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烧猪与一家三代人的坚守

欢乐长安
+ 订阅

踏入农历八月,婚嫁喜庆摆酒也多了起来。在长安,每逢结婚、弥月、入伙办喜事以及祭祖扫墓,烧猪肉是必备祭祀用品,其寄寓的是人们慎终追远的情怀以及发财致富、身体健康的愿望。

来自长安乌沙蔡屋的蔡泽文,与爷爷蔡庆全、父亲蔡景祥一家三代人依靠烧猪谋生,至今已接近60年。从当初的贫穷到今天迈向小康,三代人生活的改变靠的就是烧猪这一传统技艺的传承。

“烧猪是一门传统手艺,传统的事是很辛苦的。但自己无本事外出打工,学门手艺好过无工作。”为此,自2001年毕业后,蔡泽文就开始从事烧猪这一行当,至今已有19年了,而他家的“景记”烧猪在长安一带都有着不少名气,周边有很多人慕名订购。

“景记”烧猪一般接受客人预订。农历正月、二月、四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二月,是本地人婚庆办喜事,还有祭祖的月份,是该作坊最为忙碌的月份。

“生意好的时候一个月烧一、两百头猪,需要通宵达旦去烧。”蔡泽文介绍道。

作为一门技术活,蔡泽文表示,烧猪烧得“靓”,选猪无疑要特别讲究。“要选100斤至120斤左右的毛猪,烧完后剩50、60斤这样,不肥不瘦就最好。”烧猪的工序也并不像大家想象中那么简单,整个烧猪过程最起码要经过7道工序:杀猪、开猪肚、起骨、“落料”(即下料)、定形(也叫落杉),烧猪(共2轮,头炉及二炉),每一个环节须严格把关。其中,下料和火候是两项关键的工序。

据介绍,“起骨”,目的是让烧猪时能均匀入味,易熟,这个过程最快要10几分钟,慢的要半个钟。“下料”,要将盐以及事先调制好的味精、鸡粉、五香粉、豆豉等混合配料,通过抹、擦、搓等手法,让整体均匀入味,腌制时间约15分钟左右。“定形”主要用支架固定猪手、猪脚,期间要对全猪抹盐以及松皮,以免猪皮烧熟后起大泡。这些工序完成后猪被钩子吊着倒挂起来,放进炉中,用柴火烘烤约一个半钟。

“烧的时候分头炉烧和二炉烧,其中,头炉温度控制在100至120℃左右,要烧15分钟左右;二炉温度控制在300℃以上,要烧1个钟,最快也要45分钟。”蔡泽文介绍说,“头炉”烧猪后,猪皮开始呈黄蜡色,抬出后用钉插在猪皮上均匀地扎出许多小孔,使猪油不断渗出,然后用冷水快速冲洗猪皮。而“二炉”烧猪前,还要用湿水报纸(或锡纸)包好容易被烤焦的部位,如猪耳、猪尾巴、猪头的两侧、排骨、开膛的两边等位置,另外,还要松针(以防烧熟猪皮气泡)以及再定形。而在两轮烧猪过程中,都要不停地向炉中喷水,给猪“降温”,以免烧熟后猪皮过老以及起泡。

“长安很少本地人做烧猪的,这行当辛苦又脏又累,但我们不同,我们需要依靠这个为生,我也知道做这一行很脏很累,但别无选择。”蔡泽文表示,虽然自己不愿强迫下一代继承自己的事业,但他还是非常希望,将本土烧猪技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把烧猪事业越做越红火,让一代代长安人传承下去,留住属于长安人的美好回忆。

记者/王爱仪

摄影/王爱仪

编辑/王爱仪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