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师访匠”看揭阳⑥木雕匠人林少党:刀为笔,木为缣,寸刀之下山海尽现

南方+ 记者

木槌敲击着刻刀,刻刀所至,木屑掉落,仿佛间,我们穿越时空进入了那片神话世界……

法海和尚见到许仙面带妖气,便把他带到金山寺藏到法座后,白娘子带领小青蛇来寻夫,法海不许。白娘子无奈只好与法海斗法,于是水淹金山,白娘子搬来四海龙王与虾兵蟹将帮忙,法海搬来天兵天将来对付白娘子……眼前的这件立体圆雕《水淹金山》正是林少党精心雕琢四个月的作品。只见其刀法生动细腻,人物形神兼备、栩栩如生,背景丰富,纵深感浓烈,其镌刻入木三分,似乎可以感受到木雕人物也会散发出体温。

立体圆雕《水淹金山》 。

立体圆雕《水淹金山》 。

木雕流行于古潮州府所属地区,如揭阳、普宁、潮州、潮安、汕头等地,因这几个县旧属潮州府,人们也习惯称之为“潮州木雕”。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揭阳木雕是久负盛名的潮州木雕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实用性与欣赏性的揭西钱坑木雕是揭阳具有代表性与生命力的民间工艺。钱坑木雕素以“精微镂空”技艺闻名,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各类题材应有尽有。一段段朽木在一代代木雕手艺人掌下生花,继而形成了髹漆贴金,别具一格的金漆木雕。

现在,走在揭阳市揭西县钱坑镇埔龙尾村的村道上,笃笃的凿木声停停续续,随处可见的木雕工艺室,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樟木、杉木的香气,这里已经发展成为木雕重镇。走进一家工艺室,木雕师傅埋头雕刻、左手执刀,右手举锤,附有图纸的木头伴着纷飞的木屑逐渐变得圆滑。这位埋头雕刻,穿着朴素,裤子还沾了木屑的木雕师傅是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林少党。

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林少党。

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林少党。

林少党,与木头“打交道”已有27年,《蟹篮》《七鸟围梅》《水淹金山》《报春图》《迎客松》《鸟语花香》《八骏马》《九狮》等名作都是出自他手。其中,《九狮》更是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

《九狮》在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交易会上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

揭阳木雕

钱坑木雕,源于清代。经清代钱坑林氏18世林浩源代代相传,后传人数越来越多,1972年,钱坑成立木雕工艺厂,金漆木雕传统工艺在钱坑遍地开花。

中国人仿佛天生对木材有着根深蒂固的情结,木材的温润应和了文雅从容,木材的独特纹理应和了沉稳大气。从小耳濡目染的林少党,出生在钱坑镇埔龙尾村,儿时的玩具自然没有离开过木块,他说自己仿佛从小对木头有着特殊的情感,和三两孩童玩木头也有着乐此不疲的兴趣。

1993年,20岁的林少党正值年轻气盛之时,从深圳打工回到家乡后。为了谋生,他跟随师父林炎望学习木雕工艺。

俗话说“千刀五百磨”,要想雕刻出一件佳品,不仅需要一双巧手,还需要的是一颗耐心。学会磨刀,是林少党拜师学艺的基本功。伏下身子,手指轻按刻刀与磨石形成夹角,磨石头与刻刀在细水流中互相打磨,便可以使雕刀变得锋利。林少党说:“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入行初期我做了三个月。但磨刀的技法是‘敲门砖’,想要走入木雕的世界,沉下心学磨刀是必经之路。”而时间亦如无声的导师,三个月,它渐渐打磨掉了一个年轻人的躁动,林少党在看似枯燥的日子里渐渐感受到了木雕的魅力。

“我的师父对我很严格,我学会磨刀后,才逐渐教我构图、布局、用刀、凿胚、细刻、修光、打磨、上漆、贴金等技艺。”林少党说。

20世纪90年代,潮汕地区大兴修缮宗祠之风,林少党跟随着师父到潮州、潮洋等地修缮宗祠,通过修复宗祠木雕林少党渐渐打开了木雕的大门。

“出外修缮宗祠”+“回乡开木雕工艺坊”的模式,是不少钱坑木雕人的经历。他们接收大量潮汕各地的祠堂,寺庙宫观等木雕装饰修缮、设计、加工项目。现在的钱坑镇,村村都有木雕工艺室,家家都有木雕匠人,和林少党以刀为笔,以木为缣的手艺人也不在少数。

钱坑木雕产业发展相对活跃和集中的埔龙尾村,目前有木雕工艺室26家,埔龙尾村从事木雕工艺的从业人员约150人。2015年,钱坑镇埔龙尾村被省评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雕刻的切削过程是去掉纷繁复杂,有舍才有得,这亦是修心历练的过程。

取舍判断,不仅仅是雕刻时候切削去料,更多在于匠人对工艺高标准的信念坚持和日复一日的精雕细琢。

“在木雕行业里流传着一句谚语‘千刀万凿雕出来,一处不顺付东流’说的就是,从开坯到贴金,每个流程都必需万无一失,稍有一步出现纰漏,作品就功亏一篑。”林少党说。雕刻刀具分为圆刀、平刀、三角刀等近百件,需经过10道工序。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匠人静心雕琢,一刀一步都需要反复思考。

现在放置在少党工艺室的半成品木雕有很多,木匠工人们砥砺琢磨,“这些木雕挂屏都已被预订,慢功夫出精品,急不来,慢慢做。一年半载出一件作品都是家常便饭。”林少党说。

其切削过程得先用墨线勾画1:1的图案到木材上或者白纸上;然后再以简练的几何形体概括全部构思的造型,要求做到有层次、有动势,比例协调、重心稳定整体感强,初步形成作品的外轮廓与内轮廓,这个步骤为凿粗坯,是整个作品的基础。现在经验丰富的林少党说,凿粗坯时还需注意留有余地,适当的放宽,以备后续修改。

 作品的外轮廓与内轮廓初步形成。

作品的外轮廓与内轮廓初步形成。

雕刻是减法。当粗坯完成后再从上到下,从前到后,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一层层地推进凿细坯的每一步工序。

而凿细坯便是考验一位工匠刀法是否圆熟流畅,是否有充分的表现力。只见匠人们拿起小号的雕刀,先从整体着眼,再次调整比列和各种布局,然后将具体形态逐步落实并成形。到了这一步,作品的体积和线条已趋明朗。

林少党凭借着对木雕技艺的执着追求和扎实的雕刻功底,2001年创办自己的木雕工艺室,走上了独当一面的路子。

“走上自己创业的道路,家人还是很支持的,因为传统金漆木雕是钱坑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镇上作品深受各界人士的喜爱,畅销全国,并出口泰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是钱坑人民兴村致富的一条门路。”林少党说。

那时,27岁的林少党潜心雕琢,虫鱼鸟兽、祥禽瑞兽是他的创作题材。巧妙利用木质原理,配以沉雕、浮雕、圆雕、通雕和锯通雕的雕刻手法,淋漓尽致地展现手尖上的工艺。

2005年,金漆木雕市场依旧多用于传统建筑的装饰,民间的摆设和收藏等。入行已有12年的林少党在钱坑木雕界里小有名气,慢慢有年轻人登门拜师。“我师父林炎望给我带来很大的影响,他在教学中技艺严谨,十分追求完美。当时待我细心又严厉。”林少党回忆着说。而现在学生眼里的林少党,对木雕作品也有很高的追求,对他们的要求也很严苛。

少党工艺室内潜心雕琢的学生。

金漆木雕《蟹篮》局部。

随着经济的发展,2010年钱坑镇悄然兴起适应现代家居、旅游市场的木雕摆件、木雕挂件。钱坑木雕在粤东地区乃至省内外享有盛名。在当地党政的支持和扶贫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揭西县钱坑镇埔龙尾村木雕协会于2014年成立,林少党成为木雕协会会长。以老一辈工艺师为带动,年青一代积极传承和发扬前人技艺,并逐步转化为手工与机械制作的结合的模式,揭阳木雕人在创新中闯出了一条新路子。

2017年5月,第十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揭阳钱坑埔龙尾木雕村首次组织木雕艺人参赛,一展钱坑木雕技艺的风采。其中,林少党的《水淹金山》《七鸟围梅》分别获得了银奖。

在本次文博会上,钱坑木雕一展风采,外界也更多地了解到了钱坑木雕的魅力,也促使年轻的木雕艺人积极思考传统木雕未来的发展道路。

2019年,林少党带着木雕作品《九狮》在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交易会上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

时间一晃27年过去了,从1993年初入木雕行业谋生的手艺变成精湛的工艺,曾经的学徒慢慢变成工匠的林少党把一块块原本普通的苦楝、柚木、杉木变得有观赏价值、收藏价值。

钱坑木雕博物馆,这里汇聚了钱坑多位木雕匠人的代表作品,其数量多达120件,可谓百家争鸣。走进展馆,映入眼帘的长2.58米,宽1.25米的《百鸟朝凰》浮雕摆件。作品中的禽鸟有凤凰、孔雀、仙鹤、鹭鸶、鸳鸯、老鹰、白头翁、燕等,树木花卉有松树、梅花、牡丹、菊花、紫藤等,衬以山川景象,展现恢宏博大之气。

浮雕摆件《百鸟朝凰》。

《百鸟朝凰》局部。

刀法、雕痕与展厅的光影流露出耐人寻味的明暗关系。光滑与粗糙、凹面与凸面,其中所蕴含的艺术语言必然历经数万个工时。从木雕选材、木材干燥处理、图稿设计,出坯,再到之后的精雕细琢,每一处细节无不倾注着揭阳木雕人的精力和心血。

《百鸟朝凰》局部。

身兼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钱坑镇埔龙尾村木雕协会会长的林少党说:“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个人身份的多重化意味责任与使命,揭阳木雕在继承传统潮州木雕精髓的同时,大胆创新,巧妙利用木质原理,精雕细刻出各类作品。未来更是要朝着技艺提升、加强宣传和保护的方面发展。”他站在展厅,认真地注视着每一件木雕,眼神里带着内心笃定的底气。

27年的从业生涯,林少党不忘匠人初心,积极履行一位木雕艺术传承人的责任,大力培养学徒,努力做好“传帮带”工作。钱坑镇埔龙尾村木雕协会也成为了村里木雕师傅们的工艺美术创作基地学习交流平台。

如今,埔龙尾村走上了“政府牵头、协会搭台、作坊唱戏”的发展模式,木雕匠人们致力于把埔龙尾村打造建设成集木雕加工销售、技艺传承、文化创意、民俗旅游于一体的木雕产业村,木雕技艺也在一代代匠人的传承与创新中重焕活力。

钱坑木雕匠人林五弟。

和林少党一样,钱坑镇埔龙尾村木雕匠人们,都怀着一颗安宁的心,潜心雕琢,装点着人们的世俗生活,承载着人类对宗教的想象、精神世界的艺术追求;径寸之间也承载了揭阳木雕古往今来的丰富的底蕴和深厚的精神信息,木雕作品里的一花一草,一石一木,皆是手艺人匠心匠人最好的代言。

【记者】张冰纯 唐楚生

【通讯员】林馨妮

【摄影】张冰纯 林颖 林洁松 李理

【视频】孙龙炜

【海报】张冰纯

编辑 冰子
校对 黄买冰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