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大循环:山与海的交响

南方日报

山海协作,佛山力量!南方日报28个版特刊聚焦凉山扶贫攻坚战


金秋十月,大凉山里瓜果飘香。在昭觉县洒拉地坡乡的草莓种植园,一位位彝族妇女熟练地采摘着草莓;在越西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大瑞苹果基地,工人们紧张而有序地将苹果装箱……

一帧帧火红的劳动场景,呈现一派产业兴旺的新气象。凉山多山,土地贫瘠。部分深度贫困地区甚至流传着“种田不得粮,牛羊洗蹄水”的俗语。

产业扶贫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自2016年以来,佛山将产业扶贫放在重要位置,结合当地特色推进农业产业项目。三年多来,佛山累计提供财政援助资金3.94亿元,支持凉山11个贫困县发展140个产业项目。

如今,一个个扶贫项目在凉山落地深耕,一座座产业园区在凉山拔地而起。跨越1500公里,冲破千山万水,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在佛山、凉山两地之间不断循环,奏出一曲山与海的交响。

走进大山 培育大产业

凉山州木里县拥有连绵的深山老林与“一山四季”的立体气候,是中药材生长的宝地。过去,与许多当地人一样,锄头湾村村民邱伍呷以上山挖药卖钱来维持生计,“挖到啥就卖啥,价格也很低”。

看中中药材产业前景,2018年佛山在木里县锄头湾村援建了党参园,已形成250亩党参连片种植示范片,亩产经济效益可达10500元。如今,除了挖药,邱伍呷还开垦了1亩多山地开始育苗、种草药,日子越过越红火。

中药变成致富“妙药”,秘诀在于农业产业化。自对口凉山扶贫协作以来,佛山深入挖掘凉山特色农产品,注入技术、市场等资源提升其产业化水平,从而实现增收致富。

运用5G技术种苹果,这是越西县大瑞苹果基地的创新探索。基地里遍布的传感器和摄像头将光照、湿度等参数传至大数据平台,工作人员可用手机远程操控作业设备。

对于种苹果,当地人并不陌生。越西曾有很好的苹果种植基础,后因品种老化、种植模式传统等因素,逐步失去市场竞争力。一次产业升级迫在眉睫。2018年9月,在佛山帮扶下,占地3200亩的现代化苹果产业园拔地而起。基地里遍布的传感器和摄像头将光照、湿度等参数传至大数据平台,工作人员可用手机远程操控。今年,园区的苹果产量预计为110万斤,产值达460万元。

产业扶贫的“春风”吹来,不仅壮大了中药、苹果等特色农业,也催生了不少新兴产业。

2018年5月,最滋味佛山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昭觉县洒拉地坡乡建设了120亩夏草莓种植基地,当年产量即突破300吨,产值超400万元。

洒拉地坡乡因其气候恶劣、环境艰苦被称作“烂坝”。“一开始我说要种草莓,大多数村民觉得我是忽悠。即便如此,他们一直默默关注着草莓的长势。”该公司负责人张德贤清晰地记得,在草莓全红的那一天,当地村民都特别高兴,笑着说“红了、红了”。今年,张德贤计划将草莓基地扩充至3000亩,届时其规模将位居全国首位。

以工业园发展理念打造农业产业园区,这是佛山推进产业扶贫项目的关键一招。近年来,佛山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没有条件的创造条件,没有产品的引入产品,助力凉山形成多个新兴产业。

在金阳县海拔约2500米的山上,当地村民正期盼着猕猴桃藤苗茁壮成长。2019年,佛山援建了一片300亩猕猴桃现代种植园,特地挑选了三个品种进行种植。其中,软枣猕猴桃维生素含量是普通猕猴桃的几十倍,市场价一二百元/斤。待到明年结果季节,村民即将告别“老三样”,迎来全新的“致富果”。

如今,包括猕猴桃、草莓在内,各类农业产业园区在凉山遍地开花。三年多来,佛山在西昌市及11个对口帮扶县每县至少打造了一个产业园区,形成“一园多产、联动发展”的产业格局。

昭觉县九如草莓园,村民在采摘成熟的草莓。田人心 摄

昭觉县九如草莓园,村民在采摘成熟的草莓。田人心 摄

走出凉山 对接大市场

在普格县特尔果乡特尔果村,来自广东的百香果首次在普格进行试种。如今,连片7亩的温室大棚里,成人拳头大的百香果挂满藤蔓,试种效果超出所有人的预期。一个全新的市场即将打开。

“这批百香果预计明年初就可以上市,全部在四川省内市场销售。”特色水果大棚种植项目负责人、绿臻农业生态科技(普格)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启国说,本地百香果上市定价在15元/斤左右,大约比广东市场贵了10元/斤,但由于百香果在四川属于稀有产品,完全不用担心销路。

如同凉山大多数地区一样,普格的农户长期只种植玉米、土豆、燕麦等低值作物,生产方式以小农经济为主。乘着山海协作的东风,凉山的小农业逐步走向大生产,小农户开始对接大市场。借助帮扶力量和市场导向,在凉山大地生长出来的农产品,实现从自给自足到走出大山,不仅在四川省内市场站稳阵脚,还在全国各地打响名堂。

在广谊种植苹果专业合作社位于盐源县卫城镇的基地里,每天有上千个苹果包裹发往全国各地,这些订单大部分来自于凉山有田友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沿图农特”电商平台。2018年,佛山企业家马炎华来到盐源开办了上述企业,推动凉山特色农产品“触网”。在他的帮助下,去年广谊种植苹果专业合作社800万斤苹果从原本的1000万元到卖到2000万元。

借助外来的人才、资本、技术和平台等资源优势,更多大凉山特色农产品找到了市场新空间。在今年7月16日至20日举办的“佛凉协作 云上优选”佛山—凉山消费扶贫周活动上,凉山11个贫困县的50多个品类、300多款农特产品集中亮相。截至7月20日,电商平台线上助力,爱心企业线下认购,带动线上线下销售额超过1.26亿元。

新的市场空间不仅打破了省域的边界限制,还将大山与大洋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雷波县干沟村,凉山绿野山葵有限公司自2018年起开始大规模种植山葵。去年,首批山葵迎来第一轮采收,出众的品质引来日本长野县饭山中央市场株式会社。去年以来,该公司从干沟村已累计采购约380吨山葵到日本。更多日本同类型企业也开始将目光投向干沟村。

山葵出山、出海,让看到甜头的更多村民决定改变原有种植习惯。目前,干沟村里已有213亩土地种上了山葵,占全村耕地面积近一半。“按每亩年均收入约1万元计算,全村山葵年产值超200万元。”干沟村会计杨洛取日说。杨洛取日也是率先响应山葵种植的农户,山葵收入目前已超过3万元。

山海交融 形成新循环

随着越来越多的凉山产品走出深山,进入到国内外的大市场,彝族老乡的思想观念也在悄然改变。

长期“靠天吃饭”的布格阿依从未想过,自己一直种植荞麦、土豆的土地能长出草莓。眼看着草莓园丰收,她们一家打消了顾虑,承包起园区的10亩地,经过精心打理,每亩地能净赚5000元。

昭觉县九如草莓园。田人心 摄

昭觉县九如草莓园。田人心 摄

同样在昭觉县,三河村青年郑吃合也告别了苦日子。一年前,他东凑西借在村里率先搞起了乌金猪规模化养殖。一年后乌金猪销售一空,他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在佛山碧桂园集团的帮助下,他成立了养殖合作社,吸收60户村民加入,扩大了养殖规模。

如今在凉山,当地人正在努力冲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枷锁,市场经济的意识萌发不仅让他们实现家门口致富,更闯出一片农业产业化的新天地。

从全职家庭主妇到凉山巾帼致富带头人,从负债20多万元到还清贷款,李梅的命运转折点来源于她在甘洛深耕7年的羊肚菌种植项目。2015年她成立起合作社,如今已初步构建起菌种制作、管理、采收、初加工等链条,发展入股成员达到上百名,其中贫困户29名。

今年,李梅的项目获得佛山工作组的支持,计划打造扶贫车间,建设“甘洛县田坝镇羊肚菌综合示范项目”。“今年底前与佛山的合作,有望达到100万元。”

凉山的产业发展起来了,更多的市场机会也在涌现。

在三河村,村民不仅搬进了佛山援建的新房,村子也将热闹起来。碧桂园投资1200万元在当地打造特色民宿,发展文旅产业。村民通过培训,穿起整齐的制服上岗,将在今年11月后迎接八方来客。

100多公里外,阿土列尔村早已成为网红打卡点,这里因整村建在悬崖之上而闻名。2016年1000级台阶的钢梯竣工后,每天吸引网络主播以及游客攀登络绎不绝。当地村民也因此获益,办起了旅馆、小卖部的生意。

以产品为“媒”,以产业为“桥”,凉山成功冲破交通闭塞的“桎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也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凉山。人流的聚集必将带动起更多资源、要素汇聚,从而形成更大的循环,助力凉山走向产业发展更好的明天。

【南方日报记者】王芃琹 林洛峰 罗湛贤

●相关阅读

专题|山海协作 佛山战贫

编辑 朱苏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