肤色黝黑、带着黑框眼镜、看起来像“工程男” 的袁艺峰,其真实身份却是东莞理工学院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老师。
作为建筑学专业古建筑方向的研究生,从古建筑的修复和保护到工业遗存到原貌记录都有他的身影。今天,我们就走近这位老建筑的发烧友,听听袁艺峰与传统建筑以及工业遗存的故事。
袁艺峰
名副其实的老建筑发烧友
带着相机走街串巷的年轻人,不一定是摄影发烧友,有可能是老建筑发烧友。袁艺峰就是这样一位老建筑发烧友,从研究生时代,他就开始利用课余时间走访广州城内历史建筑,如今是建筑学老师的他,更是屡屡带队走在老建筑修复和保护的前沿。
八年前,袁艺峰还是广州大学建筑系的一名研究生。他和同学创建了“岭南建筑学社”,一起利用课余时间走访广州城内历史建筑,并以专业的力量,将成果汇集成一个“广州历史建筑科普摄影展”,面向市民展出。
“老建筑就好比人类社会的老人家,我们应该尊重爱护他。”袁艺峰曾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过这样的话。为了践行他的初衷,他和社员办展览和沙龙,还编写了《岭南建筑学社汇刊》,用实际行动致力于老建筑的修复和保护。
研究生毕业后的袁艺峰依然走在致力于老建筑修复和保护的路上,不同的是他从个人参与变成了带领团队参加。六年前,袁艺峰曾就东莞老城区的保护问题,向东莞市城乡规划局建言十条;五年前,袁艺峰带领东莞理工学院的学生开展一个名为“莞城文物径”的调查项目,自发对莞城老建筑进行研究、勘测,并给出“活化”方案;四年前,他和学生发起众筹,筹得11万元将老莞城一座民国建筑“善馀堂”修缮一新。
袁艺峰正在对善馀堂进行修缮
一桩桩、一件件,这些与老建筑保护有关的事情,每件都耗时耗力,有时也吃力不讨好。袁艺峰回忆,在开展“莞城文物径”调查项目时,一些居民在看到他们手中拿着本子、工具时,误以为他们是来抄水表或修电线的;当看他们丈量尺寸,许多人开始担心,这里是否要被列入拆迁范围了。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对于曾经在古建筑方面所作出的努力或成果,袁艺峰并未大肆渲染,反而和记者津津乐道起了他与工业遗存的“渊源”。
鳒鱼洲原始风貌的保存者
“我第一次知晓鳒鱼洲是从我的导师那里,他曾向外界呼吁过要保存好鳒鱼洲的工业遗存。”袁艺峰的导师是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汤国华教授。汤教授曾参与过《东莞鳒鱼洲历史地段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
“我具体参与到工业遗存保护,鳒鱼洲是首次。”袁艺峰说,“与传统古建筑相比,工业遗存虽然没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优雅的建筑风格,却实实在在的向人们展现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工业的变迁。那个年代的生产生活离人们很近,却又感觉很远。”
袁艺峰认为,在传统与21世纪之间还夹着一个鳒鱼洲。“现在人们都在强调保护传统文化,但是保护工业的历史遗存和文化精神,也同样很重要。 ”
袁艺峰和他的团队对鳒鱼洲工业建筑进行信息登记
“作为土生土长的东莞茶山镇人,工业是我从小到大生活的背景板。我所在的镇街有一个水泥厂,这个厂的建筑异常宏伟,烟囱几公里外都能看到,整个建筑风格就像一个大的城堡般。”袁艺峰说,“这个水泥厂一直存在于我的童年,离乡求学几年后某一次回来,却发现它消失了,被高楼大厦取代。我感觉自己从小到大的记忆缺失了一块。”
凭着“工业历史与传统文化同等重要”的初心,2019年初,袁艺峰与他的团队接下了鳒鱼洲工业建筑遗产信息保存工作。
初到尘封了几十年的鳒鱼洲,袁艺峰和他的团队用“探险”两字来形容他们的信息保存工作。“比人高的芒草,迷宫般的建筑,空荡荡的园区,我们不像是每天去记录工业建筑遗产信息,更像是去古老的城堡里探险。”袁艺峰笑着说。
听起来既刺激又有趣,实际的工作却是繁杂与劳累的。在这片如古堡般的工业遗址里,东莞理工学院城市更新研究院团队成员往往两人为一组,戴上安全帽,拿着探照灯、图纸表格和全景相机,围着鳒鱼洲内的每一栋建筑物走了一遍又一遍。
团队对园区内每栋建筑的内外各处存留的具有遗产价值的历史构件和历史痕迹进行标号、拍照、登记。除此以外,团队成员还通过360°全景照片、全景视频(包括高空、地面、室内)的形式保存当下园区内的影像资料。
辛苦的工作总有厚实的回报。袁艺峰表示,记录的这些资料和信息可以用来指导改造工作,帮助工作人员甄别园区内建筑遗产中有价值的部分,防止遗产价值受到破坏,也可以用于日后的研究和展示。
“我们拍摄的空中全景视频,是将机器挂到无人机上进行拍摄的。以后,公众可以通过VR设备进行观看。”袁艺峰说,“观看效果是非常好的。你看这个空中全景视频时,就像坐上了滑翔伞,从空中看整个鳒鱼洲。”
如今的鳒鱼洲已经被打造成“东莞文化新地标”,正式对外开放。所幸的是,它的原始风貌被保存了下来。正如那些经历过风吹雨打、岁月侵蚀的古建筑,因为有着像袁艺峰这样关心和爱护它们的人,这些建筑依然散发着时代的光辉。
【记者】施美
【策划】靳延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