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城”万里:高质量发展按下“快进键”

阅政观
+ 订阅

深圳光明科学城施工现场,塔吊林立。伴随综合粒子设施首栋建筑开工,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等建设提速,精准医学成像、材料基因组等大科学装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瞄准“从0到1”式的源头创新,一个面向未来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雏形初现。

创新驱动,是深圳一次次摆脱成长制约,一次次突破“增长极限”,一次次刷新发展高度,创造世界奇迹的动力源。

从昔日落后的边陲农业县,到如今充满活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40年砥砺前行,深圳成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现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的精彩缩影,面向世界发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强音。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中央赋予深圳的第一个战略定位便是高质量发展高地。

以深港河套地区为核心的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以深港河套地区为核心的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鲲鹏展翅九万里,长空无崖任搏击。抢抓“双区”驱动的历史性机遇,鹏城深圳,正全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速迈向高质量发展高地,更好地代表国家参与全球产业合作和竞争。

创新升级:对标世界一流冲击科创“双中心”

在深圳高新区联合总部大厦,有一个近年来凭借“黑科技”频频刷屏的科技新星——奥比中光。走进奥比中光展厅,全国首款3D感知芯片被嵌在展厅醒目位置。2015年,企业的这一研发成果,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突破国际垄断。

“我们只啃硬骨头,只啃那些有前景的、解决行业痛点刚需的硬骨头。”奥比中光创始人兼CEO黄源浩说,自2013年创立以来,奥比中光的3D传感专利已超过800件,成为亚洲唯一量产消费级3D传感器的公司,也是继苹果、微软、英特尔之后的全球第四家。

深圳奥比中光公司演示厅,参观人员体验3D传感体验

深圳奥比中光公司演示厅,参观人员体验3D传感体验

奥比中光的成长,是深圳坚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积极谋划新兴产业发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生动注脚。数据显示,2019年深圳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关口,达到10155.51亿元,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深圳在5G技术、超材料、基因测序、石墨烯太赫兹芯片、柔性显示、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等领域均已处于世界前列,技术创新由“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

从建市之初全市只有两名技术人员,没有一家“大院大所”,到如今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已超过1000亿元/年,研发投入强度4.2%,居全球前列;2019年,深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超过1.7万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17459件,约占全国申请总量的30.6%,连续16年居全国首位,有效发明专利五年以上维持率居全国城市首位,在全球创新城市中,仅次于日本东京,大幅领先纽约。

亮眼数据背后,体制创新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正成为激发深圳创新活力的核心支撑。目前,与国际接轨项目攻关“悬赏制”、项目“主审制”、项目经费“包干制”已落地实施,50亿元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和80亿元人才创新创业基金正不断发挥作用;作为我国首部覆盖科技创新全生态链的地方性法规,《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的表决通过更是引发深圳科技界、企业界热议。

浓厚的创新氛围下,深圳不断构建并优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如今的深圳孕育出独特的雁阵型企业梯队:华为、腾讯等科技巨头成为全球科创版图上闪亮的“深圳名片”,大疆创新、迈瑞医疗、奥比中光等高成长企业正成为各自领域的“小巨人”,无数科技创业团队正在创新土壤中成长。

“深圳坚持创新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这是深圳高质量发展背后的三大驱动力。”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说。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深圳勇担主力军,全力向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发起冲击。

结构跃升:加快构建融入全球的现代产业体系

在深圳,政务服务事项100%进驻网上办事平台;办事信息零填写、申请材料少提交,实现“秒批”事项200多个;“一件事一次办”成为了一种新的常态。

“智慧惠民”举措背后,创立于深圳的华为通过绘制政务业务应用场景全景图,完整涵盖政务业务入口、应用、支撑平台、鲲鹏政务云和信息化基础设施。

智慧政务的华为身影,是深圳数字产业领先发展的缩影。2019年深圳市数字经济产业规模达到27828.6亿元,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经济产业相关业态持续发展壮大,新业态、新应用已经深入千行百业。

数字经济的崛起,是深圳的经济机构持续优化,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的缩影。四十年来,深圳从以“三来一补”产业为主发展到以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四大支柱”产业为主,经济增量以新兴产业为主,规模以上工业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第三产业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新局面,不断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通过40年间的多次转型,深圳从工业制造产业链的最低端,走到了高新技术产业的最前端,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

2020年上半年,深圳的“经济答卷”显示: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2.2%。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认为,这组数据既是深圳经济恢复的外在表征,也是深圳经济结构优、增长方式转变快的内在体现,“在各种优势不断累积的过程中,深圳工业企业在面对上半年的各种危机中能更快地寻得新机”。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背后,以华为、腾讯、比亚迪等为代表的研发型创新企业,为深圳经济注入强劲动力,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深圳腾讯滨海大厦

深圳腾讯滨海大厦

2020年上半年,腾讯营收2229.48亿元,同比增28%。在工业互联网领域,腾讯云与富士康、三一重工等多家制造业龙头达成战略合作,共建工业互联网标杆项目,有效拉动地方经济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深圳强化金融创新,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支撑。8月24日9时30分,伴随着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大厅的清脆钟响,首批创业板注册制企业开市交易,标志着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的全面落地。浙江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院长章晓洪说,“创业板注册制改革落地,有利于深圳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提升深圳金融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发展蓄能:绿色协调锻造“可持续发展先锋”

金秋10月,漫步在深圳湾畔,滨海生态公园绿意盎然,对面的南山科技园区高楼林立,西面的后海金融总部基地划破天际线,远处的西部大桥横跨深港。“感觉深圳越来越绿色、智能,会思考、有温度、有活力,给我们带来的幸福感越来越多。”创业者吴小龙说。

深圳湾畔的科技与绿色共生,是城市协调发展的生动注脚。在中国乃至全球城市中,少有深圳这样一座城,在不到2000平方千米的空间里,承载着超2000万人,并且每年迎来超40万的“新深圳人”。在不断转型升级中,深圳把发展质量放在首位,以绿色协调发展,破解超大城市土地、能源、人口、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等难题。

“2013年我因为工作原因在茅洲河边住过半年时间,那时候河水跟墨水一样,臭味熏天。”2019年,茅洲河干流监理单位负责人张星回到河边,被眼前景象震惊:河道变得干净、河水变得清澈,而且鱼鸟成群。

深圳大疆创新无人机

深圳大疆创新无人机

随着国务院批复同意深圳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深圳大力推进“4+2”建设方案,国土空间集约高效利用,打造绿色低碳先锋城市,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稳步提升。碧水蓝天保卫战持续升级,2019年底深圳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

深圳早在2005年就在全国率先提出基本生态控制线概念,并在国土开发空间极度紧张的情况下,将市域面积近50%纳入控制保护范围,布设生态资源保护安全网。作为“国家森林城市”,去年深圳森林覆盖率达39.78%,拥有各类公园1090个。

2019年,深圳地均GDP达13.48亿元,是中国单位面积经济产出最高的城市。40年来,曾经的南国海边农业县,诞生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深圳奇迹”。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深圳打造碧海蓝天的宜居生态环境,成为践行绿色协调发展理念的鲜活样本。

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构建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改革试点,以清单式批量申请授权方式,在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优化、城市空间统筹利用等重点领域深化改革、先行先试。

美国哈佛大学荣誉教授傅高义说,深圳应继续发扬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中国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的特区支撑。

【记者】 戴晓晓 杜艳 王春艳 柳艳

【摄影】鲁力

【统筹】赵杨 甘雪明 胡良光 杨磊


编辑 邓素凡
校对 黄买冰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