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的漫画艺术:护生者,护心也

莞城文化周末
+ 订阅

说到丰子恺,人们可能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的漫画。漫画是丰子恺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表现形式之一。他的《子恺漫画》是中国最早被称为“漫画”的美术作品。而倾注丰子恺数十年心血创作的《护生画集》,更是通过漫画形式以及丰富内涵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丰子恺的漫画用笔简洁、内涵丰富、富有诗意、格调高雅,富有人文关怀,具有相当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从临摹画谱到钟情漫画

丰子恺出生在浙江桐乡石门的一个商贾家庭,家中世代经营丰同裕染坊。丰子恺的父亲,相对于打理生意,更为在意的是读书。受父亲影响,丰子恺很小就在父亲开设的私塾中念书,学习《三字经》《千家诗》等传统经典。当时的丰子恺常常为《千家诗》插图上色,还时常临摹父亲的画谱。丰子恺的这些“作品”,得到了同学和私塾先生的认可,这也鼓励和培养了丰子恺对于绘画的热情和兴趣。

丰子恺所作《卧有牵牛织女星》等作品

青少年时期的丰子恺学习勤奋、成绩优异,17岁那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这里,丰子恺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两位老师——李叔同和夏丏尊。丰子恺跟从李叔同学习绘画和音乐,同夏丏尊学习国文。在丰子恺回忆两位老师的文章中,曾将夏丏尊的教育比作是“妈妈的教育”,而将李叔同的教育比作是“父亲的教育”。两位先生的学识、品格与为人都对丰子恺日后的艺术生涯和人生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单就绘画来说,在这段学习期间,丰子恺打下相当扎实的绘画基础,并有了一定的审美及艺术理念上的认知。

在李叔同的鼓励下,丰子恺毕业后以绘画为业,在上海专科师范学校教授西画。而在这段独立创作和探索的期间,丰子恺逐渐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并且还未找到艺术创作的真正目的,于是他决定去日本留学。

丰子恺这趟留学之旅虽然只有十个月,但在这段不长的时间里,丰子恺以惊人的勤奋和饱满的精力吸取了美术、文学、音乐等多个方面的知识。期间,一本偶然得之的画册《梦二画集·春之卷》,使丰子恺找到了自己艺术创作的方向与表达出口。日本画家竹久梦二会写散文,也写诗,同时还会为自己的诗文绘制各类装帧插图,有时也会画很多给孩子看的绘画。

《梦二画集·春之卷》中的作品极具生活化,关注平实的普通生活细节,同时又具备着诗文意境和丰富文化内涵。这给予还没有找到艺术创作方向的丰子恺极大启发,他也发现这样的艺术形式可以将此前夏丏尊、李叔同两位先生教导给他的艺术理念表达出来。对比丰子恺创作初期的作品与竹久梦二的作品,可以清楚地看到丰子恺的艺术从启蒙阶段到明确创作方向的渐进过程。

竹旧梦二的《梦二画集·春之卷》

从现存的两幅丰子恺最早作品《经子渊先生的讲演》与《女来宾》中,便可以看出丰子恺在这个过程中所做的探索。这两幅作品发表于1922年春晖中学的校刊上,是丰子恺从日本回国不久创作的作品。从这两幅作品中可以看出,丰子恺对于自身艺术的方向逐渐明晰起来,即关注生活以及追求诗意的表达。

《女来宾——宁波女子师范》丰子恺作

这两幅同时发表的作品,一个描绘了春晖中学校长在讲台前做报告的场景,另一幅则描绘了与春晖中学关系良好的宁波女子师范来宾到访春晖中学的场景。两幅作品都采用类似版画、剪影的形式来呈现画面,通过非常简练的线条和色块组成了非常具有“趣味”性的画面。虽然在《经子渊先生的讲演》画面中并没有出现校长的五官,但仍能感受到所画人物的性格特征,一种严肃庄重的学者形象跃然纸上,同时留白的处理也给予了观者想象的空间。

在《女来宾》中,虽然画面中的6位女来宾都是通过头部色块、上衣、裙摆、“儿字形”的双腿来组成,但每一个人物都能给观者独特印象,丝毫没有重复堆叠的感觉,同时还通过线条的穿插、人物上下位置的安排,在几乎平面化的画面之中,呈现出空间感。

中国漫画的起点

在春晖中学任教期间,丰子恺在教学之余,常常会把学校中的生活、人和事作为绘画的素材来创作漫画作品。这些作品得到了夏丏尊、朱自清、朱光潜等人的赞赏,这些肯定也使得他逐渐明确了自己的艺术方向。1924年,朱自清邀请丰子恺在《我们的七月》上刊登了作品《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这幅画间接促成了后来《子恺漫画》的出版。

丰子恺在春晖中学任教期间作品《经子渊先生底演讲》

在《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中,描绘了散席后的茶楼在一钩新月照耀下的画面。月初,一钩新月挂在半空,茶楼中,在靠窗位置的茶桌上,是刚刚散席后还未来得及收拾的茶杯、茶壶,让人联想到可能是久别重逢的知己好友饮茶畅谈至深夜。配合“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的文字,传达出如宋元小令一般的宁静。从这幅作品中,可以看出丰子恺已经有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同时也能够通过画面与诗文结合来表达自己的艺术理念。

离开春晖中学后,1925年春,丰子恺同夏丏尊、匡互生、陶载良等志同道合的人士在上海创办立达学园。同年,因为之前的《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丰子恺受到了在上海创办《文学周报》的郑振铎的注意,开始在《文学周刊》上连载丰子恺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翠拂行人首》等抒情意味浓厚的画作,得到了广泛好评。朱自清曾称这些作品是“带核儿的小诗”,俞平伯则认为:“一片片落英都含蓄着人间的情味。”

《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丰子恺作

其中《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便是十分具有诗意的一幅作品。画面中,庭院里,门边是盛满盘的红樱桃搁,在盒子上的是还在冒烟的香烟,庭院外是翠绿的芭蕉和蜻蜓。这幅画以时间为主题,题以宋末词人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中的词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通过画面能够想象到,画中未出现的主人独自一人坐在门旁抽烟、吃樱桃,想着时光飞逝、春去夏来,也能体会到不知何时才能回到家乡的情感。而主人放下已经燃着的香烟离去,想必是有重要的友人前来拜访吧。这幅画与《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有着相通的意境,同样是纯粹场景的描写,画面留白以及内容留白(未收拾的茶杯茶盏、点着的香烟)看似画景,实质上画的是人与情。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丰子恺作

在《文学周刊》中连载的以“漫画”为题的系列作品,可以说是中国“漫画”的一个起点。而这一时期的作品的合集《子恺漫画》在一年后(1926年)通过丰子恺与章锡琛、章锡珊兄弟创办的开明书店出版,随后内容更为丰富的《子恺画集》在1927年出版。

倾注毕生心血的《护生画集》

1927年对于丰子恺的艺术生涯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李叔同来到上海,丰子恺在家中接待了老师。在这段时间里,李叔同与丰子恺开始共同商定《护生画集》计划,由李叔同负责撰文,丰子恺负责作画。随后在1929年,李叔同50岁生日时,丰子恺为老师寄去了《护生画集》第一册的50幅作品。李叔同为之题写“白话诗”,并在其中写道:“盖以艺术作方便,人道主义为宗趣。”

在《护生画集》第一集中,共有50幅作品。在画面上,大部分作品都用类似如今被我们称作“速写”的形式来呈现,用一种概括的、尽可能简洁的线条来描绘事物,主要是抓住人、事、物最鲜明的特征将其表现出来,省略不必要的细节,唯一的涂色就是用重色将一些封闭区域填充,来形成画面的节奏变化以及视觉中心。通过“直白”的画面形式,去表达相对较为鲜明的主题。画面为表达主题而服务,这也是漫画的特点。

《人间相》丰子恺作

在第一集中,50幅作品主题明确而统一,那就是通过生活中的各种场景,用略带反讽意味的画面来表达一种尊重生命,传达一种善良的、平等对待万物的价值观。笼中的鸟儿、花瓶中的花、罐头中的鱼等,在我们常常忽略的一些事物、场景中,人把其他生命当成了工具,作品则给予每一个观者以启示和惊醒。

十年后,《续护生画集》(第二集)出版,共60幅作品。李叔同在第二集序中写明了主题为“所表现者,皆万物自得之趣与彼我之感应同情,开卷诗意盎然。”相比于第一集通过触目惊心的画面来警醒,第二集则通过物我共情的诗意场景,通过更为自然的、美的情景来传达一种各种生命和谐共处的理念。在主题上与第一集,有着明确的承接关系。

经过十年时间的不断磨炼和探索,丰子恺在画面中的表现更具诗意。李叔同在序中给予丰子恺画作相当高的评价,称其作品“渐进自然”。许多传统中国画中的构图、笔法、意境在他的作品中运用得更为娴熟而自然,具有了更多可供反复观看和欣赏的内容。

可惜的是,第二集出版后不久,李叔同于1942年逝世。李叔同在世的时候,丰子恺把《护生画集》看成送给老师的寿礼。李叔同离世后,丰子恺便把它看成对老师的怀念,此后依然坚持每十年出一集,并按老师的年龄来增加每一集的作品数量:第三集有70幅,第四集80幅,第五集90幅,第六集100幅。直至1973年,76岁患有严重肺病的丰子恺感觉自己时日无多,全力提前完成了最后一集《护生画集》的创作,实现了对老师的承诺。而这离丰子恺第一次将《护生画集》的50幅作品给予老师祝寿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近45年。

丰子恺为了创作《护生画集》,可谓倾注了毕生心血。

在《护生画集》的序言中,他曾写道:“护生者,护心也。去除残忍心,长养慈悲心,然后拿此心来待人处世。这是护生的主要目的。”

四十余年过去,他初心从未改变。

【图片】莞城图书馆提供

【撰文】龚艺超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