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
你别看ta年纪轻轻,
暗地里却是个“老残腰”。
30岁的人,
60岁的腰,
自我感觉很低调,
腰椎间盘却尤为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以后,在外力作用下,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单独或者连同髓核、软骨终板向外突出,刺激或压迫窦椎神经和神经根引起的以腰腿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变。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腰腿痛的最常见原因。
腰椎间盘突出的病因
1.椎间盘退变是根本原因
腰椎间盘在脊柱的运动和负荷中承受巨大的应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逐渐发生退变,纤维环和髓核的含水量逐渐下降,髓核失去弹性,纤维环逐渐出现裂隙。
在退变的基础上,劳损积累和外力的作用下,椎间盘发生破裂,髓核、纤维环甚至终板向后突出,严重者压迫神经产生症状。
2.损伤
积累损伤是椎间盘退变的主要原因。
反复弯腰、扭转等动作最易引起椎间盘损伤,故本病与职业有一定关系。
驾驶员长期处于坐位和颠簸状态,及从事重体力劳动者,因过度负荷,均易造成椎间盘早期退变。
急性的外伤可以作为椎间盘突出的诱发因素。
3.妊娠
妊娠期间整个韧带系统处于松弛状态,而腰骶部又承受比平时更大的压力,增加了椎间盘突出的风险。
4.遗传因素
有色人种本病的发病率较低。
小于20岁的青少年病人中约32%有阳性家族史。
5.发育异常
腰椎骶化 、骶椎腰化和关节突不对称等腰骶部先天发育异常,使下腰椎承受异常应力,均会增加椎间盘的损害。
腰椎间盘突出的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见于20~50岁的病人,男女比例约 (4~6) :1 。
病人多有弯腰劳动或长期坐位工作史,首次发病常在半弯腰持重或突然扭腰动作过程中发生。
PART.
01
腰痛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绝大部分有腰痛。
腰痛可出现在腿痛之前,亦可在腿痛同时或之后出现。
PART.
02
坐骨神经痛
由于95%左右的椎间盘突出发生在腰4~腰5及腰5~骶1间隙,故多伴有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多为逐渐发生,疼痛为放射性,由臀部、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至足跟部或足背。
有的病人为了减轻疼痛,松弛坐骨神经,行走时取前倾位,卧床时取弯腰侧卧屈髋屈膝位。
坐骨神经痛可因打喷嚏或咳嗽时腹压增加而疼痛加剧。
在高位椎间盘突出时(腰2~腰3, 腰3~腰 4 ),可压迫相应的上腰段神经根而出现大腿前内侧或腹股沟区疼痛。
PART.
03
马尾综合征
中央型的腰椎间盘突出可压迫马尾神经,出现大小便障碍,鞍区感觉异常。
如何进行康复训练?
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治疗,除了制动和卧床休息、腰椎牵引外,今天我们来聊聊它的康复训练。
01
仰卧抬臀
主要锻炼大腿后侧,臀部以及后背的肌群,改善小腿肌肉以及背部、脊椎酸痛。10—15次/组,做三组。
02
俯卧向上抬高
利用手臂力量撑起上半身,骨盆不动,起来后,撑起到最高位置停留3-5秒,身体再躺回去,反复做这个动作。10—15次/组,做三组。
03
伸展梨状肌
仰卧位,屈右膝把左腿放到右大腿的位置,用双手抱住右大腿并慢慢拉向胸口,感觉到后大腿和臀部梨状肌有牵拉的感觉,保持这个动作10秒后放松,重复5次,左右替换练习。
04
直腿抬高法
仰卧,下肢伸直,患肢主动上抬,当感觉腰、臀及下肢疼痛时,仍力求超过该限度继续上抬。
轮流左、右腿抬起,上举至最大限度,停5~10秒钟放下,连做10—15次/组,做三组。
05
臀中肌肌力训练
患者取侧卧位,屈双髋和双膝关节,两足跟相对,双腿分离,保持足跟碰触,感受臀部发力,稳定骨盆在侧卧位,避免旋转,10-15次/组,做三组。
06
背肌伸展
俯卧位,上抬左臂、右腿与右臂、左腿交替进行,每一侧上抬到最高点时停住,坚持3-5秒,10—15次/组,做三组。
(有效锻炼背肌和腰肌,对缓解慢性腰痛很有好处,但不要勉强,注意适量,循序渐进。)
07
腰部扭转训练
平躺,头转向右边时,双膝同时转向左边;
头转向左边时,双膝同时转向右边。
两个动作交替做,10—15次/组,做三组。
(伸展腰部,放松过紧的肌肉)
08
拱背式动作
起始时四点撑地,使腰背部上抬/向下弓同时低头,坚持30秒后回到起始位置。
每次重复10—15次/组,做三组。
预防复发的关键
日常生活中,保持正确姿势,其实是预防疼痛复发的关键。
(1)坐姿
良好的坐姿:
腰椎前凸。
可运用腰部支撑卷来维持良好的坐姿。
并且每坐一个小时,站起活动休息。
(2)站姿
(3)睡姿
侧睡或仰睡时膝下垫枕头,缓解腰椎压力。
(4)搬重物姿势
注意事项
初始训练时,建议由康复医学科治疗师评估后再进行选择性练习。
在训练过程中,如出现肢体疼痛、麻木,头晕、头痛等现象,请立即停止训练,并及时就医,以免病情进一步加重。
康复医学科
康复医学科门诊位于门诊大楼六楼,病房位于旧住院部九楼,周一至周日全天开放。
门诊部电话:0755-29627805/ 29627246
住院部电话:0755-27711574
素材提供|康复医学科黄创业、李佳珏(实习)、邬婉仪(实习)
编辑制作|健教科
审核|阳闽军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