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风华33|深圳政府大楼在哪?它没有围墙却成市民中心

南方+ 记者

登上莲花山顶向南眺望,深圳人会指着一座大鹏展翅形状的建筑告诉外地朋友:这里,就是深圳的市政府。

市民中心,是这只“大鹏”的名字。这里没有围墙,串起这座城市的中轴线,市政府在这里办公,市民可从厅堂内穿行。

“建设深圳市民中心这一消息在当时可是大事儿。”说到市民中心的建设,项目经理邵宝奎仍记忆犹新。

1998年,深圳市民中心动工,整个市民中心规划建筑面积达21万平方米,总投资25亿元。邵宝奎还记得,当时他所在的中建二局为争取这个项目全力以赴,最终拿到了“大屋盖”工程的全部施工任务。

当时,市民中心项目采用的是国际竞标方式,1996年之前,在全国范围内都还没有如此大规模的城市设计招标,深圳这次算是开创了城市设计招标的先河。

作为这一重点项目的项目经理,邵宝奎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深圳夏季常有的台风对大屋盖建设的影响。

“当时,国内外曾发生多起台风引起的大型屋盖空间结构损伤和破坏的灾害性事件,为此,保证深圳市民中心大屋盖在台风天气的稳定性是我们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

邵宝奎说,从地王大厦的爬模施工工艺,到市民中心的全国最大异形曲面钢结构大屋盖工程,再到如今的腾讯滨海大厦总重7500吨的三道钢连廊,一个个新的重大项目,见证着不同时代的“深圳速度”“深圳质量”

2004年5月,深圳市民中心正式启用,成为国内首例“没有围墙的政府”

一位在深圳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工作多年的人士告诉记者,在他看来,深圳市民中心从规划伊始,就打破了长期以来政府部门“衙门八字开”的传统形象,也奠定了深圳长期致力于打造服务型政府的基础。

今年疫情以来,深圳政府部门服务企业的主动性,更是给人留下尤为深刻的印象:

在观察人士看来,政府的有效服务降低了企业的综合社会成本,这构成深圳良好营商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

放在创新产业中来看,深圳政府的服务不只是面向某一个特定的企业,同时也会站在全行业前瞻的高度,从产业链的角度帮助建立创新支持体系,从而吸引创新成果向深圳汇集。

服务企业如此,服务市民更是不遗余力。

2019年4月,《人民日报》刊发了深圳市委主要负责人的一篇文章。文章提出因为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导致复印件需要反复提交的现象要坚决扭转。

除了大力提升线下服务,深圳还依托大数据建立便捷的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信息化基础好、互联网接受程度高的优势,以数据资源共建、共享、共用为突破口,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以数字政府建设推动网上政务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在此基础上,深圳积极推进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从“一张复印件”这个事关群众和企业切身感受的小切口入手,从被频频吐槽的政府审批流程、办事效率等痛点、堵点改起,率先推出“秒批”“不见面审批”“最多跑一次”等改革,大力推动政务服务大提升、营商环境大变革。

今年上半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发布2019—2020年度“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深圳荣登榜单。而在此次调查的政府服务意识满意度指标上,深圳的得分更是排在全国榜首。

“不需要政府的时候,感觉不到政府的存在;需要政府的时候,政府就在身边。”在深圳,这样的体验,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企业与市民们的共同感受。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张光岩

【策划】甘雪明 曲广宁 丰雷

【统筹】张玮

【摄影】鲁力

编辑 王玮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