索更合理、更健康的发展模式,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供应水平。
乡村振兴则是2017年以来,国家关于“三农”领域的重大战略,其中就要求,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
近十年以来,对虾行业一直面临很多难题,比如病害、种质、经济形势震荡、贸易纷争等等。目前,中国全球对虾消费集中地的格局已经形成,在巨量的市场需求之下,即便国际贸易暂时因疫情而阻滞,但是从长期来看,这种趋势不仅不会改变,还会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而稳定。
结合各方面因素分析可见,对虾等优质高端水产品,对廉价普通水产品的替代作用愈加明显。2019年,国内对虾消费需求量接近200万吨,进口量超80万吨,据估计,未来5-10年中国对虾消费量将达到300万吨,带动行业财富持续增长。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持续深入,对虾产业必将呈现出崭新面貌。
▶▷对虾率先实现工业化,海大构建强大优势
对虾产业具有环保、高效、绿色健康等突出优势,现在,对虾生产的各个环节,从苗种到养成收获,以及物流、加工、零售到餐桌全过程,均可实现现代化制度下的人工可控和标准化管理。在我国大宗消费水产品种中,对虾行业的企业化经营所占比重相当高,可以说对虾率先迈进工业化时代。
在这方面,作为全球水产饲料产量最大的企业,海大集团(以下简称“海大”)已经领先一步,提前建立了强大的战略优势。
深耕对虾行业十多年的海大,在行业首创以一线高效技术服务为代表的经营模式,以系统性、开创性的思维解决困扰养虾的病害等问题,不仅帮助农户提高生产成功率,实现养虾致富、产业兴旺,更为行业贡献了众多病害应对方案和思维。不仅如此,海大还是国内主要农牧企业中,唯一坚持十多年来投入大量资源,自主研发对虾新品种选育和种质改良的,在水产业亟待打破国外亲虾资源垄断、谋求高质量发展的今天,更显意义重大。据了解,海大旗下“海兴农”虾苗销量超过250亿尾,带动全国近百万虾农过上小康生活。
虾苗、饲料、模式、技术,在对虾行业特别是养虾领域,海大已经占据了全方位的先发优势。今年10月18日,以“芯品种、新模式、兴发展”为主题,“2020年第一届乡村振兴(华南对虾)产业发展论坛”在广州长隆酒店举行。论坛由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和广东省饲料工业协会指导,广东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和广东海大集团主办,乡村振兴海大产业中心、海大乡村振兴教育学院承办。
围绕当前国内对虾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华南地区养虾热点问题,论坛设置了“对虾产业与流通”、“对虾产业技术进展”、“科技兴农、良种先行”、“冬棚高位池白虾养殖技术”、“华南高位池金刚虾养殖技术”、“华南高位池金刚虾养殖技术”、“冬棚土池精养(及高温控藻)模式”、“华南鱼虾混养模式”等主题报告,从良种到产业流通,再到主流养殖模式:冬棚高位池、金刚虾、土池精养、鱼虾混养等,思维碰撞、讨论充分,为业者呈现一场有深度、有广度、有见解、有实效的思想盛会,有来自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等地超600名业者到场参会。
▶▷精彩发言
张玉香
张玉香
原农业部党组成员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会长
新时期发展对虾产业,要着眼新发展格局和新形势要求,着力在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着力提升水产品质量。二是创新现代流通方式, 实现 “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加快水产品市场流通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提高流通效率。三是多种形式推进产销对接,探索有效对接方式,拓宽营销渠道。四是进一步加强农业品牌建设,立足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地域特色,讲好品牌故事,更好地塑造产品品牌形象,以品牌引领带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五是推动三产融合发展。
高庆营
高庆营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
本届论坛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贯彻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乡村振兴的部署,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凝聚力量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谋划产业发展方向,以实现产业兴旺为目标,聚焦产业发展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激发新思维,注入新活力,为广东水产养殖业尤其是对虾养殖业作出了新贡献。
世界渔业看中国,中国渔业看广东。广东是全国水产养殖第一大省,水产养殖业已成为我省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2019年,我省水产品总产量全国第一、水产苗种产量全国第一、渔用饲料产值全国第一,水产品已成为我省老百姓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食物。
不久前,《广东省发展现代农业与食品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正式发布,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制造强省建设,促进我省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进行详细部署。该行动计划提出,大力发展具有广东特色优势的对虾等养殖产业;实施乡村振兴科技计划,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本次论坛以乡村振兴为核心,以实现产业兴旺为目标,深入贯彻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乡村振兴的部署,聚焦华南对虾产业发展,就华南对虾养殖业遇到的各类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展开探讨,充分展现了行业龙头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共同推动行业发展的决心和作为,相信将为我省水产养殖业尤其是对虾养殖业发展激发新思维、注入新活力。
陈永
陈永
广东乡村振兴服务中心执行主任
南方农村报社总编辑
对虾是全球最高产值的水产品品类,2019年全球对虾产量高达500万吨左右,产值超330亿美元。我国连续多年是全球对虾产量最大国,2019年我国对虾养殖产量130万吨左右,约占全球对虾产量25%,是一个上千亿产值的大产业。广东一直是我国南美白对虾的发源地和最大产区,发展对虾养殖业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富民兴村的重要途径。我国已经由对虾最大生产国和最大出口国转变为最大消费国和最大进口国,未来5至10年,中国对虾年消费量将达到300万吨,从业者要抓住今后黄金十年。
目前,我国亲虾严重依赖进口,突破核心技术、掌握核心种质是我们这代对虾科技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海大集团,十年多来专注攻克亲虾核心技术,如今年产亲虾达到4万多对,将逐渐摆脱国外“卡脖子”难题,为推动我国对虾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对虾种业的突破将是决定我国对虾产业发展的命运。我们不仅要参与全球养虾的布局,更要引领全球虾业的可持续发展。
崔和
崔和
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会长
2019年全球对虾产量530万吨左右,全球捕捞对虾产量350万吨左右。2019年对虾总产量150万吨,其中海淡水养殖虾128万吨,捕捞虾21.5万吨;进口对虾超80万吨,中国对虾产量全球占比虽然从35%下降到25%,但仍是唯一养殖对虾过百万吨的国家,消费仍处于上升阶段。
2020年今年我国对虾的进口量继续领先各国,价格便宜、打击走私、降低关税和人民比升值成为进口有利因素。自2019年起,天津、辽宁、山东进口对虾增量明显,说明北方市场对冷冻对虾的需求量大,总体上各口岸对虾正关进口数量大增。
何建国
何建国
农业农村部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从养殖方面看,中国的对虾产业经历了两次巨大考验,一是上世纪90年代的白斑病毒流行,二是从2010年以后,对虾遭遇的以细菌病为主的综合病害。可喜的是经过业界共同努力,理论知识、种质水平和技术操作水平不断进步,现在绝大部分病害都变得可控,养殖进一步稳定,相信未来养虾业将继续保持旺盛。
现在,虾蟹产业体系已经研究总结出多项技术集成,包括苗种、环境调控、管理模式、商品虾加工等等,为业界提供充分支持。
江谢武
江谢武
广东海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广东海兴农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海兴农从2008年成立至今,现在育苗水体超过20万立方米,有60多个苗种基地。另一个苗种板块百容下辖8个子公司22个基地,水面11000多亩。两大板块已经实现了全国和国际布局。
薛华董事长说,水产苗种是海大最有价值的项目。10多年来,海大一直坚持为苗种项目不断投入,累计达数亿元,现在在很多品种已取得突破,种质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近年来,形成了以60万核心客户、1万经销商和7000名技术服务骨干为核心的苗种推广和价值分享体系,预计到2025年,虾苗和鱼苗年销量要分别达到400亿尾、600亿尾,为广大客户提供更好的帮助。
▶▷精彩报告
《全程呵护,让养虾变得更简单!》
王健
海大研究院鱼虾苗期营养专家
“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引进人才
“将动保融入苗料,简化苗期操作”是贝可速的设计理念,在这一理念下,贝可速实现了三大突破:一是突破高端苗料生产技术的壁垒,实现了国产苗料规模化、自动化量产;二是突破传统破碎生产工艺限制,实现了全程颗粒虾苗料;三是突破传统破碎苗料的配方限制,将动保高效的融入苗料。
《黑白共舞,金刚崛起》
黄颖渟
对虾高位池养殖技术研发专家
海大集团福建大区动保产品经理
金刚虾以其周期短、广盐性、耐高温、抗病力强、个体大与售价高等特性成为高温期新宠。2016年起,福建少数养殖户开始探索高位池金刚虾养殖模式,海大也成立技术小组,通过技术研发和饲料升级助力金刚虾养殖。
目前已形成白+黑养殖模式,即金刚虾投苗密度在20万-25万/亩,从3月-10月大概7个月的养殖周期,平均亩产6000-8000斤;白虾投苗密度在50-70万/亩,从10月-来年3月大概5个月时间的养殖周期,平均亩产10000-15000斤。
《福建土池对虾养殖跃迁之路》
黄海平
鱼虾资深养殖技术专家
海大集团福建大区服务副总监
福建土池对虾静养面积约5万亩,但其冬棚成功率仅30%,平均亩产仅600斤,养殖现状不容乐观。为改变这种状况,其通过控亚盐的方式实现增产:一是增加亚盐去路,即通过肥水、改底降低水体亚盐浓度;二是降低亚盐毒性,即通过提高水体的研读、溶氧降低亚盐毒性。2018年福建冬棚养殖成功率平均达65%,特别是南靖的靖城、山城区域养殖成功率达9成,部分小区域100%成功。
从投苗到出虾,福建土池养殖十分注重养殖节奏,即苗期强保肝、控弧菌,中期注重预防肠炎与科学搭棚,后期着重控亚盐、稳提料与降损耗。
《高温之殇,控藻破局》
李国聪
对虾土塘养殖技术研发专家
海大集团珠三角大区动保产品经理
水浓是白便发生的首要诱因,高温养殖的一大要点就是控藻。菌类、藻类和虾是影响养殖水体变化的三大主要因素,高温控藻模式的思路即通过提高虾和菌类的主导权,来保证水体藻类得到控制。这一模式下,白便发生率低,120亩水面的平均亩产能达1200斤,最高亩产1500多斤。
《华南鱼虾混养模式的危与机》
杨忠
鱼虾养殖技术专家
揭阳海大服务部经理
鱼虾混养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生态系统,也应该是一种更加高端的养殖模式。在广东、广西、山东等12大对虾养殖区域中,鱼虾混养的主流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以潮汕地区为代表的“虾+草鱼”的淡水区域养殖模式,二是以湛江、饶平等为代表的“虾+海水鱼”的咸水区域养殖模式。
然而,两种模式都存在虾成活率低与过程难管理两大痛点,为解决这两大难题,应对模式、标粗、投喂、管理和出虾等各个养殖的关键点加以管理,让养殖更安全、更健康。
《越南设施化养虾模式的启发》
崔罗生
对虾资深养殖技术专家
越南升龙对虾TLSS模式研究推广专家
海大集团广州海麒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昇龙TLSS对虾养殖模式的理念为1+6M, 1为养殖平台,6M为水净、底净、病防、足氧、料准、虾壮等6个养殖技术管理维度。养殖区的设计包含储水池、处理池或快速处理水系统、备用池、育苗池、成虾池、Biogas系统和排污池。各个区域的设计要遵循一定的要求,如池塘的合适面积为500-2000㎡,育苗池为100-500㎡,储水池和养殖池的比率为70%:30%等。
▶▷现场花絮
大国渔业78万粉丝全程直击
【来源】南方农村报社
【记者】孙岁寒 蔡丹燕 马俊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