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倚在河畔,
水声轻说变幻;
弯弯西江,
倒映着江门人才岛的绚烂。
经过两年多的连续奋战,
江门人才岛的开发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批重点项目、示范项目先后建成,
全岛不断积聚人气、增强信心、提升活力。
江边木棉似火,堤内扶桑红艳;
革命风云年代,仁人志士前赴后继;
机遇当前,人才岛建设如火如荼……
红色,
潮连最亮的精神底色,
由表及里,从未褪色。
这厚重的红色基因,由先辈们的牺牲、付出和奉献凝练而成:从甲午战争到广州起义,从省港罢工到淞沪会战,从抗美援朝到对越自卫反击战,近现代潮连籍保卫祖国、参战人员达47人,牺牲的英烈共11人。其中,李少石被毛主席题词“李少石同志是个好共产党员,不幸遇难,永志哀思”。
本期,我们从李少石的红色家风中,从革命志士的红色事迹中,从当代党员投身到人才岛建设中,去感知潮连红色底蕴的传承和实践。
家风
“尚德、务实、节俭、笃信”
“李少石虽然没有在潮连出生,但其红色家风形成却深受潮连文化影响。”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技术系教研室主任黄伟亮,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李少石红色文化传播。
李少石
他介绍,李少石的爷爷李琼佑是潮连富冈村人,人到中年,随乡人到广州打工。凭着勤劳的双手,李琼佑很快在广州站稳脚跟,购买了房子,全家搬到广州生活。后来李琼佑到香港中环经营牛羊肉生意,不久全家搬到香港生活。这期间,李少石的父亲忙于牛羊肉生意,年幼的李少石常随爷爷生活。
于是,李少石的童年,耳边多是爷爷不厌其烦地对家乡的讲述——潮连区越的孝道故事,族人李仙根、李冠南的革命故事等。
除了言传身教,为了让李少石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李琼佑还专门送孙子前往广州私塾小学就读,这为李少石后来投身革命、建立家庭,家风形成奠定了良好基础。
从私塾毕业后,李少石考入香港皇仁书院,与孙中山是校友,内心一直把孙中山当作“偶像”。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乡贤文化教育影响,不断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目睹清朝的腐败和国民党政府的黑暗,内心埋下变革社会、改造世界的种子。
1926年,在陈郁的介绍下,李少石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李少石与廖仲恺的女儿廖梦醒于上海结婚,组成革命家庭。他们谦虚谨慎、互敬互爱,孝顺老人,勤勉睿智,在白色恐怖下,顽强斗争,执着追求,在生活和革命事业中,都彰显了“尚德、务实、省俭、笃信”的家风——
“尚德”方面,生活中的李少石,对“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好兄长”这四种身份的完美诠释,体现出他对家庭的责任与担当;
“务实”方面,李少石除要求自己的妻子谦虚务实外,还要求自己的弟弟为人谦和,在工作中身体力行;
“省俭”方面,李少石牺牲后,遗物只有一床铺盖,小钱包、表、钢笔小刀各一,几件替换的衣服和一些书籍,这就是一个革命者的“私产”;
“笃信”方面,李少石被国民党逮捕,在狱中腿被打坏,右手被打断,肺被打伤,经常吐血。
他坚贞不屈,以诗言志:“不能狮吼忍羊驯,十载劳捞惯卧薪。今日岂辞缧绁苦?此身原自为他人。”
黄伟亮认为,李少石的红色家风是值得我们珍视和学习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习、弘扬和践行李少石红色家风,可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记忆
在斗争中勇担时代重任
岁月会变,本色不变,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始终不改是使命和责任。回首峥嵘岁月,无数潮连籍革命者和共产党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他们在斗争中勇担时代重任,带着使命不断向前。
区惟杰
其中,像李少石一样的英雄不胜枚举。据《潮连志》记载,从甲午战争到广州起义,从省港罢工到淞沪会战,从抗美援朝到对越自卫反击战,近现代潮连籍保卫祖国、参战人员达47人,牺牲的英烈共11人。其中包括——
抗议帝国主义制造“五卅”惨案暴行游行中中弹牺牲的区金钊(潮连豸岗人);
参加南华侨先锋队,在攻打督练公所和清兵激战中被捕枪杀,成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李雁南(潮连富冈人);
在安徽凤台抗日战役中肉搏阵亡,被国民政府追赠少将军衔的陈飞龙(潮连巷头人);
在淞沪会战中,驾机与日军空战阵亡的陈庆栢(潮连大冈人);
组织农民自卫军开展“二五减租”运动、组织第四区农民军抵抗包围豸冈村企图搜捕共产党员的国民党军队,最终被杀牺牲的区少文(潮连豸冈人)……
也有奋战在不同领域,默默投身革命事业的仁人志士。如:
以教师公开身份为掩护参加革命的陈萃谦(潮连巷头人),在日本投降后,他岳母从港来信要他和妻儿迁港就业,他妻舅在港交游甚广,替他找工作较易,但他以党的事业为重,宁愿过着冒险日子和清贫生活,拒绝了岳母的好意而为党坚持工作。
从医50余年的区惟杰(潮连富冈人),历任中南军区第二陆军医院骨科主治军医、广州军区总医院胸外科主任及该院第八届党委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心胸外科主任医师(军级技术三级),兼任广东省心胸血管外科学会常务委员、全军心胸外科专业组长等职务,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5次,以其精湛的医术,严谨的作风、高尚的情操及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治病救人,实现了自己生前的诺言:无愧于组织,无愧于病人,无愧于自己。
潜伏到敌伪军中,负责向党组织和我军游击队提供敌方武器装备、人员实力及驻防调动等情况的区元枢(潮连富冈人),先后被公安部授予人民警察一级金盾荣誉勋章,被江门市委、市政府授予“人民卫士”荣誉称号。
参加朝鲜战争的卢冬(卢边村海田坊人),为战斗创作的山东快书《夜战86点9》被写入了《抗美援朝战史》中,荣获全军优秀创作二等奖,1992年10月被广州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他们的名字,被写进了光辉历史,激励着后世潮连人,不管世事如何变迁,都要牢记国家利益、民族大义。
传承
创新红色教育方式
一个个可歌可泣的红色人物,一段段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这些珍贵的红色资源,成为潮连岛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潮连街道办通过建设李少石纪念馆、创作红色话剧《大义长争》、宣讲红色故事、建设红色书屋等形式,创新红色教育方式,打造红色基因传承的多重路径。
今年底,
李少石纪念馆将正式对外开放。
↓↓↓
据潮连街道有关负责人介绍,展厅的设计在传统展览的基础上,增加情景体验场景,并结合新媒体技术,设有扫码互动环节,具有教育性、互动性、先进性的特点,通过介绍李少石一生主要事迹,展现他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好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通过沉浸式活动体验,让观众近距离感受李少石的家国情怀并获得教益。
“李少石看着脚下自己吐的一摊血,突然伸出右手,把被皮鞭抽得稀巴烂的衣服撕下来,用手指蘸着吐出来的血,在撕下来的布上写下:‘丹心已共河山碎,大义长争日月光。不作寻常床箦死,英雄含笑上刑场……’”
这是由黄伟亮编剧、排练的
红色话剧《大义长争》中的一幕。
说起这部红色话剧,黄伟亮介绍道:“我在学校的几块石头上面看到相关事迹,才知道李少石原来是潮连人,上网一查,越挖越深,后来就把他的革命故事写成了话剧。第一版就叫《会说话的石头》。”该剧经过四次增删,完成表演需要70分钟。话剧以红色历史人物李少石为原型,表现李少石崇高的革命情怀、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革命必胜的信心。
红色话剧《大义长争》讲述了李少石的感人故事。
黄伟亮介绍,目前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已经成立李少石文化研究中心,旨在以原创话剧《大义长争》为载体,加强师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凝聚红色力量,打造“红色领航”党建品牌,在疫情防控中发挥红色精神的力量。
“我们以话剧表演的形式,再现好共产党员李少石的革命信仰,在演出活动中感受李少石的革命情怀,激发广大师生追寻李少石的革命史迹,传承他的革命基因。《大义长争》的一次次排练演出就是师生们一次次的思想政治教育。”黄伟亮说。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余海源曾多次饰演李少石,好共产党员李少石的家国情怀、革命信仰深深地镌刻在他心上。他现为一名预备党员,以实际行动传承李少石的红色基因。疫情期间,余海源响应党支部号召,参与捐款活动,还充分发挥自己的文艺特长,积极做好文艺宣传工作,录制了《即可明日迎朝阳》《浪之潮》等抗疫宣传方言小曲,为抗疫人员鼓与呼。
不仅如此,
潮连街道还积极宣讲红色故事。
↓↓↓
9月22日,在蓬江区举办的“红色精神在传承”江门市红故事宣讲赛(成人组)中,潮连街张敏妹深情讲述李少石先生的故事,赢得台下一片掌声:“1945年,李少石遭遇枪击,不幸牺牲。他的事迹可歌可泣,光耀照人,他忠于革命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的革命精神永远激励着后继者的革命斗志。”
位于潮连坦边大冈街13巷5号的洁梅书屋,是由老红军陈洁梅(参加革命后改名为陈怡)的祖屋改建而成。
陈洁梅与其丈夫李凡夫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去过日本留学,归国后去了延安加入革命队伍,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设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国内知名画家李延声是老红军陈洁梅的儿子,2019年4月,李延声代表其家属,将母亲租屋托管给当地居委会,经升级改造后作为公共文化场所对外开放,达成陈洁梅为家乡文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夙愿。
实践
奋进中的江门人才岛
红色基因的生命在于实践,传承红色基因的关键也在于实践。
经过两年多的连续奋战,江门人才岛建设快速推进,一批重点项目、示范项目先后建成,累计完成投资超过80亿元。振兴大道、青年路系列主次干道,以及潮连中心学校改造等基础公共服务设施提档升级;环岛公园A及F片区示范段、潮头中央公园等建成并亮化美化,全岛景观布局初见成效;智慧城市展示中心、综合展览馆、科技产业园、科创中心等产业项目提速推进;全岛生态优先、尺度相宜、城景相容、功能混合、文化传承的发展格局逐步成型。
科技产业园建设项目现场。罗霈 摄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在江门人才岛建设过程中,直面艰巨的任务和困难,蓬江区、潮连街道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以不懈的奋斗精神,“啃”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在江门人才岛全面开发之初,潮连街道开展六个社区的全征地工作,在短短3个月,他们反复深入六个社区,在群众中召开超过40场政策宣讲会,得到居民群众广泛理解和支持,为江门人才岛后续的开发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今年上半年,面对疫情冲击带来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面对一季度经济“深蹲”的不利局面,全市上下负重前行。江门人才岛按照江门市委、蓬江区委要求,在严守疫情防控安全底线的同时,通过一系列创新措施和扎实工作,迅速组织复工复产,以“开工即是大干、大干就是决战”的劲头,抢工期、赶进度、保目标,坚决把此前因疫情导致的进度缺口夺回来,成功实现了上半年“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阶段性目标。
“信念如磐,一脉相承。”永不褪色的红色精神,激励着潮连人民在时代的激流中奋勇前行、战胜困难,推动着江门人才岛的行进之舟劈波斩浪、不断奋进。
人物卡片
李少石(1906—1945),祖籍潮连富冈,原名李国俊,廖梦醒之夫君,廖仲恺与何香凝之女婿。他于1906年出生于香港,1925年考入广州岭南大学,同年参与发动广州沙基“六二三”游行、省港大罢工,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奉命到香港建立秘密交通站,1933年奉命调上海工作,1934年被叛徒出卖被捕入狱,受尽酷刑,坚贞不屈。
1937年被周恩来救出,后被委派到香港继续秘密交通站工作。1941年香港沦陷,参与“香港大营救”行动,何香凝、柳亚子、茅盾、夏衍、胡绳、邹韬奋、邓文钊等300多名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被成功转移至安全地方。
1943年任周恩来的英文秘书,1945年10月8日晚,李少石送柳亚子回沙坪坝住宅,途中在红岩嘴附近遭国民党士兵枪击,子弹从李少石左侧肩胛穿过肺部,不幸牺牲,时年39岁。毛泽东亲自题词:“李少石同志是个好共产党员,不幸遇难,永志哀思。”
(来源: 江门日报、中共蓬江区委组织部)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