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江大汾何氏:忠厚传家久,书画继世长

莞城文化周末
+ 订阅

万江大汾社区向南坊,建有一座何氏大宗祠,是大汾村最大的宗祠,在2019年被申报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拥有近500年历史的何氏大宗祠,承载着大汾何氏一族的发展脉络,大门两侧对联“沔水朝宗一派澄清涵日月,旗山挺秀诸峰罗立似儿孙”,更是道出何氏的内核。

自大汾何氏四世何邦俊迁至大汾定居,何氏一族开枝散叶、人才辈出。后人在文学、艺术、教育领域屡有建树,并对岭南地区的诗歌、绘画、书法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大汾何氏人才辈出各有所长

据《大汾何氏族谱》记载,大汾何姓始祖可追溯到北宋丞相何粟曾孙九继公(贵九郎之子),祖辈居于南雄沙水里珠玑巷。宋咸淳九年,贵九郎为避怀王胡妃之祸,举家南逃至广州,后九继公随子何东起落任南海沙湾巡宰,任期满后遂举家迁至东莞莞城之河篱贝(今莞城平乐坊街尾)定居。至东起之孙何邦俊(大汾何氏四世),迁大汾定居、经商,生八子即为大汾八房,并建立一座何氏大宗祠,名“萃涣堂”,为大汾开基始祖。此后,大汾何氏人丁兴旺,各自繁衍。

复印版《大汾何氏族谱》 张筱云摄

何氏大宗祠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张筱云摄

大汾何氏一族名人辈出,是东莞的望族。何氏后人何若泉为明嘉靖年间秀才,为人聪慧,文武双全。22岁时,任职中都留守司指挥使。任职期间除暴安民,秩序井然。广西龙舟边民因土地与越南边民发生争斗,朝廷派何若泉平息纷乱,任职后在两国通道建牌楼“镇南关”。平息动乱纠纷后,朝廷赐锦旗两面“中都重寄、异域奇勋”以示嘉奖,是为中越友谊的创建者。

到了清代,不得不提的是大汾何氏名人何星榆,原名应榆,号月宾。道光十四年甲午科举人,曾任知县。咸丰甲寅之乱(即何六石龙起义),莞城攻陷,县令华迁杰召见陈铭珪(陈伯陶父亲),令办团练。莞事平定后,增城告急,陈铭珪请何星榆主持东莞团练局事。十二月初十,何六兵船驶入中堂墟,抢掠芦村、大汾,何星榆招募乡勇,集众抗敌,保卫乡梓。此外,何星榆在诗词方面造诣颇深,著有《蔷薇馆诗抄》。

20世纪中叶,法学名家何作霖在中国法学教育上影响巨大,堪称日本公法学鼻祖,是宪法学和行政法学的一代巨擎,美浓部达吉最重要作品《宪法学原理》由欧宗佑、何作霖翻译。而这本书至今影响我国法学方面的研究。此外,1922年,何作霖受《晨报》副刊编辑孙伏园委托,经手刊登鲁迅作品《阿Q正传》最后一章。曾因积劳成疾,返莞治病,并在东莞中学教英文课。1928年,何作霖任第五军司令部秘书长,其间主持莞龙、莞太公路的动工仪式。

培育大批书画人才 造就书画之乡

大汾何氏后人爱好诗书画,早期涌现出何谦、何启亨、何星榆等书画大家。在当代,则有何为、何成根、何炽佳、何春等书画名家,其中以何为、何成根为代表。

何为画作 

何为是东莞著名的书画家,上世纪20年代生于大汾。1946年,何为以第一名考入广州市立艺术专科学校,曾随高剑父、关山月、黎雄才、方人定等大师学习岭南绘画艺术,又得书法大师李天马、潘伯庸教诲,后以第一名成绩考入广州大学、南方商专等学校深造。

毕业后不久,调至广州市文化局,被派去创办广州美术学院,成为该馆的创始人和主要负责人,从此在书画艺术上取得可喜的成就。

何为诗、书、画三样皆精,其书法独树一帜,上效二王,下习唐宋名家,极具开拓性,当代名家评其书作“粗豪见骨,瘦硬通神”,其宗祠大门联,为何为所书;在绘画方面,从岭南写实中觅得真谛,脱颖而出,转而写意;而在诗词方面时有佳作,见于各种报纸杂志,他为纪念东纵成立40周年写下的七绝《红棉》被七家刊物刊载,诗界誉之为咏红棉压卷之作。在书画理论上,同样成绩斐然,不少有独特见解的书画论文被翻译成英文,发表在美国《书法》杂志上,特别是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对《书谱》做了大量研究考证,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还其本来面目,更好地传诸世人。

此外,何为潜心治艺和学问之余,还收授门徒,可谓桃李满园,在大汾掀起一股群众性的书画学习之风。1967年,何为回居大汾,培养出不少书画艺术人才,如杜弈宽、李皓东、何镜贤、曾健雄、何春、何贤等,他们成为东莞市书法艺术界的中坚力量,为大汾日后荣获“广东省书画之乡”称号立下汗马功劳。

著名书画家何为的书法作品

师承书画名师何为的何成根也是一位书画名家,他幼年爱好诗书画,后得诸位名家指教,博采众长,其国画功底深厚自成一格。书法上受何为影响,又临摹二王、魏碑等名帖。1991年,书法作品在中国书画报发表,并荣获三等奖。1978年,何成根、李浩东等培养了一大批中小学生书画爱好者。1999年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书画报社以及中国书法家协会展览部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祖国颂庆祝建国50周年‘华夏之星奖’中国书画交流达展赛”荣获金奖。

何成根书法作品

书画成为何氏的传家之风,何氏后人能作诗、书、画者多达十数人。在当代,有著名油画家何炽佳,他以西洋之笔法,描绘家乡之风貌,合乎洋为中用之旨;中青年有何镜贤,其书法有怀素之风韵;何为之徒何春书画造诣不凡,被誉为“荆山玉振、粤海珠凝”。又有何锐志、何坚、何泽鑫、何伟明、何柏坚等人,其作品多次入选省市展出。大汾书画名人辈出,大汾“书画之乡”的芳名不胫而走。如今,大汾已形成老、中、青、少之书画群体,文化氛围日益浓重。

活用祠堂延续传统文化

何氏大宗祠位于万江大汾向南坊,始建于明朝嘉靖六年(1527年)。据《大汾何氏族谱》记载:大宗祠“一连三座,每座三间,两旁余地,周筑围墙,共植松柏,以为祠荫。”是四合院式布局,头门、门前、后殿、厢房、硬山顶上有船形脊,布局严整均衡,风格端严雄健。通面宽13.1米,通进深42.1米,面积约562平方米。抬梁穿斗式梁架山顶,人字山墙,红砂岩墙裙、门框,青砖墙体。嘉靖四十三年,因兵乱,祠堂劫掠焚毁,翌年重修。去除松柏,广作五间,将原来低矮的门楼改造高昂,至隆庆三年完工。康熙十二年,又复重修,村人延请著名风水大师曾季成看风水,祠堂形势为仿生螃蟹建筑,因风水问题,按照他的建议修宗祠。如今,近500年历史的宗祠承载着大汾何氏一族的发展脉络,是大汾村最大的宗祠。

经历两度重修的何氏大宗祠 张筱云摄

宗祠尚保存有明清时期的功名牌,共37块。明代就有成化、正德、嘉靖、崇祯四个年号的功名牌。功名牌均为花岗岩石雕刻,是族人为本族考取功名的读书人所立。其中从祠堂和村里古居民上的“琴棋书画”“渔樵耕读”“状元归里”雕刻,能了解到耕读文化和科举制度对农村读书人的深远影响。

祠堂的原有功能虽正在消退,但依然能通过其他方式发挥作用。如今,何氏大宗祠不仅是村里老人的活动中心、书画创作基地,也是一座村史展览馆,曾举办过书画展、村史文化研学活动等。宗祠内部三面墙挂满大汾村的介绍和何氏名人资料展板,为追溯历史,研习民俗,感受地方文化,追寻那些历史上留下足迹的名人雅士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大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每年都会组织社区居民在此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让社区居民,尤其是青少年儿童更形象地了解大汾历史文化和何氏源流,何氏大宗祠俨然成为举办历史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

参考文献

万江图书馆复印版《大汾何氏族谱》

东莞市万江街道大汾村志编纂委员会编《大汾村志》

【图片】大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供图

【撰文】张筱云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