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钦松点赞!来惠州合江楼,在山水画里读懂苏东坡

南方+ 记者

 《不辞长作岭南人》

《不辞长作岭南人》

9月以来,“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在北京故宫持续展出,为观众勾勒出生动而立体的苏轼形象,来自大江南北的观众慕名观展。

2000公里之外,曾是苏轼寓居惠州第一站的合江楼,其一楼被打造成合美术馆。10月1日,"不辞长作岭南人"——林凯龙致敬苏轼国画展在这里开展,并将持续至10月15日。

一北一南,遥相呼应,让苏东坡的艺术造诣与人格风范更加深入人心。

《二江合处朱楼开》

《二江合处朱楼开》

10月9日,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许钦松,参观“致敬苏轼国画展”后直言:“此次画展可谓‘天时地利人和’,时间、地点、人物、展览主题都非常‘合’,借林凯龙之笔墨将苏东坡这一历史人物形象呈现惠州,助力惠州文化建设。”

64幅国画尽显东坡人格魅力

1963年出生于广东揭阳的林凯龙,曾被王朝闻先生聘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美术史》的撰稿人和插图作者。1989年,其连环画《顾恺之画维摩诘》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并获湖北省美展铜奖。其作品还多次入选广东省美展,并在武汉、珠海、汕头、潮州等地举办过个人画展。

作为苏东坡的忠实粉丝,林凯龙研究东坡的诗文画作和思想体系多年,历年来将心中的东坡先生屡屡诉诸于笔端,创作出64幅国画,在惠州这场展览中进行集中展示。

 《东坡汲江煎茶》

《东坡汲江煎茶》

在这64幅致敬苏轼的国画中,林凯龙笔墨之下的东坡先生,或踽踽独步、执仗而行,或披云戴月、垂钓水滨,或炉壶自携、饮酒啜茗,眉宇举止之间总有一种自得和闲适之态。

“这些画作并不是简单地塑造一代文豪的光辉形象,而是用充满诗情画意的笔墨,将东坡先生的才气和精神娓娓道来。”从汕头远道而来观展的谢彬先生说,尤其是《二江合处朱楼开》这一画作,构图大胆,知白守黑,一虚一实、一黑一白形成鲜明对比。画作在体现古意的同时,更彰显了现代的形式感。

许钦松称赞展览“天时地利人和”

在广东,惠州是许钦松到过次数最多的地级市。10月9日,现场参观“致敬苏轼国画展”,是许钦松10天内第二次来到惠州。

“这些山水画使用老纸进行创作,看起来很有苍茫感和年代感,笔墨也很生动。”在参观过程中,许钦松对林凯龙的画作表示赞赏,“东坡的个人喜好、处事态度和文化影响力尽显无遗。在山林之中、流水之旁品茗、饮酒、吟诗,一个文化人的形象呼之欲出。”

许钦松在参观后直言:“合江楼举办此次画展可谓‘天时地利人和’,林凯龙自发对苏东坡这一历史人物进行专题创作,并在苏东坡曾经生活过的惠州合江楼展出,又恰逢国庆长假,时间、地点、人物、展览主题都非常‘合’,让惠州市民穿越近千年再次走近苏东坡。”

 《东坡品茗图》

《东坡品茗图》

许钦松表示,本次展览走在时代之前,跳出山水画的题材局限,通过对苏东坡这一历史人物的集中呈现,彰显了文化先行的姿态,从历史的角度为惠州把文化课补上,为民众增添精神食粮,意义重大。

许钦松还提到,近年来,惠州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在有历史渊源的合江楼办一个美术馆,文化定位非常精准。合江楼未来可以开拓更多文化功能,不仅局限于一个简单的展示空间,要打造成一个综合性的文化体验空间,增强民众的认同感和参与感。

【记者】糜朝霞


编辑 南小惠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