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素瘤免疫治疗:“经济毒性”仍是最大“副作用”

健康生活圈
+ 订阅

电影《非诚勿扰2》将黑色素瘤带入大众视野,而随着靶向药物和抗PD-1抗体上市,黑色素瘤这种“罕见病”的治疗前景日渐明朗。近日,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生物治疗中心副主任、黑色素瘤单病种首席专家张晓实教授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免疫治疗已经成为黑色素瘤治疗的中心,不过,“经济毒性”仍是免疫治疗目前最大的“副作用”。

中国黑色素瘤与西方国家不同

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类起源于黑色素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可发生于皮肤、肢端、黏膜、眼葡萄膜等不同部位或组织。

张晓实教授介绍,中国黑色素瘤发病率约在1/10万,仍属于罕见病的范畴。我国每年新发患者数约为2万人。数据显示,近年来黑色素瘤的发病率在逐年增加,年增长率3%-5%。而且我国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确诊时多数已经处于中晚期,这些患者的五年生存率相比于早期患者急速降低,给患者家庭以及社会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

与西方国家的黑色素瘤主要与阳光暴露有关不同,中国黑色素瘤患者发病可能与慢性炎症、慢性损伤相关,因此发病部位常常在手掌、脚掌、甲床、头颈、黏膜等部位。“我们有手掌和脚掌黑色素瘤的病人,有一半左右有明确的外伤史。

因此,张晓实教授也提醒大众,如果手脚受了外伤,伤口迁延不愈,就要提高警惕。尤其是伤口看起来变成黑色的,更要格外注意。另外,不少市民担心自己身上的“痣”发生恶变,其实有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进行观察:拍照。“黑色素瘤的发展是一个慢性的过程,可以给身上的可疑痣定期拍个照,每3个月或半年拍一次。如果怀疑痣有变化,变得不规则或颜色变黑,可以拿出几个月前的照片进行对比,发现明显变化应及时就医。”

抗PD-1单抗已成为黑瘤治疗的“中心”

黑色素瘤的治疗包括手术、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而随着抗PD-1单抗的上市,免疫治疗正逐渐成为黑色素瘤治疗的中心。张晓实教授介绍,目前黑色素瘤总体的治疗方案是以抗PD-1抗体为中心,在此基础上可以联合靶向药物或化疗药物,为越来越多黑色素瘤患者带来希望。

抗PD-1单抗治疗恶性肿瘤最早正是始于黑色素瘤。2012年美国ASCO大会的黑色素瘤专场首次报道了抗PD-1单抗用于伊匹木单抗治疗失败黑色素瘤患者的神奇疗效,轰动一时。

与靶向药物最终会带来耐药性不同的是,从目前数据来看,免疫治疗持续治疗2年后,即使停药,绝大多数患者仍然能享受治疗带来的“红利”,临床上称之为免疫疗法的“生存拖尾效应”。

张晓实教授告诉记者,在他治疗的病人中,最早使用免疫治疗的病人,2015年开始用药,两年后停药,至今没有出现复发的迹象。“接受抗PD-1单抗治疗有效的患者,他们中的很多人会长期有效,这是这类药物的特点。”张晓实教授如是说。

据悉,抗PD-1单抗治疗黑色素瘤已获得中国CSCO指南的推荐。目前国内已经获批了两种抗PD-1单抗用于治疗黑色素瘤,分别是美国默沙东公司研发和生产的帕博利珠单抗和我国君实生物研发和生产的特瑞普利单抗。公开资料显示,进口药的年治疗费用大约在60万元(按患者体重60公斤计算);本土创新药特瑞普利单抗年治疗费用为18.72万元,不到同类进口药物的三分之一,接受慈善援助的患者年治疗费用进一步下降到10万元左右。

“经济毒性”加重“夹心层”患者负担

“总体上看,进口药和国产药在临床上的使用都是有效、安全的。但从药物经济学角度看,肯定国产的价格更亲民。”尽管如此,张晓实教授指出,随着药物疗效的提高,很多肿瘤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同时,也面临长期抗肿瘤治疗带来的经济和心理等各方面压力。因此,对免疫治疗而言目前面临最大的挑战同样是“经济毒性”。

经济毒性(Financial Toxicity)泛指由癌症治疗导致的经济负担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或者困难,这种经济“副作用”通常涉及财务和心理两方面:昂贵的治疗费用及劳动能力受损带来的经济负担;疾病和经济负担带来的心理压力,均对患者的身体和生活带来不良影响。

其一,免疫治疗作为黑色素瘤治疗的中心,很多时候需要与化疗、靶向药联合使用,但免疫治疗和许多联合药物还未被纳入医保,“黑色素瘤的病人相对较少,大多数药物不会特地就黑色素瘤开展临床研究,这就意味着这些药物取得黑色素瘤适应症的可能性很小。如果PD-1单抗和联合的药物都不能报销,对病人来说整个负担就很重了。”张晓实教授说。

其二,药企的慈善赠药主要针对低保低收入人群,“但更多的是那些经济有困难,但达不到低保标准的病人。”张晓实教授说道,“处于中间层的患者负担最重,一些人因此暂停治疗。如果抗PD-1单抗能够进入医保,我相信会有更多患者能够用得起药,接受到更好的治疗,从而拥有更好的生存获益。”

【记者】严慧芳

编辑 欧旭江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