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蟹脚痒;
菊花开,闻蟹来。
雅韶镇人素有吃蟹的传统,中秋前后,雅韶有著名的传统小吃“独步尖山蟹”,又称“栋煎尖山重壳蟹”(栋,阳江土话,意为竖起的意思)。
尖山蟹
一、美食简介
尖山蟹,亦称尖山膏蟹、尖山重壳蟹,因产于阳东区雅韶镇西南面漠阳江下游尖山河至那龙河入海口一带附近咸淡水交汇处,故名尖山蟹。尖山蟹主要栖息的洞穴,是尖山河水流入南海的缓冲地段,河床不深不浅,水流不紧不慢且多有迂回,水质咸淡相宜。特殊的土质、水质、气候等自然环境,造就了尖山蟹的特质:通身青色、重壳、壳薄膏红、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尖山蟹以美味与营养价值丰富著称,素为蟹中珍品,畅销省内外各大城市、港澳地区及国际市场。
母尖山蟹
公尖山蟹
二、主要做法、美食特色等。
中秋时节,正是尖山蟹换壳的时候,在未长出新壳前,它们通身柔软,烹制后松软酥脆。尤其经过春季到夏季的滋养,尖山蟹的蟹身更加肥美,肉质更加细嫩,味道更加鲜甜。传统的“开庐引诱、放笼捕捉”尖山蟹的方法,更是保证了尖山蟹的“原汁原味”。
蒸尖山蟹的做法并不复杂。煮开了的水,把洗干净的尖山蟹放入热锅中蒸煮,即成美味。越是简单的做法,越能尽可能锁住食材的“鲜”。“鲜”是只有中国人才懂得并孜孜以求的特殊的味觉体验。,既在“五味”之内,又超越了“五味”,成为中国饮食最平常但又最玄妙的一种境界。
姜葱焗尖山蟹,这道菜对火候的考验,有着教科书一般的严格。烹饪过程不到五分钟,油温达到200摄氏度,姜、葱、蟹等食材才能下锅,美味看上去就已经呼之欲出。起锅后的蟹肉熟而不老,蟹壳脆而不焦,时间上不能相差分毫。有经验的厨师会根据葱姜与蟹的相融味道,判断出锅的时机,成就食物的完美亮相。
雅韶尖山蟹(雅韶镇政府供图)
独步尖山蟹(雅韶镇政府供图)
各种尖山蟹佳肴(雅韶镇政府供图)
三、尖山蟹化石
出土于雅韶镇尖山渡口南边约三公里东侧河床中。出土地方土名叫“大碌竹”,面积东西宽约100米,南北长约1000米。这时是漠阳江支流那龙河下游,属咸淡水交汇河段。河道浅湾,咸淡水盐度适中,繁殖大量水生生物,历史上是出产著名“尖山蟹”的地方。由于年长月久,河流上游带来大量的砂粒、粘土、淤泥及化学沉积物质,把大量螃蟹埋藏于浅湾中。经过长时间的石化作用,形成今天的化石。“尖山蟹化石”形态各异,大小不一,体大螯粗,纹理清晰,形象逼真,藏量丰富。据说蟹化石可以入药,能治眼病。
尖山蟹化石
四、村落链接
村落链接:平岚村,位于雅韶镇西北面,距离镇政府约2公里,东北接建设中的深茂高铁,村西远处有尖山、尖山河,村后是海拔仅80米的大黄山。南宋中叶,林姓人家建村。平岚村是尖山蟹养殖的“吹哨人”。民国初年就有平岚人在河边低洼处将捕捉来的野生蟹养殖育肥,开始了尖山蟹养殖历史,迄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尖山蟹从野生粗放到大规模养殖,始于90年代。1998年,养殖企业家曾锡钦投资80万元开发承包下洋垌,利用台平津联围堤内北津村下洋垌的咸酸田、低产田,引淡冲咸改造成为20公顷标准池塘养殖尖山蟹获得成功,带动了当地村民大力发展该水产品。现在尖山蟹已成为雅韶镇水产品养殖的支柱产业,也是农业经济的拳头品牌之首。
雅韶平岚村(局部)(李向东 摄)
资料来源:阳东区地方志办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