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亲历者说 | 谢泽生: 医联体是解决落后地区 百姓就医问题的捷径

南方+ 记者

【编者按】

今年是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经济特区勇扛历史责任,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创造了不凡的业绩。汕头经济特区,是经济特区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40年来,一代代汕头经济特区建设者用智慧和汗水,为激情澎湃的“特区故事”写下了辉煌的汕头篇章。

即日起,南方日报推出“致敬特区40年 汕头再出发”系列报道,回顾改革开放历史进程,总结汕头经济特区发展经验,进一步讲好改革开放故事、特区故事,振奋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精气神。敬请垂注!

点击可看南方+“致敬特区40年 汕头再出发”专题

8

谈起汕头首个医联体单位——潮南民生医院的由来,当时参与的建设者们都感慨,“天时、地利、人和,少一样都不行。”其中,时任潮南区委书记、现任汕头市政协主席谢泽生就是当时这关键的“人和”。

2003年,潮阳、潮南两区以练江为界划分,潮南区作为“新建区”,经济基础薄弱,民生“欠账”多——全潮南区约120万人口,仅有几间镇级卫生院提供医疗服务,没有一家上规模的区级医院,这样的境况着实让谢泽生“睡不着觉”。

如何尽快扭转当下的局面,赶紧兴建医院,解决新建区老百姓就医路途遥远、看病难的问题,成为他昼思夜想的事。

当时的政策已允许社会办医,旅港企业家吴镇明原本打算投资1亿元在潮南兴建一间医院,谢泽生敏锐地预见,“提升基层地区医疗服务水平是循序渐进、缓慢的发展过程,以潮南当时的情况不仅等不了,而且,新建一家医院要面临诸多问题和风险,一旦经营不善可能就无疾而终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百姓的就医需求。”

受到当时不少酒店委托专业公司来管理,以及名校在各地办“附中”等思路的启发,谢泽生萌生一个念头:能不能找一家在汕头业已成熟的大医院来管理?

汕大附一院一直以来面临“场地不足”问题,时任汕头大学医学院院长李玉光与谢泽生的观点取得一致,将潮南民生医院作为汕大附一院服务基层地区的延伸点。随后,多次反复协调、立项、征地、动工……逐一破题后,2006年2月,潮南民生医院正式运营。

在汕大附一院的全方位托管下,潮南民生医院“基本功”扎实,在短期内成为汕头市南区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技术力量最强的医院。2014年被评为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开放病床1326张,医疗业务总量在汕头市稳居第4位。

潮南民生医院医联体在建立有序就医、开展分级诊疗制度、缓解人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上,取得了“群众赢、政府赢、投资方赢、托管方赢”的“四赢效果”。其中,“群众赢”体现在潮南区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市区三甲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既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又免去远途就医带来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而政府不需增加资金投入,就改善了该区域的医疗卫生条件。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成为政府“民心工程”。而潮南民生医院借助汕大附一院的力量,高起点、发展快,在短期内就进入良性发展轨道。汕大附一院作为“托管方”输出管理和技术力量,为培养中青年骨干搭建平台,同时也形成了长效的卫生支农新机制,有效地履行大型公立医院的社会责任。

多年来,历任潮南区委领导一以贯之,给予潮南民生医院大力支持,汕大附一院的领导班子也将李玉光老院长的思路和理念延续下来,2019年4月,潮南民生医院成功通过中国胸痛中心总部现场认证核查,摘得“国字号”,成为继汕大附一院、揭阳市人民医院之后,潮汕地区第三家国家级胸痛中心。

“作为人民公仆,能使群众‘看得上病,看得好病,看得起病,防得住病’,是为一件得意之事。”谢泽生说,“可以这样说,医联体是解决落后地区百姓就医问题的捷径”。

【记者】宋芾

编辑 肖俏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