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巴东村:小渔村的脱贫致富路|山海协作 佛山力量

南方日报

山海协作,佛山力量!南方日报28个版特刊聚焦凉山扶贫攻坚战


广东省湛江市坡头区巴东村的勤致综合农场里,有一座透明的“玻璃屋”。屋里,村民陈康为俯下身子,熟练地晾晒鱼干。像她这样由贫困户转变为“技术工”,努力工作、认真生活的人巴东村还有很多。

在巴东村综合农场转一圈,地里茁壮生长的水稻、玉米随风摇曳,走地鸡、黑山羊养殖,咸鸭蛋和鱼干、虾干加工作业有序开展。贫困农户们在田间、农场忙碌的身影,无声地诉说着这座沿海小渔村勤劳致富的故事。

“巴东村共有贫困户195户568人。”南方电网广东佛山供电局驻巴东村第二任扶贫干部、驻村第一书记罗大强说,多年来,扶贫工作队采取“创业+就业+产业+民生”等多项措施,既成功助力贫困户脱贫,又向乡村振兴迈进了稳定关键的一步。

四位一体

健全长效精准扶贫体系

2016年,广东省启动珠三角6市对口帮扶粤东西北12市,建立精准扶贫对口帮扶关系,佛山市对口帮扶湛江、云浮市。湛江巴东村被列为省定贫困村,是南方电网广东佛山供电局对口扶贫村。

尽管地处沿海,但此前巴东村农业种植零散,农户基本靠天吃饭,让这里成为了湛江脱贫攻坚的一块“硬骨头”。

针对巴东村地理环境、原生产业经济实际情况,扶贫工作队意识到,扶贫方式要从“大水漫灌”转向“精确滴灌”,尊重群众意愿,避免“花架子”,找到脱贫致富的“金点子”。“扶贫工作涵盖帮扶创业、促进就业、壮大产业与改善民生方方面面。”罗大强系统性介绍了扶贫工作的思路和体系。

创业帮扶,即对有创业想法但没有本金的贫困户开展“一户一项目”家庭生产帮扶。比如采用银行贷款方式,对6户符合条件的贫困户落实免息小额贷款1~5万元,协助其发展造船捕鱼、养猪和养虾等家庭生产。对有劳动力贫困户按照不同需求分批次帮扶生产资料,帮扶的生产资料有养殖类、运输类、种植类和海产品捕捞类等。

上木历村贫困户郑亚南,今年62岁,他每天早早地起床,吃过早餐后便到自己的田里割草施肥放牛,一直忙到晚上7点多才回家。忙碌的生活没有让郑亚南觉得疲惫,反而让他越来越有劲头。

给郑亚南的生活带来转机的,正是扶贫队送去的两头“创业牛”。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诠释着“改变”。

贫困户温土星通过“一户一项目”政策获得一条船和捕鱼捕虾的笼子,自己出海捕鱼,平均每个月能赚3000元;贫困户郑亚南的养殖场从仅有的2头公牛扩展到4头母牛、3头公牛;贫困户陈康银获得了水泵、三轮车、耕地机等农具,通过种菜卖菜实现了月收入超过1000元……

就业帮扶,即对有务工意愿的贫困户开展务工就业帮扶。罗大强表示,这包括对贫困户开展就业培训,向贫困户提供各类务工信息,协助政府开展劳务协作,安排公益性岗位,通过产业带动就业,开展贫困户就业奖补等。2019年,巴东村271名有劳力的贫困人口实现务工就业235人。

民生帮扶,即加大加快实施民生工程项目,罗大强带领扶贫队伍积极张罗,推进村庄饮水工程、危房改造、贫困户房屋修缮、厕所修建、路灯工程、修路工程、慈善金项目、小学教学楼修缮、小学计算机室建设和村文化活动中心建设等,使村居环境和学校教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除上述三个方面,我们协助巴东村建设了一座综合农场,以产业升级充实‘造血’能力。”说起农场,罗大强颇为自豪,这里,正是巴东村产业再造的引擎。

产业再造

现代化农场“骨肉渐丰”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我们把生产扶贫作为主攻方向。”罗大强说。

从2016年5月开始,在佛山供电局的对口帮扶下,巴东村投入资金397万元,建设勤致综合农场扶贫基地,实施6个产业扶贫项目。2019年6月底,巴东勤致综合农场的湛江走地鸡养殖、咸鸭蛋加工、鱼干加工等项目投产,产业框架成型并不断壮大的节点上,罗大强从上一任负责人手中接过了扶贫“接力棒”。

罗大强(前排中)在巴东勤致综合农场与扶贫工作队成员及贫困户工人们一同展示扶贫产品。佛山供电局供图

罗大强(前排中)在巴东勤致综合农场与扶贫工作队成员及贫困户工人们一同展示扶贫产品。佛山供电局供图

“经历了开山辟路阶段,这份‘家业’交到我这里,我必须得接得住,打理好。”在罗大强看来,产业帮扶即推进巴东勤致综合农场产业升级,不断完善花螺、黑山羊、走地鸡养殖,鱼虾干、海鸭蛋加工和玉米种植等项目,让农场产生更大效益,为贫困户增收。

接任不久,罗大强便片刻不停地推动新一轮产业再造与升级。“彼时,局里鼓励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引入‘机器代人’的思维。在这节骨眼上刚好给了我灵感。”罗大强说。

自去年夏天,农场的生产更加热火朝天,各式各样的“新成员”进驻农场,共建科技化、智能化、全天候、全覆盖的现代化综合农场。

比如在黑山羊养殖基地,虽然羊舍已有全自动清粪处理装备,能减少一部分工作量,但羊舍只有两个人管理,要负责割草、碎草、喂羊、放羊、治病、接生等多项工作,生产效率较低。为了提升工作效率,罗大强带领扶贫工作队引入了12kW的高功率碎草机。“黑山羊每天需要喂食2-4车草料,传统碎草机需要1-2小时才能完成碎草工作,高功率碎草机只需20分钟。节省下来的时间,工作人员可以做很多其他工作。”

农场的花螺养殖规模有36池,需要抽调、净化海水养殖,保证24小时水体循环和充足氧气供给。以往,工作人员需要昼夜巡场,如今,农场引进3个360度摄像头和7个枪式摄像头,实现实时远程视频监控,“在手机就能检查养殖情况。”

在鱼干、虾干生产基地,扶贫工作队利用具有专利知识产权的高功率紫外杀菌灯,自主设计了鱼干、虾干杀菌生产线,保障鱼干、虾干高质量出品。

经过现代化、科技化改造,这座占地71亩的农场迸发出巨大能量。除了种养殖等农业产业项目,农场还有光伏发电项目等。“2019年农场农产品销售额超过100万元,加上光伏发电项目约14万元的收入,年底我们成功实现了通过集体项目给贫困户分红。”罗大强介绍。

管培创新

志智双扶打造“带不走”的工作队

村民生活水平稳步上升、综合农场持续盈利、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罗大强感到欣慰。但是,扶贫干部总有离开的一天,他转而开始思考,如何以长久之计巩固脱贫成果。而打造“带不走的工作队”,搭建起长久的脱贫机制,实现勤致综合农场项目的可持续经营管理也正是佛山供电局下一步驻村扶贫工作的关键探索。

在此思路下,去年年中开始,扶贫工作队物色人选,组建巴东村“致富带头人团队”。目前,扶贫工作队已从村民中选出了3名花螺、黑山羊资深养殖户作为技术指导。为了留住这些专业人才,扶贫工作队加快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开拓技术入股的合作模式。

“这些带头人都是当地村民,有助于形成互帮互助的氛围。”罗大强举例,巴东村一个花螺养殖场的老板是资深的花螺养殖户,更是扶贫工作队“致富带头人团队”的一大主力,在农场里担任花螺养殖的技术指导员,指导村民们花螺养殖技术,每个月有2300元的固定收入,年底还可以获得10%分红。

在销售环节,扶贫工作队打通了线上线下渠道,建立健全产销对接机制。这主要是由“开微店”升级为“社交电商”,搭建微信小程序,设置购农产品奖补及分销提成。罗大强设想,未来要让巴东村勤致农场的产品进军南网商城,不断扩大产品销售渠道。

开展扶贫工作以来,让罗大强感触颇深的,是村民生活态度的转变。贫困户变“勤”了,脸上笑容多了,他心里暖暖的。罗大强认为,未来建设美丽乡村,更要依靠村民自己的“智”与“志”。

如今,综合农场里有了一间佛山供电局援建的“知行书屋”,图书既有经典典籍,也有农业科普教育、法律法规、文学名著等实用书籍。“精神食粮也是脱贫的重要‘生产资料’,贫困户们目前虽然都收入稳定了,生活好起来了,但是精神力量一定要跟上来,这样才能长久脱贫。”罗大强考虑的,不仅仅是物质。

今年8月份至今,扶贫工作队还在村里积极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扶贫主题宣讲活动,组建了“4+2+1”宣讲团,由罗大强为负责人的4名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村委2名干部,1名脱贫先进典型贫困户构成宣讲团。结合巴东村脱贫致富成效、农业生产技术等内容,以贴近村民实际需求的形式向村民们细致讲解了国家乡村振兴政策等内容。而罗大强本人,则经常是“大家”“小家”难兼顾。2019年暑假期间,罗大强没法回佛山和家人团聚,他就把小孩接到村子里同吃同住,平时把小孩放在宿舍写作业,自己跑去农场干活和走访贫困户。提起爸爸,孩子也很理解,她说:“我爸爸总是没有时间陪我,他老在农场帮忙养羊、喂鸡、割草,晒鱼干,还把我的旧衣服、书籍和玩具送给有需要的贫困户,我知道,爸爸是在做好事,我要向爸爸学习。”有了小孩的支持,罗大强也倍感欣慰,“乡村振兴任重道远,我们还要大家、小家一同努力。”他说。

【撰文】华声宇 叶洁纯

●相关阅读

专题|山海协作 佛山战贫

编辑 熊琳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