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年前,叶嘉莹第一次从海外归国探亲,便是从广州入关飞往北京。
现在,叶嘉莹唯一授权传记电影《掬水月在手》在广州首映。
“掬水就是捧起水来,水里就有一个月亮的倒影。那并不是真实的我,只是水中的一个影子。”叶嘉莹在首映礼上通过视频向广州的朋友推荐影片。
10月12日晚,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叶嘉莹传记纪录片《掬水月在手》电影首映礼举行。导演陈传兴、出品人毛继鸿、文学顾问张静就叶嘉莹其人和影片拍摄现场与影迷交流分享。
影片首映后,导演陈传兴、文学顾问张静与影迷进行分享交流。
《掬水月在手》由广州市委宣传部指导,广州行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广东方所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出品,是中国第一部古典诗词主题电影,也是第一部大屏幕文学电影。该片曾入围2019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终评,也是2019 ⼴州国际文学周的开幕片。
“一直希望能从南国出发,制作真正展现广州本土新时代风貌的文化作品。”电影首映前,出品人毛继鸿与影迷分享了影片的拍摄历程。历经三年半,辗转10个地区,17次访谈拍摄叶嘉莹,累计采访稿近百万字。拍摄团队还采访了叶嘉莹的40多位亲友和学生,其中包括白先勇、席慕容、宇文所安等文化名家。
落雪的河畔空镜(剧照 )。
长达120分钟的影片以叶嘉莹在北京位于察院胡同的祖宅为结构概念,追寻叶嘉莹历经劫难波折的个人生命史和诗史的交织。大门、脉房、庭院、厢房……以宅院结构命名的影片段落犹如错落庭院,引领观众由内而外穿梭于叶嘉莹的记忆宫殿。
影片以一轮挂在树梢的满月开始,转向水中的盈盈月影。大量类似的空镜在影片中出现。在导演陈传兴看来,这些空镜不仅是影片叙述的空白和中断,更渗透进了影片的整体叙述以及主轴诗词的轴心里。
放映结束后,导演陈传兴向影迷深入解密了影片空镜的运用。“每一个时代的诗都有它的时代精神。而诗歌这样一种时代语言,是不是可以再用其他的方式加以还原?我们就去想,那个时代的人用什么样的器物,活在什么样的空间,他们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样子?”
叶嘉莹祖姓叶赫那拉,图为叶嘉莹在叶赫古城遗址。
据悉,影片中的空镜分别取材于团队前往拍摄的中原、京津、港澳、台湾、波士顿、温哥华等地。为再现盛唐风貌,团队还曾进入陕西历史博物馆,近距离拍摄其馆藏国宝级文物“唐墓壁画”。壁画中的乐伎奏箜篌、弹琵琶、吹排箫、击铜钹,其唐乐演奏的场景与影片的配乐遥相呼应。
本片配乐结合了雅乐及现代乐,由日本音乐家佐藤聪明以杜甫《秋兴八首》为基础进行创作。电影音乐于日本实地演奏录制,编制包括女高音、男中音、筚篥、笙、二十弦琴及弦乐四重奏。
叶嘉莹录制诗词吟诵(剧照)。
此外,影片还录制了大量叶嘉莹吟诵自己作品和名家诗词的声音及影像。在叶嘉莹看来,真正的吟诵应该是一种体会,一种共鸣。“让诗人的生命在你的声音里边复活。”而这种共鸣,就像是大海里的两只蓝鲸,相隔甚远仍能互相通话。“蓝鲸可以隔洋传语,我留下的这一点海上遗音,也许将来有一个人会听到会感动。”
1977年,叶嘉莹得知中国大陆恢复高考后,便感到这是自己尽一份责任的时候。“后半生申请回国教书了。”海内外执教75年,叶嘉莹培养了一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的人才,学生遍布“海峡两岸,大洋东西”。她将西方文论引进古典文学,以哲学和美学的全新视角,对中国诗词境界进行了高度概括。
导演陈传兴现场与影迷分享创作理念。
如何融贯中西方叙述方式的差异,更好地展现中国文学之美?这种思考也一直贯穿在导演陈传兴的创作之中。2009年,陈传兴担任“他们在岛屿写作——文学大师系列电影”总监制,并执导《如雾起时》诗⼈郑愁予纪录电影、《化城再来⼈》诗⼈周梦蝶纪录电影。据透露,该系列开拍第一部时,就曾构想以叶嘉莹为拍摄对象,却因种种原因无法达成。现在,《掬水月在手》叶嘉莹文学纪录片成为陈传兴“诗的三部曲”完成之作,算是达成其夙愿。
一直以来,陈传兴都试图寻求被大家普遍接受的西方电影叙述方式之外,另一种中国电影特有的叙事美学。“通过诗词特殊的文学形式,语言的排比并列和节奏变化,可以让原本线性的以叙述为主的内容,得到另外一种方式的表现。”《掬水月在手》这部古典诗词主题电影,给出了一种可能的答案。
【见习记者】王昕桐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