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下足“绣花”功夫,答好时代考卷

南方日报

1

爽脆可口的昭通苹果,浓郁美味的大关香菇,鲜嫩的封开杏花鸡……10月16日,来自云南昭通、四川甘孜州、西藏工布江达、肇庆和潮州等地的农产品,跨越千山万水来到中山博览中心,为中山市民送上了一份丰厚的秋收盛宴。

走向珠三角的“深山货”背后,是中山开展扶贫攻坚、对口支援工作的坚持,是一批又一批扶贫干部和技能人才的奋斗,是贫困地区人民一年又一年不懈的努力。

2016年以来,中山市脱贫攻坚战是一场战役两个战场:一是对口云南省昭通市大关、盐津、绥江、永善4个县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二是定点帮扶肇庆市、潮州市131条相对贫困村。此外,中山还对口支援西藏工布江达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四十一团草湖镇、四川甘孜州白玉县和巴塘县。

山海相连,共逐小康。当前,中山定点帮扶肇庆、潮州的全部贫困村、贫困户达到脱贫出列标准,结对帮扶的昭通市4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援藏援疆援川工作也取得新成果。在脱贫攻坚、对口支援的征途上,中山坚持以“绣花”功夫诠释“精准”扶贫内涵,努力交出高质量扶贫答卷。

1

1

从四川甘孜州白玉县城出发,经过3个半小时的车程,才能到达海拔3300米的赠科乡定布村。

赠科乡是白玉县的耕地大乡,拥有大面积的连片土地,具备发展种植业的优良条件。但是囿于交通闭塞,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缓慢,很多村民没有能力开展专业化种植,难以形成产业支撑效应。

坐拥良田却只能满足温饱,这成为中山援川干部“急在心里”的牵挂。

2018年5月,中山市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尹健参加广东省援川前方工作组并驻白玉县,挂任白玉县委常委、副县长。“如何让村民利用手里的资源实现增收致富”成为他思考的重点。

一个月后,中山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陈文权到昭通市盐津县开展对口帮扶工作,履新县委常委、副县长。他同样遇到了开展工作的第一个难题:如何有效解决全县37万亩竹林扶贫笋“下山难”?

盐津竹笋,是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的特产。但长久以来,由于交通不便,当采笋季遇上泥泞路,山路就成了阻碍笋农采笋的“拦路虎”。

怎么办?

“好钢用在刀刃上!1.5米宽、0.1米厚,每公里建设资金只要15万元,既避免了大修大建侵损山林,又满足了笋农日常生产管理的需要,这样的投入很值得。”经过实地调研,陈文权决定推动盐津县竹林营林生产管护道的建设。

2018年,盐津县整合投入中山市东西部扶贫协作援助资金,陆续在庙坝、柿子、豆沙、普洱等乡镇启动了竹林营林生产管护道建设。该路于2019年年底,新生村的竹林里通起了水泥路。截至今年6月,盐津县已累计投入中山市东西部扶贫协作援助资金1711.75万元,规划建设了营林生产管护道114.05公里,覆盖柿子等4个乡镇15.2万亩笋山,带动了全县4000余户1.59万余人通过竹笋产业增收,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800余户8000余人直接受益。

远在四川白玉县的尹健,也找到了破解方案。他与受援地白玉县干部深入对接,经过受援双方共同商议,“白玉县现代农牧民家庭建设项目”于当年正式确定。

项目要启动,首先需要完成土地流转,将农民手中的土地集中起来开展项目运作,定布村成为当地开展土地流转的第一块“试验田”。2018年,中山市投入第一批援川资金100万元,在定布村建设了两座双拱双膜连栋大棚,用于种植金丝皇菊等高原经济作物,成为当地人们的“致富花”。2020年,中山市再次投入援川资金140万元建设5座地下储热式日光温室大棚,共2500平方米,用于种植高原蔬菜等经济作物。

而在广东省内,在肇庆、潮州131个省定贫困村奋战的扶贫干部,也冲在脱贫攻坚一线,与当地干部群众共同战“贫”。131条贫困村的驻村书记各出奇招,他们结合当地实际,本土优势农产品提质提量;他们带去中山的发展经验,引入横栏花木、神湾菠萝,着力将贫困村的地理劣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他们穿针引线,让贫困村出城学习农业技术,破除农业发展壁垒,总结出一条条扶贫“生意经”。

做事敢担当,创业有劲头。再高的山,只要肯攀登,就能逾越;再远的路,只要愿跋涉,就能抵达。

1

清晨6时许,天色微亮。陈光美吃过早饭便早早出门,前往数公里外的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溪洛渡镇新拉村蓝莓基地上班。50多公里外,位于永善县工业区细沙片区内的云南菜人家食品有限公司(下称“菜人家”)生产车间灯火通明,运输货车进出厂区,工人们陆续回到厂区,生产线陆续开动。

这样繁忙的景象,成为中山与永善县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一线的独特风景。发展产业,为当地“造血”是中山开展扶贫攻坚、对口帮扶工作的重点。

林芝市工布江达县,拥有国家级藏猪原种保护区、藏猪原产地地理标识“双地标”,是名副其实的“藏猪之乡”。紧抓这一优质的资源禀赋,2017年,广东省援藏工作队工布江达县工作组开始牵头谋划工布江达县藏猪产业园项目。中山援藏干部深入调研,制定实施《藏香猪产业园规划》,利用援藏资金开展园区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招商引资,吸引了一大批重要项目企业落地。

“藏香猪,为什么还能成为一个产业?”23岁的藏族姑娘旦增旺姆已经大学毕业一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在西藏工布江达县应聘谋得一份工作——藏猪产业园里的行政文员。在她的印象里,家家户户基本只会散养少许的藏香猪,没有产业化的概念。

3年多来,在中山援藏干部的共同推动下,中山已先后投入援建资金3000多万元,建设了藏猪质控中心、藏猪产业园招商服务中心、中国藏猪网等项目。目前,园区一期已入驻企业9家,涵盖藏猪保种育种、养殖、饲料生产、藏猪食品加工、藏猪产品开发、发酵火腿生产等产业领域,一座现代化的藏猪产业园已经雏形初现,大大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的“门路”。

把镜头切换到广东省潮州市,穿过5.9公里长的中山大道,凤泉湖高新区便映入眼帘。驱车在园区穿行,可见宽敞整洁的道路两旁厂房林立,正在建设当中的碧桂园智能卫浴生产基地蔚为壮观……谁曾想,这片荒芜之地,即将成为潮州经济腾飞的重要引擎。

现在,凤泉湖高新区正在积极申报创建国家高新区,今年园区共有总投资58.8亿元的11个市重点项目正在加紧建设。

产业发展,可以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

“通过产业协作,共建园区促成对口帮扶地区产业兴旺,形成自我发展能力,自主脱贫致富,是对口帮扶工作的关键。”潮州市委常委、中山对口帮扶潮州指挥部总指挥林少明表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将中山的发展经验和思路带到对口帮扶地区,促进当地产业兴旺,形成自我发展能力,自主脱贫致富,是对口帮扶的关键。

机器响深山,产业有新貌。因地制宜,产业才有生命力;取长补短,经济才有更长足的前景。

1

今年6月,秦义洪顶着烈日从昭通盐津来到中山市东区竹苑市场旁的“食出鲜风”超市,与店长热络攀谈,询问店内罗汉笋近期的销售情况。今年,他从家乡带来的“盐水笋”第一次登上这家生鲜连锁超市的货架。

半年多过去,笋子越来越受市民欢迎,不断引来回头客。

说起秦义洪,要回溯到2018年的一次偶遇。当时,秦义洪还在老家中和镇深入山头林间收购鲜笋,深感这个行当的艰辛。当时,陈文权鼓励他:把罗汉笋带到中山销售,以中山为阵地开拓珠三角市场!

秦义洪大受启发,开始启动他的跨市“生意”。在陈文权的帮助下,去年8月、9月,秦义洪来到中山,经过两次市场调研后,他下定了决心,与盐津当地的加工厂合作生产“盐水笋”并打包装袋。10月份,第三次来到中山时,秦义洪带来了3吨“盐水笋”,此后更是打入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珠海、江门等珠三角市场。

依托盐津县中和镇主导建立的竹产业生产经营集体企业,秦义洪已经完成了自主品牌“筇都香”的注册。贴上商标,家乡的竹笋就有了品牌,秦义洪对未来的市场信心满满,他预计,“筇都香”盐水笋未来几个月在中山的销量有望快速增长。

进入秋季,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浮山镇石壁村迎来了南姜的丰收。在合作社里,堆放着几个1米高的“小山丘”。

“这些都是昨天刚刚挖上来的南姜,有一万多斤。”贫困户林长泉蹲坐在地上,熟练地挑拣、打包着这批从家门口长出来的“活宝”。据介绍,目前南姜的批发价在3元/斤,也就是说在1天内,这些姜就能给顺和园姜种植专业合作社带来3万多元收入。

金秋十月,年过六旬的林长泉工资涨到了3200元,有余力上山挖姜的村民,月收入甚至能达到7000元。

多年来,中山积极拓展消费扶贫助攻作用。比如通过举办“6·30”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10·17”全国扶贫日活动等产销对接活动,在中山市农产品交易中心设立扶贫农产品集市,推广“以购代捐”消费扶贫模式,设立“消费扶贫专区、专馆、专柜”,让优质农副产品走出大山。

山货闯湾区,收入有看头。敢于尝试,便有无限可能;善于开拓,便有广阔空间。

1

10月深秋,海拔超过3000米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措普沟景区晴雨交替。不断变化的气候和光线,让广阔的草原牧场和高山更加多彩。经过建设,措普沟景区于今年9月27日正式开园,在景区中长大的藏族姑娘布列玛也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导游生涯。

国庆假期,措普沟景区客流量明显增加,虽然忙碌,但看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家乡游玩,布列玛心里充满喜悦,每当带领游客到景区游玩时,她都如数家珍般向游客介绍着这里陪伴她成长的一切。

“以前没有开发,这些温泉只能流进山沟里,现在可不一样了。”广东省援川前方工作组驻巴塘县小组组长刘小华表示,拥有丰富的自然美景资源,措普沟风景区一直是当地旅游开发的重点,也是中山援川工作的一个重点方向。景区的建设给当地带来了人气,也为村民带来了新的就业选择,一些村民在农牧闲暇时间可参与景区管理工作,如今,当地不少村民也像布列玛一样,在景区里当起了导游。

走进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寿山镇麻柳湾社区,又是一派繁忙景象。

焊接、压塑、测试、捆线……走进社区颐寿园安置点扶贫车间,车间里一派忙碌景象,工人们各司其职,在生产线上忙个不停。

“工作比较简单,一天可以做上千条。”杨光琴是产品测试工人,在数据线接头压塑前进行性能监测。这里是中山市东西部协作扶贫项目——颐寿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立时电子扶贫车间的所在地。今年6月,杨光琴和母亲进入这个扶贫车间,与她们一起工作的,还有70多名来自安置点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周边居民。

新的社区、新的工作,正在改变他们的新生活。

在中山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过程中,开展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其中一项重点。通过设劳务工作站、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帮助31484名贫困人口实现就业,其中到广东省就业16969人;在省内精准扶贫领域,中山市以稳岗就业为基础,落实转移就业奖补政策,开展技能培训16739人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就近就地就业5095人。

稳岗就业忙,日子有盼头。在山的那边,有乡亲的期盼;海的这端,有博爱之城的努力与担当。当扶贫队伍和当地干部群众众志成城地奋斗,致富路也将越走越宽,最终在共同富裕的小康目标上,山海交汇,同心筑梦!

【撰文】罗丽娟 何伟楠 雷海泉 伍杰 曾艳春 曾毅峰


编辑 李姗恒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