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周爽: “大象”该如何冲破“疫”境?

科技与金融杂志
+ 订阅

大象是最大的陆生动物,教育市场巨大,教育企业有空间长出巨大体量;大象孕期长达22个月,孕育好的教育产品需时颇长;大象寿命最高达86岁,教育公司品牌日久弥香;大象群居,通过交流变得更智慧,教育创业者之间的互动影响最能提升水平……在蓝象资本合伙人周爽看来,教育企业和大象颇为相似。

过去5年里,她和她的团队在“孕育大象”的路上矢志不渝:为一批批教育创业者注入资金与思想,助力他们发展。

周爽

蓝象资本合伙人

采编|李慧 文|苏宝茵

责任编辑|苏莉娜 图|由受访者提供

01.

关注教育科技,以产品优先

“只投教育,只投早期”的蓝象资本于2015年由多位教育行业资深人士创办,所投范围覆盖孕婴、早教、幼教、K12、出国留学成人教育、老年大学等教育领域全年龄段赛道的To C项目,包罗学科教育、素质教育等多个方向,占总项目数的四分之三。余下四分之一为To B项目,主要针对学校科技教育信息化系统和工具。

“蓝象资本的关注点从来都是教育科技化,”周爽开诚布公地说。在她看来,资本能够直接赋能传统教育行业的方式和手段非常有限,但资本却可以加速科技的发展,再由先进的科技赋能教育。“我们做的是一件用资本杠杆撬动教育创新的事情。我们只选择那些能够科技赋能的教育行业。”

周爽深信科技与教育结合会产生出新的物种,所有的教育赛道也都有其线上存在的形态。2015年,蓝象资本捕抓到美术教育在线上世界的巨大潜力,投资了把互联网流量打法和游戏式学习理念应用到美术领域的在线少儿美术教育平台“画啦啦”;而蓝象资本又一明星项目、学习社交APP“Timing”,则是将日常学习场景延伸线上的一次成功探索;K12教育信息化企业“十六进制”为基础教育领域提供以课堂驱动的K12智慧教学聚合平台,目前已进驻全国十余个省份,覆盖500多所区域化示范学校。

倾向于产品优先的蓝象资本对项目是否符合教育行业“育人成才”的本质和属性也极为看重。如2019年所投的爱得文儿童博物馆,通过引进欧美儿童博物馆的先进模式,为中国的孩子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

80个被投项目,95%的存活率、65%的再融资率、单个项目的最高账面溢价约120倍。其中,更有12个项目被视为潜在独角兽……5年过去,一头头小象在“蓝象营”中不断成长为大象。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为中国教育行业带来的危与机,这些蓄势待发的大象全力以赴。

02.

OMO模式,不同企业打法有别

疫情之下,周爽坦承蓝象资本所投的一批偏线下的项目,如儿童博物馆、棒球竞赛、营地教育等在短期内受到不少冲击。但周爽强调蓝象资本始终看好这些项目的长期价值。

与此同时,团队也见证了一批线上项目的爆发性成长:APP“Timing”疫情期间DAU(Daily Active User,日活跃用户数量)增长超过百万;“教育+”短视频MCN机构“101名师工厂”在蓝象投资3个月后火速完成新一轮融资,短短几个月,估值翻了5倍。

旗下签约头部教育博主人数和覆盖粉丝总数在教育MCN里排名第一,签约近千位老师,单个账号最高粉丝量超过700万,旗下账号平均涨粉50%,并已跑通轻量化变现模式,“旭哥讲英语”账号更是实现单账号月流水超百万。

周爽认为,教育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不会完全转成纯线上。但疫情培养了用户在线学习的习惯,这使得线上教育的比例将大幅增加。而线上与线下结合的OMO模式,更是未来教育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企业的OMO布局具体该如何切入?“每个企业的OMO打法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而定,没有通则可言,”周爽表示,线上与线下教育机构的OMO路径就很不一样,前者是将线上优势延伸至线下,后者则反之。

近年来,越来越多互联网人才跨界创业,由他们创办的在线教育企业天然带有互联网思维的基因。在周爽看来,这类企业以先进的产品理念、营销运营为教育行业带来了新气象,但产品同质化的问题相当突出。

她建议这类在线教育机构切入线下时应更深入地研究教育的理念、理解教育的品质,这样才能够做出足够差异化的教育产品。

疫情催生出大批线下教育机构一夜间紧急“上线”,“跑步”入局OMO。周爽直言,这大多只是将原本线下的课程内容“平移”至线上,只不过是“看上去是OMO”。但这并无妨她将此视为国内线下教育机构OMO发展必经的初级模式,毕竟很多创新最初都是由模仿或是复制粘贴不断修正而成。

她认为,传统的纯线下教育机构在疫情期间的首要任务是求生存,但从长远来看,还是得重新设计现有产品,使其适用于在线场景需求。

无论线上、线下还是结合两者的OMO模式,用什么工具或技术都好,这些并不是用户购买决策的根本依据——“产品能否高质量、低价格地满足用户需求才是。”周爽提醒道。

03.

有价值的项目,方能笑到最后

据网经社“电数宝”检测数据显示,2020年1月至5月,在线教育行业共发生36起融资事件。

“资本对教育的关注度起码是以往的10倍多。”但据周爽经验,当一部分投机性资本随着疫情缓和趁机撤出,大批企业将面临生死大考。潮起又潮落,这对于在金融圈有着超过14年工作经验的周爽来说见怪不怪。

在她看来,但凡伟大的企业都得有一股强劲的生存韧性,“顺风顺水时抓得住时机迎势而上,逆风逆水时则不断坚持,为下一轮风口做好准备。”周爽认为,疫情过后仍有一部分资本最终留下来,注入到真正有价值的教育科技项目中。至于有效获客和用户留存的根本,她认为还是产品优先。

“不要用太强的销售获客能力把产品本身的价值给掩盖掉,”她提醒道,“在互联网的流量时代,产品好的公司不一定能够活下来,但是产品不好的公司一定会被淘汰。”

风来风又去,却从未吹散周爽心中对于教育事业“立德树人”的虔诚信念。团队上下心里明白,投资教育从来都是一件漫长的苦差。蓝象资本采用“5+2+2”的投资周期模式,即5年投资和孵育期、2年退出期、2年延长期。

团队的信念是,用资本和科技助力教育,为行业培育出像大象一样体量巨大,健康、善良的教育企业。

谈到未来的投资布局,周爽表示受外围疫情的影响不大,教育信息化依然是蓝象资本的持续关注点。在周爽看来,中国科技与教育结合的下一步关键性突破,还在于教育信息化2.0的实现。

简单说就是ToB的崛起,通过大数据发展AI+教育,让更个性化和低价的产品直接触达一线及下沉市场,打通中国的教育公平问题。但由于海量的高质量数据积累需要时间,周爽保守估计,真正实现“教育+强AI”的落地最快还需要5至10年。

To C方面,蓝象资本关注教育和新媒体形式的深度结合,如“教育+短视频”等,而音体美劳等素质教育的在线升级、心理健康等都是团队看好的赛道。

周爽和团队深信,跨过万马齐喑的资本寒冬,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阴霾,下一波线上时代的伟大教育科技公司正在中国的某处被思考,被孕育着——这正是蓝象资本觅寻的大象。

本文刊登于《科技与金融》杂志2020年9月刊

欢迎订购本刊

(如需转载请与融哥联系)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