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活动热闹温馨,文化气息满满~海量美图带你回到现场

广宁发布
+ 订阅

从战国到现代

漫漫3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广宁这方土地淳朴的人民

守望相助、休戚与共

用勤劳与智慧

共同创造了

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摄影:巫广民

为让大家近距离地遇见非遗

有意识地保护非遗、传承非遗

10月10日-10月11日

肇庆非遗文化巡展(广宁站)活动

在城东商业步行街悦舞台

如期开展

此次活动作为广宁非遗保护成果的一次集结和展示,涵盖了部分非遗项目的舞台展示、非遗文化保护成果图片展览、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互动以及非遗民间传统技艺的体验等活动,纵贯线上和线下,亮点特色项目精彩纷呈。

《舞山狮》《广宁武术》《剪纸》等非遗项目搬上舞台。因仿猫走步、又有猫洗面、猫噬脚等动作而被广宁人称为“狮猫”“大头狗”的山狮,在舞台上憨态可掬......

▲摄影:江先梅

一群武术小子的拳脚功夫表演得有板有眼,赢得台下观众的阵阵欢呼声,不忘举起手机记录一个个精彩瞬间。

趣味游戏、有奖问答等互动环节瞬间燃爆现场气氛,大小朋友都争相举手抢答问题。90秒马步谁更稳?小朋友从未轻言放弃,坚持90秒仍面不改色,群众纷纷报以掌声鼓励。

活动现场人气“爆”棚,《舂白糍》项目展位“五彩”白糍首先引起关注。传统白糍也染上了现代的气息,红萝卜味、火龙果味、西洋菜味、南瓜味、紫薯味、黑糯米味......五颜六色,看着就很有食欲。

▲以上三图摄影:江先梅

据《舂白糍》县级传承人代表欧阳良安介绍,提前准备好的150多斤各式白糍在活动中全部用完,群众尝鲜热情高涨,让他坚定了进一步完善制作工艺的信心和决心。

广宁的民间剪纸由来已久,是一种从指尖到纸上的匠心艺术体现,通过不同的线条组合构成一个个美丽生动的图案。广宁剪纸属岭南汉族剪纸,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长期以来,人们用剪纸的方式来表达各种寓意,同时也渲染事件和环境的气氛。

▲以上两图摄影:杨俊杰

目前,剪纸的传承与时代接轨,可以订做成套杯、书签等,以其富含寓意的艺术形式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广宁特产“广绿玉”展位前,传承人黄学鸿大师的玉雕工艺小摆件颜值甚高,经过玉雕大师精心雕琢下的每一个细节都美得令人着迷。

▲摄影:杨俊杰

“广东绿”在明朝已是有名的朝廷贡品。据道光版《广宁县志》记载:“云朝山(木格云台山)其山石色备五彩,温润而栗,商人贩买雕篆首”。清朝时期,木格镇的石台、扶洞等村的村民就用本地出产的“广绿玉”以刻制印章谋生,民国时期全镇有300多人分布在省内外从事刻印行业。于是便形成了民间玉雕工艺的发展和传承的特殊地理环境。

广宁县玉雕工艺技术,在传统基础上加以创新,有独特的风格和较高的技术水平,30年来,共有20多件玉雕工艺作品在全国和省级的评比中获得金、银、铜奖,部分产品出口创汇,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收藏价值。2007年“广宁玉雕”被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摄影:巫广民

广宁是竹子之乡,有丰富的竹子资源,广宁人利用竹子制作生活用品己有两千多年历史,不少有编织手艺的人主要从事编织竹笠、竹篮、礼盒、竹枕、竹窝、箩筐、簸箕、米(糠)筛、鸡笼、猪笼等200多个品种。

▲摄影:巫广民

后来,工艺不断进步,可制作竹椅、竹床、竹沙发、竹书架、竹玩具、竹凉席、竹筷子等。广宁竹编用品都是手工制作,做工精致,经久耐用,深受人们欢迎并广泛应用各个领域。

▲摄影:巫广民

在活动中,主播及嘉宾主持还与非遗传承人近距离接触,通过镜头为观众介绍广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相关产品,并通过“悦广宁”APP全程直播,同步设立的话题互动也引起了网友对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展开热议。

非遗是一种文化

是一门艺术

更是一种传承

穿过了几百年的时光

广宁的各类非遗文化

依旧在这片山青水秀的土地上

闪烁着勃勃生机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