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印度订单转到中国?最新实探来了

证券时报·e公司

“大量印度纺织订单转移至中国,订单量巨大,据说已排到至明年5月。”这样一条消息,让因疫情遇冷的服装行业重回资本市场的“聚光灯”下。

近日,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实地探访江苏、山东、广东等地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发现,多数企业订单状况较上半年有大幅改善,部分企业订单暴增。在纺织重镇苏州盛泽,有面料企业上个月一次性接到100万米的外贸订单——这样的大单今年以来并不多见。同处该镇的纺织龙头东方盛虹,也在加班加点忙生产;位于山东高密的毛巾龙头孚日股份,订单已经排到明年1月份。

在国内疫情形势持续向好,印度纺织订单转移至中国,以及传统旺季到来等多重因素的刺激下,上游的棉花、化纤等价格持续攀升,遭遇“最困难的一年”的中国服装行业,正迎来久违的火热行情。

这样的行情能够持续多久?服装行业专家向记者表示,在全球疫情反复的背景下,短期订单转移属正常贸易现象,国内服装消费逐渐恢复也符合预期,但国内纺织服装行业总体发展趋缓、趋困,需要一到两年时间才能真正恢复元气。

供不应求:纺织服装行业重现“排队”行情

位于苏州盛泽镇的中国东方丝绸市场,被外界视作“中国第一布市”,7000余家商贸公司云集于此,成交额更是连续多年突破千亿元。

身为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协会副会长的周建春,也是行业内小有名气的布料经营商,客户覆盖了国内大多数知名服装生产企业。就在上个月,周建春接到了一个100万米左右的外贸订单。在往年,比这更大的订单也有。而今年在纺织服装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这样的外贸大单已属“凤毛麟角”。

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内,“紫晶花”布料超市上月接到100万米的外贸大单

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内,“紫晶花”布料超市上月接到100万米的外贸大单

“像100万米的这种订单的,今年疫情期间真的是凤毛麟角,”盛泽东方纺织城贸促部总监欧阳勇直言,由于今年前半段确实太坎坷,所以出现这么多大的订单确实能够提振大家的信心。

“因疫情原因,一些印度的纺织订单确实有转移到中国的情况,”东方盛虹化纤板块外贸负责人缪云龙表示。东方盛虹是行业内知名的纺织龙头,最近一直处于加班加点生产的状态,“最近生意确实比较好。”

东方盛虹旗下江苏国望高科纤维有限公司生产的纱线即将出厂

东方盛虹旗下江苏国望高科纤维有限公司生产的纱线即将出厂

不过缪云龙强调说,最近公司订单火爆与印度订单转移关系不大。“由于印度纱线在整个国际市场上以中低端为主,因此转移到盛虹的订单并不多,我们主要是中高端纱线产品为主。”

东方盛虹正在加班加点忙生产

东方盛虹正在加班加点忙生产

“5月份以后,出口就已经在恢复,第三季度开始逐步与去年同期持平,部分地区出口甚至还高过去年增长水平,8、9月份出口量都创下历史新高。”缪云龙直言,从9月30日以来的半个月,东方盛虹纱线平均价格比前期上涨700元/吨,有些规格上涨了1000元/吨。“如今很多产品供货都很紧张,再加上内销市场需求恢复更快,最近内外贸都出现了客户排队的现象。”

厂区内的运输车辆排起了队

厂区内的运输车辆排起了队

周建春向e公司记者表示,盛泽镇上大家都知道这样一句话:生意就看每年的后四个月。这四个月的生意能抵得上前八个月的总和,“现在传统旺季已经开始了。”

位于山东高密的孚日股份,主要产品为毛巾和床上用品。过去20年里,公司的毛巾出口量持续位居全国同行业第一位。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24亿元,同比下降19.91%;实现净利润1.45亿元,同比下降44.03%。而从下半年开始,孚日股份终于迎来市场回暖。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从6月份开始订单好转,目前订单饱满,已经排到明年1月份了。”

层层传导:下游需求释放,上游原材料迎涨价潮

经历上半年“寒冬”后的国内服装业,正在迎来消费黄金期。

“现在疫情相对稳定,经济也较好,所以现在服装销售相比上半年有了明显好转,另外因为今年被预计可能是冷冬,所以近期有不少客户提前囤冬装。”深圳一位服装从业人士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

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的统计,2020年10月1日到7日,全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零售额同比增长8.5%,高于2019年同期零售额增速14.3个百分点,充分显示我国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释放的发展动能。其中,服装类零售额增长颇为亮眼,同比增速达到了16.8%。

以服装领域的重点企业红豆集团为例,10月1日至8日,红豆服装连锁国庆假期线上线下销售同比增长49.68%,线上销售同比增长138.37%。其中,红豆居家线下门店销售总额突破1.5亿元,同期增长55%;红豆男装线下门店累计销售破亿元。

服装企业波司登近来同样销售火爆。淘宝数据显示,10月1日至6日,波司登品牌旗舰店销售额同比增长574%至1910万元,销售件数同比增长300%至1.8万件,销售平均单价由去年同期的613元提升到今年的1034元。

与服装市场回暖相对应,上游棉花、涤纶长丝、涤纶短纤、棉纱、粘胶、氨纶、锦纶等价格均出现一定程度的上涨。

公开信息显示,近期外棉持续上涨,棉花期货在国庆假期后呈现补涨行情,较节前上涨逾1400元/吨,棉花价格最新消息显示:截止目前,棉花期货价格突破14200元关键位,并创下年内9个月来新高点。

随着目前国内需求逐渐释放,秋冬季面料需求回暖,产销情况较好,也进一步推动了涤丝价格的上涨。中纤网数据显示,截至10月9 日,涤丝工厂DTY、POY和FDY库存分别较前一周分别下降2天、1天和3天;DTY、POY和FDY每吨价格分别为6600元、5200元和5550元,较前一周分别上涨100元至120元。

卓创资讯消息显示,下游电子布的主流成交价格 3.4-3.5 元/米(周环比上涨0.2元/米)。无碱玻璃粗纱需求旺盛也带动厂家库存消减,巨石集团、泰山集团、内江华原等行业内主流企业无碱纱价格均上调200-400元/吨。

国内的氨纶行业近年来处于产能过剩状态,目前华峰氨纶、新乡化纤和泰和新材三家头部企业合计市占率约为40%。卓创资讯氨纶分析师巩玉倩表示,近期氨纶厂家涨势不断,相关厂家在8月份提价两次,9月份提价两三次,10月份至今已经三次提价。其中在10月15日,华峰氨纶、新乡化纤、泰和新材等公司再度提价,计划各规格普涨2000元/吨。涨价原因是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导致氨纶运营成本不断升高。加之场内货源供应偏紧,下游客户按需跟进,整体市场产销节奏良好,各方对后市看涨气氛较浓。

有不愿具名的行业人士指出,近两年布料价格波动明显增大。“以前总体还是比较平稳,可能一个月涨价20%-30%,”该人士指出,从前年开始,布价涨跌周期突然变短,“这个星期涨价30%,下个星期可能又跌30%,其实这并不是真实的供需拉动。”上述情况主要发生在低价布料上,“甚至会一觉醒来,就发现布价涨了百分之五六十了。”在他看来,这几年市场上存在炒作低价布的情况,“高价布的价格就一直比较稳定。”

原因分析:印度订单转移并非上涨主因

“大量印度纺织订单转移至中国,订单量巨大,据说已排到至明年5月。”这个在网上热传的消息,让因疫情遇冷的服装行业重新引发外界关注。染整专业wiki网站染整百科的消息显示:近几个月以来,印度多家大型出口型纺织企业因疫情无法保证正常交货,已经有多个本来在印度生产的订单转移到我国生产,其中毛巾、床单等产品订单量较大。

印度目前是全球最大的产棉国、全球最大的黄麻生产国、全球第二大丝绸生产国、其纱线产能占全球22%。纺织服装业是印度经济的主导细分市场之一,也是印度最大的外汇收入来源之一,纺织行业占印度出口总收入的15%左右。

10月14日,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司长李兴乾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冲击,我们真诚希望印度能早日遏制疫情,恢复正常生产生活。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和出口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优势明显。疫情对供应端和需求端都造成严重冲击,产业链供应链同步受阻,中国也经受了同样的考验。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调整订单生产、国际采购商根据生产能力选择供应商,这都是再正常不过的市场行为。中国也有一些行业和地方的订单转移到其他国家和市场生产。

国内一知名机构纺织服装分析师李哲(化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肯定了目前印度、东南亚疫情导致部分订单转移到中国的说法。据他了解,国内部分企业七、八月份产能利用率达80%左右,9月份更是已经满产,“短期因素还有今年偏长的国庆假期,导致的终端需求拉动;冬季前的传统补库存旺季;行业对于今年是寒冬的预期。”

来自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为2157.8亿美元,同比增长9.4%,出口增速较上半年提高6.2个百分点。1-9月份,我国纺织品出口1179.5亿美元,同比增长33.7%,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出口增速较上半年提高5.9个百分点。

海关总署表示,下半年以来,服装出口形势持续好转,9月份服装出口额为152.3亿美元,同比增长6.5%,连续两个月保持正增长态势。当前,我国纺织业较为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也正在吸引部分海外订单回流。

孚日股份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美国调低中国输美纺织类产品关税,也刺激了外贸行情。“目前来看,对行业冲击最大的是中美贸易摩擦中的加关税行为。今年2月份之前,美国已经将部分纺织品类,如床品的关税下调,从15%降到了7.5%。但因又受疫情影响,外界关注度并不高,关税下调利好本次订单回流。”

不过对印度订单转移的说法,国内一家纺织面料上市公司相关负责人直言“无感”,“公司产品多数以上出口,欧美占比较高。而欧美疫情目前还没到达峰值,订单依旧不足。”该负责人认为,随着新冠疫苗的推出和下游商业的复苏,整个行业也将迎来复苏,“目前来看,明年肯定会比今年好。”

“因为今年疫情影响,大家都过于的谨慎,手上都没货,做贸易的没货,做服装的也没也没货,”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协会副会长的周建春分析说,“60年来最寒冷冬天”的消息推动了涨价潮,“大家又都存在买涨不买跌的心理,需求就这样集中爆发出来了。”

专家观点:复苏至少持续两个季度,但短期回暖难改长期困境

兴业证券化工行业分析师邓先河认为,当前中国化工产业景气仍处底部区域,大部分产品价格已经远远低于历史平均价位,部分甚至已经跌入历史价格区间的后10%,行业盈利已经有明显回落,部分产品价格已经进入全行业普遍亏损阶段,继续向下空间已经非常有限,且整体产品价格向上的概率高于向下概率。

这次行业回暖能够持续多久?在分析师李哲看来,本次复苏至少会持续两个季度。“订单一般会提前一个季度,目前第四季度订单基本下完,印度疫情正盛至少持续到年底,所以明年一季度的订单也没有问题。

不过他同时也认为,国内纺织服装企业以出口为主,国内相对较小的需求难以拉动整个行业,“需求端的复苏需要看疫情进展情况。欧美服装店多是线下销售,目前部分地区线下店不营业,需求上不来,所以行业复苏是短期行为,没有长线逻辑。”

他表示,疫情结束后相关订单大概率还是会回流到印度和东南亚。据介绍。印度、东南亚的纺织服装企业在人力成本、能源成本、土地成本、政府税收、关税、环保等方面具有优势。“比如就东南亚来说,当地的纺织服装企业毛利率要比国内高5个百分点。”

对于此波由内需、外贸拉动的国内服装业发展热潮,行业专业人士普遍认为国内服装行业整体依然处于历史困境中。

有业内人士分析说,近期行业回暖也有“订单放大”的情况存在,“比如你要采购100万米的布料,可能询问8家生产企业,这8家企业接下来也会上游询问,100万米就可能被传成1000万米,其实真的订单就100万的订单。”

纺织服装品牌管理专家、上海良栖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程伟雄向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疫情对国内乃至全球的供应链市场都造成冲击,全球市场尚未全面复苏和向好,国内服装业此时谈爆发为时尚早,“整个行业依然处于发展趋缓、趋困的状态,需要一个恢复周期。当然不排除部分订单转移,这是正常的贸易行为,但“某个点无法提点整个面”。

程伟雄认为,服装行业今年的发展大撤退,需要两三年时间恢复,“不要指望四季度有太大反弹,即使反弹也无法弥补今年的损失。”他同时透露,今年以来,面对疫情对服装行业带来的冲击,国内中小服装工厂多数转向内贸、电商或直播,大型工厂外贸订单大幅减少不是个案,也在内贸和自创品牌上探索。

就在10月15日-16日,2020中国服装大会在浙江海宁举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在会上表示,新冠疫情加速产业经济开启新周期,国内服装行业面临新挑战、新变局,但同时危中有机、危可转机,在这过程中,服装领军企业由点及面、自上而下地贯穿数字转型,不失为引领整个产业生态向数字化、智能化与集成化发展的一条现实路径。另外,目前出口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在中国出口规模中比重不断扩大,成为“稳外贸”新增长点,中国本土时尚电商迎来绝佳出海时机,需要企业深耕品牌建设,逐步从“流量导向型”、“产品导向型”转为为“品牌导向型”。

中国服装协会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当前,中国服装行业全面进入战略重构和创新变革的全新发展阶段,已经站在参与引领全球服装产业变革的新起点。”

海宁中国皮革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月明表示,未来服装产业发展将呈现三大趋势:消费人群年轻化个性化愈加明显;品牌服装优势越来越明显;线上线下深度融合。

【作者】臧晓松 严翠 李师胜

编辑 佘余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