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正式公映。该影片是中国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唯一授权传记电影,通过叶嘉莹的诗词和生命,回溯中国诗词源头。
《掬水月在手》诗词诵读暨电影鉴赏会活动现场。
公映首日,“叶嘉莹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诗词诵读暨电影鉴赏会”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举行。该活动由中央文史研究馆和南开大学主办,中国电影资料馆和南开北京校友会协办,例外时尚集团、方所文化集团、广州行人文化承办,来自文化、艺术、时尚界的百余名人士出席。
荷之风骨,“弱德”之美成就诗词人生
在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孙向辉看来,影片《掬水月在手》是叶先生数十年传承中国文化精神的写照和延续,也是导演陈传兴先生以影像、声音刻画一位诗人精神肖像的精品杰作。诗的精神与影的景象可谓双璧,具有独特的文化品格。
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孙向辉。
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朱小燚则表示,在广州市委宣传部支持下,广州相关单位共同出品这部记录电影,从某种意义上既表达了对叶先生的敬意,也表达了岭南文化对中国古典诗词最诚挚的祝福,更是对2018年10月总书记在改革开放的重要节点来到广州提出“老城市新活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远播到五湖四海的响应。
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朱小燚。
活动现场,荷花遍布。当光影漫射其中,白莲无瑕,藤茎蔓延。屏息凝望间,会让人宛如置身自然之中。
据了解,现场每一片花瓣都由熟宣纸纯手工粘制而成。颇具古朴韵味的花瓣展现了诗词之美与“弱德”之坚韧的协和与碰撞。同时,也与影片内容和海报视觉相呼应。
活动现场遍布由熟宣纸纯手工粘制而成的荷花。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出自唐代诗人于良史的《春山夜月》。叶嘉莹在影片中自述,因生于夏季,小名唤作“小荷子”,这也是她平生对荷花情有独钟的原因之一。
现年97岁的叶嘉莹出身乱世,一生坎坷多艰。曾历经战乱,在海外飘零数十载。在许多次人生的至暗绝望时刻,是诗词给了她无穷的力量,而她也用自己毕生之力,传承中华文化,阐述古典诗词之美。
以诗词融贯中西,传播中华古典诗词的举旗人
叶嘉莹著述丰富,桃李满天下,为在世界传播中华文化作出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后,叶嘉莹得以回到她魂牵梦萦的祖国,并将自己的余生奉献给祖国教育事业。晚年,叶嘉莹将自己的毕生财产3600多万元人民币悉数捐赠给南开大学,设立“迦陵基金”,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
坚守信仰,坚守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叶嘉莹的一生犹如荷花般“出淤泥而不染”。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
“叶嘉莹先生凭借自己对于中华古典诗词和传统文化的深厚学养,借鉴西方文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创立了独具特色的诗学体系,为激活古典诗词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使之在当代文化建设中重焕异彩。”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在活动现场说道。
“她以传播中华诗教和优秀文化为终生事业,在75年的教学生涯中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为中华诗词之美与中国文化精神之星火相传生生不息作出了彪炳史册的巨大贡献。”
中国中央民族乐团副团长、首席琵琶演奏家赵聪。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张静与中国儿童中心小朋友诗词吟诵表演。
影片放映前的诗词诵读会上,特邀演出嘉宾中国中央民族乐团副团长、首席琵琶演奏家赵聪以一曲琵琶钢琴合奏《音诗——春江花月夜》开场。悠扬婉转的琴声之后,来自云南大山的孩子们手持月亮灯诵读诗词。古雅灵动的诗词声中,身着“指月”系列服装的秀台展现在人们眼前,带观众走进一个以“荷”织就的世界。
《掬水月在手》出品人、例外时尚与方所文化创始人毛继鸿。
“先生用她的人文真正阐释了她的人文人生。”《掬水月在手》出品人、例外时尚与方所文化创始人毛继鸿现场分享道。
“我在帮先生设计服装的时候,被先生身上的那种对美、对生活的热爱所打动,被她的精进所感染。她面对苦难的态度便是她的弱德之美,这是我心目中真正的人文精神,真正的先生。”
【见习记者】王昕桐
【通讯员】广州市新闻办
【图片】主办方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