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怒江:山海同心小康路,兑现了哪些承诺?

南方日报

山海同心小康路

金秋,澜沧江大峡谷深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通甸镇广袤的田野里飘来瓜果清香。在2588亩蔬菜种植示范基地里,村民们正忙着在大棚里采摘蔬菜。随着一声嘹亮的汽笛响起,远在澜沧江大峡谷的绿色食品,踏上了赶赴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珠海配送分中心的旅程。

跨越山海,从大峡谷到大湾区,从此不再遥远。

自2016年底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以来,珠海市秉持“中央要求、怒江所需,珠海所能”原则,聚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倾心倾力倾智帮扶怒江,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宽领域、全方位的扶贫协作,为怒江脱贫攻坚工作注入强大动力。

沿着怒江美丽公路一路北上,行愈深入,山愈陡峭,珠海的印记却越发清晰。

怒江两岸,珠海援建的小学书声琅琅,易地扶贫搬迁点整齐划一;大山深处,珠海扶贫资金催生出嫩绿的茶叶和鲜嫩的羊肚菌……从人才支援、资金支持到产业合作、劳务协作,珠海与怒江携手勾画“江海情深、携手共赢”的最大同心圆。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珠海市累计投入对口帮扶资金超过13.6亿元,帮扶产业项目166个,选派198人次到怒江支教,选派206名医疗人员到怒江支医,累计转移劳动力到广东就业24246人。在2017年、2018年、2019年全国东西部扶贫协作考核中,珠海连续三年被评为最高等次“好”。

攀越陡峭的碧罗雪山、穿过茫茫林海,从杨攀在泸水市鲁掌镇鲁祖村的家,到珠海润星泰电器有限公司(下称“润星泰”)的厂区,共1928公里。返工之路漫长,却无比顺利,“出家门、进车门、下车门、进厂门,全程无缝对接。”踏入厂区的那一刻,26岁的他长长舒了一口气。

今年是杨攀在珠海务工的第二年。去年2月,在珠海市驻怒江扶贫协作工作组的帮助下,他带上父母走出雪山,成为润星泰的一线员工。

10年前,高中毕业的杨攀就曾走出怒江打拼,做过外卖骑手,也曾自己创业,“但之前不成熟,年轻任性,种种原因欠了20多万元”。

在润星泰,杨攀专门负责质检工作,把好产品的最后一个出货关口,每天上班8小时,每月工资4650元。因工作认真努力,他还被评为了公司的“优秀员工”。而在同一厂里的父母,则负责支架装配,这一工作的好处是工资计件算,有时拿的工资比杨攀还高。

今年春节,杨攀父母算了一笔账:一家三口除去生活费,净挣了10多万元。工厂放假后,回到云南怒江泸水市的一家人,还拿到了1.2万元的外出务工奖励。还了12万元债务后,杨攀终于放下了心里的那块石头。

“我们计划今年把剩下的8万多元债务还清,然后挣够一定的钱娶媳妇,回家创业。”杨攀说,今年还要带上20岁的妹妹来珠海,边工作边学一门技术。

尽管受到新冠疫情影响,比计划晚出发了10天,但杨攀一家四口最终仍然成功踏上了返工之旅。

走出峡谷,山的那一边,是广阔无垠的大海和希望。2月25日,杨攀一家四口从怒江出发赶往昆明,转乘滇粤劳务协作“怒江号”返岗专列开往珠海。2月26日18时24分,D3812次高铁专列抵达珠海,杨攀一家戴上象征着希望的红色帽子,步下站台,重新回到了一个月前离开的工厂。他的父母,住进了企业专门配套的夫妻房里,“像在家一样温馨”。

“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珠海对口帮扶怒江以来,把群众素质提升、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作为花钱少、受益多、见效快的精准帮扶措施,建立和完善了劳动力协作和信息共享机制、实名制动态跟踪就业服务机制,累计转移劳动力到广东就业24246人,其中今年转移到广东就业的怒江农村劳动力14226人。

砍柴刀、锄头、溜梆,一个个老物件让人回忆起搬迁前人背马驮、过溜索的日子;另一侧,图书馆、幼儿园、扶贫车间,一张张图片展示着村民现在的美好生活——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大兴地镇维拉坝珠海社区村史馆,记录着广东省珠海市帮扶带来的山乡巨变。

维拉坝珠海社区是怒江州75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之一,社区由珠海支援建设,社区辖10个居民小组,有912户2806人,其中易地扶贫搬迁741户2348人。社区设有维拉坝格力小学、党员活动室、扶贫车间、商业中心、邻里中心、活动广场等。

“以前住山上,村里交通不方便,去哪儿都要个把小时。”搬迁户唐学华家来自四排拉多村,地处大兴地镇西北边,距离最近的车站、集贸市场都有10多公里,“现在出行、就业、孩子上学都方便,住得也习惯。”

异地搬迁,不仅要“搬得出”,还要“稳得住”。

今年7月,珠海市香洲区香湾街道香凤社区与维拉坝珠海社区、海之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签订了三方协议,海之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正式入驻维拉坝珠海社区。

维拉坝珠海社区。

维拉坝珠海社区。

“海之花”,寓意为珠海在怒江培育开放的公益之花。

据悉,海之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是珠海市首个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培育成立的社会组织。珠海通过孵化培育、积极引导等方法,提供珠海模式的先进经验和服务方法,以完善当地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实现移民安置区跨越式发展。

截至目前,已有10个珠海优秀社区与怒江10个大型安置社区结对,开展社区党建、保洁、文化、就业和管理服务业务交流互动,帮助安置社区完善管理体制机制。

异地搬迁,不仅要“稳得住”,还要“能致富”。

在云南福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匹河乡托坪村托坪小组的玖玛敏当上产业工人。

在安置点的棒球扶贫车间里,52岁的玖玛敏熟练地穿针引线、拉线调整,不一会儿工夫,一个针脚细密的棒球便缝制而成。

“之前交通不方便,在山上种草果、茶叶,一年的收成很不稳定。现在在扶贫车间干活,每个月都有工资。”玖玛敏一边忙着手上的活计一边说道,一个月拿到工资2000元,并且车间就在家门口,可以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家人。

棒球扶贫车间是珠海对口帮扶的重点项目之一。

怒江10万贫困群众搬出大山进城入镇后,珠海市引导珠海企业到怒江,以“珠海帮扶+公司+贫困户”的方法,在怒江各扶贫搬迁安置点内建设民族服饰加工、棒球加工等各类扶贫车间,共吸纳1225名贫困劳动力就业。

峡谷五月,云南怒江,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上空的云雾渐散,南安建村桃花盛开。医务人员捎来的一个消息,让傈僳族村民开加言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10多年来,开加言的5个儿女相继患上一种莫名疾病,先后瘫痪在床。前4个孩子都是从3岁开始发病——肌肉萎缩、四肢震颤,并在病情恶化5年后失去行走能力,瘫痪在床;第五个孩子,在三年前也未能幸免遇难,出现腿脚无力的情况。

被相似疾病困扰的,还有开加言的姐姐和妹妹。

“姐姐生下的4个孩子,都因相似的疾病去世,妹妹的孩子目前也都瘫痪在床。”

开加言说,如果算上祖父母一代,家族中就有11人有相似的明显患病特征,纵跨四代人,其中有5人已经死亡。

为何子女会相继得上这样的怪病?开加言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的家庭状况和当地落后的医疗技术,让这个疑问久久萦绕不散。直到珠海帮扶医疗团队的到来,才让开加言看到曙光。

2019年10月,对口帮扶福贡县的珠海高新区、斗门区组织专家团队跨越千里,攀越高山峭壁,为开加言一家伸来了科技扶贫的援手。

“由于住在高山上的患病儿童瘫痪在床,无法到珠海进行全面检测,所以我们将采集到的患者生物信息标本空运回珠海,希望能通过干细胞技术解开致病的谜团。”中山大学博士、珠海乐维再生科技公司研发中心主任黄国滨说。

今年3月,在持续5个月的研究后,研究团队对照了6259种单基因遗传病,在受检者表型匹配的GCH1基因中发现变异位点,解开了开加言家族致病的谜团。这一发现或将给开加言一家带去希望,为即将开展的精准治疗提供依据。

把优质医疗资源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将精准医疗与精准扶贫对接起来,珠海医生在怒江谱写的赞歌还有很多。

怒江州贡山县丙中洛镇。

怒江州贡山县丙中洛镇。

作为珠海市首批援助怒江的医生,管延萍将散落在怒江贡山县丙中洛镇的46个村组走了整整6遍;来自遵义五院血液肿瘤科的张晓敏医生,以一己之力填补了福贡当地静脉治疗护理的空白;珠海派出的医疗人员完成了怒江州首例妇科腹腔镜手术、首例冠脉造影手术等,一步步改写怒江群众医疗痛点。

据统计,2016年以来,珠海先后派出168名医疗人员常驻怒江,即使在最偏远的乡镇都有珠海医生的身影。一台台设备、一场场手术,跨越2000多公里的漫漫长路,将珠海和怒江系在一起,让怒江深度贫困地区群众的健康,得到更多暖心关爱。

怒江大峡谷满目葱茏,在这片从云南的原野丛林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古道——滇藏茶马古道。数百年间,无数驮着茶叶的马帮从这里走上世界屋脊。

如今,古道上马帮的铜铃早已远去。然而这里的茶树,却没有随着时光老去,反而焕发出灼灼生机。

秋日的清晨,白雾为碧罗雪山笼上一层白纱。在半山腰的福贡县上帕镇达普洛村,村民肯利小喝上一壶自家的红茶后,便背上茶篓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山上平地少,肯利小的家5亩茶园散落在村子四周,分成了4块。“采茶是个细心活儿,没芽的不能要,品相不好的也不能摘。”肯利小介绍,自己一天能采30多斤,按市价一天就是300多块的收入。

除采摘自家茶叶外,肯利小还负责收购村里的茶叶,送到加工厂后,一斤能有1元提成。靠着者两项收入,肯利小摘下了贫困户的帽子,“以前家里主要种玉米,1年下来收入不足千元。现在靠着茶叶,去年到现在进账十几万,不仅还完了贷款,还给家里添置了一辆三轮摩托车。”

福贡县上帕镇达普洛村村民肯利小在自家茶园采茶。

福贡县上帕镇达普洛村村民肯利小在自家茶园采茶。

在福贡县,茶树并非稀罕物。该县毗邻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之间的怒江大峡谷,受印度洋季风气候和太平洋季风气候的双重影响,形成了春季和夏秋间两个雨季的独特气候环境,为茶树生长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

自上世纪30年代始,福贡县六乡一镇种下了不少茶树。但由于这些茶树种植比较分散,村民缺乏管理经验,鲜叶产量较低,加上长时间无人收购鲜叶,茶农无法从中得到经济收益,多数茶树便被遗弃在山中,成为自由生长的灌木。

“茶叶虽好但不能当饭吃,很多老茶树被村民当成柴火烧,成片的就砍掉种玉米、草果。”尝过茶叶带来的甜头后,肯利小每每想起以前的老茶树都忍不住叹息,“有的树龄都有近百年了。”

让老茶树焕发“第二春”的是珠海斗门驻福贡帮扶工作组。工作组在调研时发现,福贡县几乎每一个村落都有老茶树群落分布,并且这些茶树多有50到80年的树龄。后经过全面普查,发现老茶树竟然有25万余株之多。

于是,开发福贡野生茶的计划被摆上工作组的案头。为推动福贡县茶叶产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工作组拿出帮扶资金300万元,用于村民的技术培训和当地茶厂的技术升级改造。

2018年,达普洛村通过“党支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运作模式,将全村44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232户非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纳入合作社;2019年至今年9月,当地茶厂共收购达普洛村茶叶15万斤,产值150万元。

“据初步估算,今年达普洛村茶叶鲜叶产量也有15万斤左右,平均每户茶农增收2200元。”珠海驻福贡工作组组长赵文乐介绍,通过对老茶树的保护,“小茶叶”做出了扶贫“大文章,帮助群众脱贫摘帽。

在资金、技术扶持之外,珠海驻福贡帮扶工作组还助力福贡野生茶走出大山。珠海市利用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这张名片,把来自怒江大峡谷中的茶叶包装成“航展茶”,一片片嫩绿的树叶,化身从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飞向珠海,登上国际大舞台。

走出峡谷,山的那一边,是广阔无垠的大海。

数据显示,2017至2020年,珠海市实施对口帮扶怒江产业项目166个,投入财政帮扶资金2.71亿元,涉及特色农业、蔬菜水果、中药材种植和中华蜂、家禽水产等养殖产业,以及农产品、民族服装和手工艺品加工车间、乡村农家乐等服务产业,受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7.5万多人。截至6月底,珠海已累计采购、销售怒江农副产品2390.62万元。


◎截至目前,珠海市累计投入对口帮扶资金超过13.6亿元,帮扶产业项目166个

◎选派198人次到怒江支教,开设14个普通高中“珠海班”

◎选派206名医疗人员到怒江支医,推广新技术210项

◎珠海8个区、18个乡镇、8个村分别与怒江州县(市)、乡(镇)、村进行结对,珠海13个社区与怒江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区结对

◎社会帮扶资金累计(含捐物折款)超过3.7亿,181家企业、70家社会组织与怒江州贫困村建立结对帮扶关系

◎怒江57个挂牌督战村实现与珠海企业、社会组织结对帮扶全覆盖,累计到位帮扶资金2500万元

◎累计转移劳动力到广东就业24246人,其中今年转移到广东就业的怒江农村劳动力14226人

◎在2017年、2018年、2019年全国东西部扶贫协作考核中,珠海连续三年被评为最高等次“好”

【撰文】王韶江 林郁鸿

【图片/视频】钱文攀

【编辑统筹】甘韵矶

编辑 蔡如意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