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压耳朵也能治病?

惠州市中医医院
+ 订阅

了解耳穴

耳穴压豆疗法,是用胶布将药豆粘贴于相应耳穴处,并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使其达到治疗相关疾病的方法。

1. 中医角度

《灵枢·口问》中记载“耳者,宗脉之所聚也”,人体的十二经脉都直接或间接的与耳部发生联系,它是人体体表与内脏联系的重要部位。

刺激耳穴作用:①调整经脉;②传导感应;③调整虚实;④使人体各部功能活动得到调整。

2.现代医学角度

从现代医学生物全息律而言,身体的某些局部含有全身的信息,我们的小耳朵也不例外,耳廊上有丰富的神经、淋巴管、血管,枕小神经、耳大神经、三叉神经的分支、面神经,以及迷走神经、交感神经都分布在耳廓上,并互相交织成网,耳廊通过这些神经与机体各部分发生联系。当人体内脏或躯体发病时,往往在耳廓的相应部位出现压痛敏感或皮肤变色、充血、丘疹、脱屑、凹陷等。故在人体出现一些功能失调的情况,都可在耳朵上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刺激,而到达治疗疾病的目的。耳穴压豆则是最简便、快捷、经济的方法。

耳穴

这些穴位看似密集混乱,但其分布存在一定的规律,功能分布形式一个倒置在子宫内的胎儿,头部朝下,臀部朝上。(耳垂-头面、耳舟-上肢、对耳轮体部-躯干;对耳轮上下脚-下肢;耳甲艇-腹腔;耳甲腔-腹腔、耳轮脚周围-消化道)。

自制耳穴贴

1.材料

脱敏胶布、菜籽或王不留行籽、剪刀、75%酒精、棉签。(工具简单易获取)

2.操作

第一步:用75%酒精对耳廓进行消毒;

第二步:用剪刀将脱敏胶布剪成0.5*0.5cm的小方块。将准备好的压丸放置于小方块中心;

第三步:将带压丸的胶布贴于穴位处即可,每日3-4次按压,致耳廓发热、发胀即可。双耳可每日轮换操作。每2天更换1次,3次为以疗程。(步骤简便易上手)。

注意事项:勿用水浸湿耳朵,应在下次贴换前清洗而耳廓。

几种常见疾病的取穴

1.便秘

由于结肠的运动、张力低下引起,以大便不通或粪便坚硬、有便意而排出困难,或排便间隔时间延长为主要表现,可伴肛门坠胀、疼痛,或引起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等症状。

取穴:直肠下段、大肠、便秘点、交感、三焦、皮质下。

治疗期间忌辛辣,多饮水,适当运动。

2.单纯性肥胖

又名原发性肥胖和膳食性肥胖。是由于能量摄取太多而消耗太少致热量转化为脂肪在体内贮存而引起的肥胖。需排除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

取穴:内分泌、皮质下、肝、脾、肺、胃

起效后配合适当的体育锻炼效果更佳哦。

3.失眠

是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的一种疾病,轻者入睡困难,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睡,严重者可整夜不眠。常妨碍人们的正常生活、工作、学习。

取穴:神门、交感、皮质下、内分泌、心、肾、肝、脾。

睡前按压效果更佳。

4.原发性痛经

在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的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多见于青春期,以行经第1日疼痛最剧烈,持续2-3天后缓解,疼痛常呈痉挛性,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

取穴:神门、子宫、内分泌、皮质下、交感、肾。

月经来潮时开始治疗,直到疼痛缓解3天后停止治疗。

5.过敏性鼻炎

一种由多种致敏原所致的过敏性炎性疾病。以阵发性鼻痒、连续喷嚏、鼻塞、鼻涕清稀量多等临床表现,常以晨起或闻及刺激性气味后尤甚,可伴有嗅觉减退。

取穴:内鼻、肺、肾、脾、内分泌、肾上腺、神门。

6.偏头痛

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呈发作性,多为偏侧、中重度、搏动样头痛,光、声刺激或日常活动均可加重。常伴有恶心、呕吐等。

取穴:神门、皮质下、内分泌、心、肾、耳尖。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7.功能性消化不良

是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之一;以上腹部疼痛、烧灼感、餐后饱胀和早饱感为除妖表现,同时可伴见上腹部胀气、恶心、呕吐及嗳气等。但须排除其他器质性、代谢性的疾病。

取穴:肝、脾、胃、交感、神门、皮质下。

8.痤疮

是发生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皮肤病,多见于青少年。好发于面部及胸背皮脂发达部位,以黑头粉刺、炎性丘疹、继发脓疮、结节、和囊肿等为临床表现。

取穴:肺、内分泌、肾上腺、神门、皮质下、面颊。

供稿丨针灸科 吕洁

编辑丨施伟凡

主编丨马丽昕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