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享年94岁的路华先生去世,中山众多街坊纷纷表示惋惜哀悼。路华先生从事摄影创作近70载,在拿起相机的那一刻起,有生之年便从未放下过。1957年,路华先生被调到中山的石岐车站工作,由此开启了他用镜头记录中山60多年历史的漫长之路。60多年的作品积淀,路华先生用镜头见证了中山从一个农业小县城到工业化强市的辉煌发展历程。
路华(图源:中山画刊)
2008年,路华先生将其自1952年以来拍摄的180多张照片提供给中山市档案馆收藏。为纪念路华先生,也为感谢其给中山历史留下的宝贵财富,中山档案方志将分两期集中呈现路华先生的部分摄影作品,再现他用镜头为中山留住的珍贵历史记忆。
路华与他的三个子女在西山公园北门(现西山寺)的留影。摄于1962年。(中山市档案馆/藏)
这期呈现的路华先生的作品,是关于中山这座城市的历史面貌,从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时间跨越了半个世纪。
老一辈人记忆里的中山,在这些照片中鲜活过来,有些景象已成为历史过往,寻觅不在,只能留作回味;有些虽然还在,但在现代化城市背景的映衬下,已是另一番风貌。
20世纪50年代的石岐车站。在20世纪50年代,石岐车站辖管拱北站、澳门站及顺德大良站、平洲站、广州新堤站(即广中公路、岐关公路全线)。现在的新车站已搬迁到沙溪龙瑞、溪角附近,原址在富华酒店对面,现已改建成商业区。摄于1957年。(路华/摄,中山市档案馆/藏)
20世纪50年代石岐西郊公路出入口,这一带的地方为现时富华道及西苑商业区等地。1957年路华先生在石岐车站工作时,某一天午饭后出来散步,在当时动力厂门口附近,忽见此可遇不可求的美景——秋高气爽,白云塔影,客车开出扬起轻尘,即举起手中相机拍下此图片。(路华/摄,中山市档案馆/藏)
1957年的烟墩山(中山公园),当时是中山石岐的重要标志。照片左边电线杆是当时拱北海关、唐家边防等直通北京的专线。(路华/摄,中山市档案馆/藏)
上世纪50年代的西郊公园一角,即现时富华酒店位置。摄于1957年。(路华/摄,中山市档案馆/藏)
上世纪60年代的汽车渡轮。
(路华/摄,中山市档案馆/藏)
上世纪60年代的水上运输。
(路华/摄,中山市档案馆/藏)
上世纪60年代建成的中山汽车站。
(路华/摄,中山市档案馆/藏)
1962年石岐柏桠村的农民正在夏收夏种插秧。远处的房屋是华侨中学校舍,这一带的地方为现时的华柏路等市区。
(路华/摄,中山市档案馆/藏)
图中浮动的岐江桥是解放后才修建的桥梁,也是岐江河上第一座桥,是当时广州去唐家湾、拱北海关必经之公路桥。图中的农田、渔塘等地属长洲村后山村,为现时国际酒店、富华酒店一带的商业区。摄于1963年。(路华/摄,中山市档案馆/藏)
1963年老安山的田园风光,照片的农田为现时南江路、南安路、博爱二路、悦来南路一带地方,远处的山岗为竹秀园、沙涌一带。(路华/摄,中山市档案馆/藏)
站在老安山上遥看石岐城区,图中山岗是烟墩山。摄于1963年。(路华/摄,中山市档案馆/藏)
中山石岐西郊后山的农田,即现国际酒店的位置,摄于1963年。(路华/摄,中山市档案馆/藏)
1964年,大赤坎渡口所,该所原属中山县,现属珠海斗门,是当时去斗门、乾务公路的渡口所之一。
(路华/摄,中山市档案馆/藏)
昔日港口公社群众大队农民入泥备耕的劳动场面,入泥备耕是昔日沙田区农村积肥耕保丰收的一项措施,今天已难得一见。摄于1964年。(路华/摄,中山市档案馆/藏)
昔日神湾菠萝山。摄于1964年。
(路华/摄,中山市档案馆/藏)
昔日张家边江尾头村小石桥的宁静乡间小路,现时为逸仙路一带。摄于1964年。(路华/摄,中山市档案馆/藏)
20世纪60年代,从荷兰引进的绞吸式挖泥船正在昔日的神湾公社南镇大队作业情形。(路华/摄,中山市档案馆/藏)
小榄镇昔日沙口一带农村景色,今天已成为小榄镇新城区的镇政府、建委一带。摄于1972年。
(路华/摄,中山市档案馆/藏)
1973年3月石岐人民大桥通车典礼,该桥在1993年重建改名为中山大桥。(路华/摄,中山市档案馆/藏)
20世纪70年代的孙文西路。孙文路是昔日石岐城区最繁华的马路,东西走向,西至岐江河边、天字码头,东至学宫(即现时的人民医院)。图为孙文西路大庙下附近路段,是石岐城区繁盛的商业活动中心。摄于1973年10月。
(路华/摄,中山市档案馆/藏)
1974年的青溪路,岐江两岸工业区。解放后在石岐青溪路一带,先后建起农药厂、氮肥厂、中山砖厂(原香山砖厂旧址)、石岐糖厂、酒厂等。照片右下方是员峰排灌站附近的围堤。(路华/摄,中山市档案馆/藏)
九曲河在覆盖前河边街一段旧貌。九曲河是流经石岐城区东西走向的小河,东起洪家基,经禾谷庙、民生路南门桥、登灜桥、永安坊、悦来桥、林涌尾入岐江河,覆盖前早期小船艇可以通行到禾谷庙,水质较好,两岸的居民可在河边洗衣服,夏天小孩可以在河里玩水,及作一般生活用水。摄于1974年。(路华/摄,中山市档案馆/藏)
昔日从孙文西路大庙下上烟墩山的石路(现改为可行车的马路)。图中隐约可见的房屋是人民会堂(解放后的名称),属危房已拆除。今天正是:两者均不在,荒径人不识。摄于1975年。(路华/摄,中山市档案馆/藏)
建成不久的石岐人民大桥,右岸边是下闸涌,为现时的蓝波湾一带。摄于1976年11月。(路华/摄,中山市档案馆/藏)
1978年库充流向南下白石涌小河的其中一段,风光如诗如画,照片的左边为今日雍景园,右边为兴中体育场、恒信花园等地。(路华/摄,中山市档案馆/藏)
昔日的团结村农田,鱼塘为现时碧湖新村的位置。摄于1978年4月。
(路华/摄,中山市档案馆/藏)
1978年石岐山际尾村秋收场面。这是山际尾村昔日红碉楼晒谷地坪,随着城区的扩展,碉楼、地坪已拆除,原位置为现时华苑大街、山际尾牌坊去大柏山村巷口一带地方。远处农田为现时的柏苑新村。(路华/摄,中山市档案馆/藏)
昔日张家边去民众镇的渡车船码头一带风光。当时中山港大桥没有建成,由张家边去民众镇只有在此渡海,一带村民来往交通十分不便。摄于1978年10月。
(路华/摄,中山市档案馆/藏)
1979年,新中国成立30周年的西郊节日之夜。右边的楼房是岐江酒家、中山大厦、岐江桥。左边的工地是在建中的华侨旅行社,现为富华酒店。(路华/摄,中山市档案馆/藏)
昔日岐江酒家,现已拆除,是当时石岐有名的茶楼酒家之一。这一带的地方现已改建成商业区。左边的楼房为中山大厦,后改名柏宁酒店。摄于1979年10月。
(路华/摄,中山市档案馆/藏)
1979年国庆节期间,在长洲后山村马山上拍摄的石岐全景。图中右边所见的高大建筑物是中山大厦,后改名柏宁酒店。(路华/摄,中山市档案馆/藏)
在后山村马山上拍摄的青溪路狮滘口附近一河两岸工业区,后山村的鱼塘、甘蔗基及木围仓等地。蔗基、鱼塘后来变为金马广场等。摄于1979年10月1日。
(路华/摄,中山市档案馆/藏)
岐江河旧貌:图片位置摄于青云桥一带河面,图中右面是昔日的石岐船厂、木围仓等地。左面是青云桥一带。摄于1981年11月。(路华/摄,中山市档案馆/藏)
1982年的小榄沙口渡口所。来往车辆由于日渐增多,车辆排队待渡已成习惯,这是等渡的情形之一。
(路华/摄,中山市档案馆/藏)
1982年的小榄沙口汽车渡轮码头。在没有公路桥梁的年代,汽车过河一般依靠渡车船,这是昔日小榄沙口渡口所,车辆、旅客上船过渡情形。(路华/摄,中山市档案馆/藏)
1982年兴建中的国际酒店。昔日西郊后山的农田,因城市不断发展,当时中山最大的酒店国际酒店开始动工兴建。左边楼房为中山大厦,右边楼房为中旅社,现为富华酒店。
(路华/摄,中山市档案馆/藏)
20世纪80年代的九曲河覆盖工程。摄于1983年。
(路华/摄,中山市档案馆/藏)
20世纪80年代的长堤永乐旅店。摄于1983年。
(路华/摄,中山市档案馆/藏)
1983年洪家基石板桥,昔日石岐城区经禾谷庙、元兴街、洪家基去山际尾、大柏山等农村,有一段风景优美的乡村小道,有石板桥、荔枝园、鱼塘、稻田等。图中的地方为现时的华柏路、民族东路交汇处和华柏公园一带。
(路华/摄,中山市档案馆/藏)
库充村山坡农田,远处山坡地修建起博爱医院及城桂公路,前面农田为现时的博爱路(图片中的农田土名“大沙岗”“黄蟮头”)。摄于1983年7月。(路华/摄,中山市档案馆/藏)
图片中的农田土名“西塘北”,远的山岗土名“南面山”,为沙岗村与库充村交界处,这一带农田为现时的博爱路、文化艺术中心一带,南面山为现时的孙文纪念公园。摄于1984年。(路华/摄,中山市档案馆/藏)
图中的农田是当时亨尾村、新村等自然村的农田,今天已成为博爱路、起湾路沿线新城区,远处山岗为紫马岭公园(注:照片前面一片农田土名“九陌洋”)。摄于1984年。
(路华/摄,中山市档案馆/藏)
昔日长洲村的甘蔗田,现翠景康体园。长洲村原是石岐郊区农村,农业生产一向以水稻、甘蔗为主。近年在改革开放大好形势带动下,生产与建设飞跃地发展,由农村变成繁盛的市区,面貌焕然一新。这是1984年在长洲村乞儿围拍摄的甘蔗林。这一带的农田现在已发展成长洲新居路、翠景康体园、翠景市场一带的商住新区。摄于1984年。
(路华/摄,中山市档案馆/藏)
1984年建设中的火炬开发区中山港。
(路华/摄,中山市档案馆/藏)
1984年建设中的小榄沙口大桥,随着经济的发展105国道小榄沙口大桥开始建设,这是建设中的情景。
(路华/摄,中山市档案馆/藏)
1984年库充村口的大榕树,现国税局一带,该处土名“石基”“水松基”,榕树头处土名“大沙墩”。
(路华/摄,中山市档案馆/藏)
1984年南下二队(南洲街)的鸭寮,昔日石岐郊区南下村。图片中的鱼塘等农地为现时的南江路一带,远处的农田为现时的悦来南路一带。
(路华/摄,中山市档案馆/藏)
1984年南下三队的田园景色,现时为岐关西路恒信花园位置。(路华/摄,中山市档案馆/藏)
1984年西郊小商品市场。位置在今天长洲牌坊一带。(路华/摄,中山市档案馆/藏)
1984年小榄沙口渡口所,是昔日中山、珠海、澳门北上广州等地公路运输必经之处。(路华/摄,中山市档案馆/藏)
解放后在烟墩山上修建的灯光球场(现已拆除改建成环山马路,只留下部分石级)。摄于1984年11月。
(路华/摄,中山市档案馆/藏)
昔日库充村,现库充市场一带。库充村原是石岐郊区农村,但现已成为市区。以前该村种植生产的马铃薯久负盛名,是中山出口外销农产品之一。图片所见的环境为现时的库充市场,顺景花园一带。(注:图片中所见农田土名“水塘”;碉楼名为镇北自卫碉楼,属公共碉楼,1930年建,现已拆除)。摄于1984年。(路华/摄,中山市档案馆/藏)
1986年张溪的小河风光。张溪村原是石岐郊区农村,位于员峰山北面,属半沙田区,村前有一条东西向小河,西入岐江河,东与基边村等河涌相通,是过去村民开田耕种的主要交通通道。现该河覆盖后变成一条入村的马路,名为张溪路。
(路华/摄,中山市档案馆/藏)
1986年张溪河第一桥的埗头级,昔日的张溪河,河水清清,村民日常生活离不开这河水,每逢盛夏村中小孩成群结队在水中嬉戏。(路华/摄,中山市档案馆/藏)
1986年张溪河第一桥景色。
(路华/摄,中山市档案馆/藏)
1986年张溪河小桥流水景色。
(路华/摄,中山市档案馆/藏)
1988年张溪涌第四桥,位于基边村附近,是一座典型的中山水乡古木桥。昔日小桥流水,好一派诗情画意田园风光,由于建设发展,张溪涌覆盖后建成张溪路,木桥已拆除,这一带建成红楼市场等。(路华/摄,中山市档案馆/藏)
昔日基边村的田园美景,现时为宏基路、康华路、东明花园等城区。摄于1988年。(路华/摄,中山市档案馆/藏)
1992年中山沙田区农村茅寮(板芙镇)。
(路华/摄,中山市档案馆/藏)
民族东路华柏新村。摄于2001年9月28日。
(路华/摄,中山市档案馆/藏)
民族东路华柏园。摄于2001年10月27日。
(路华/摄,中山市档案馆/藏)
延龄路华侨新村。摄于2001年11月5日。
(路华/摄,中山市档案馆/藏)
路华先生儿子路荆曾提及:“为确保图片的文字说明不出疏漏,八旬高龄的父亲拿着样书小稿,逐一到照片的原址求证,访探老农、村委会等相关人士。路途远的郊区乡镇,我就用车送他去。特别是一些地方的土名,更为谨慎。”从以上照片说明之详细,也见路华先生严谨的态度及对历史事实的珍重。
路华先生也为市档案馆提供了许多关于上世纪60年代中山沙溪公社圣狮大队的摄影作品,下期将为大家呈现,敬请期待!
文丨陈琳琳
编辑:陈琳琳
复审:王 健
终审:高小兵
本文参考资料来源:中山网、中山画刊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