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春风的不断吹拂,深圳、珠海、汕头三个经济特区的相继建立,南粤大地上到处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盎然生机,万众欢腾,百业竞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生产活力空前迸发,为了过上向往已久的好日子,开足马力、百舸争流。
柑桔大丰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让我家分到了六分水田地和一亩山田地。在那个粮食金贵的年代,山田地种水稻的收成远不如水田地好。就在其他同村人还是按部就班将山田地用于耕种水稻的传统农作方式时,一生精明、精于农耕的父亲却出人意料地在我家那一亩山田地里种上了潮州柑苗。很多人都说父亲傻,水果又不能当米饭吃。每当这时候,父亲总是笑笑,不争辩,只管埋头照料他的柑树。
1982年春节前夕,父亲精心侍弄的这一亩潮州柑终于迎来第一次大丰收,金灿灿红彤彤的柑桔挂满枝头,皮滑个大果肉甜。从田头经过的村民们都不由向父亲投去羡慕的目光,啧啧称赞他耕作功夫好,一亩柑桔侍弄得如此出色。
▲种在山田地里的潮州柑,皮滑个大果肉甜。
腊月廿八一大早,父亲邀来族里一众堂兄弟,在我家的山田地里忙活起来,帮忙采摘柑桔。丰收的喜悦挂在父亲的脸上,也传递给在场的堂兄弟们,大家都对父亲说,这么漂亮的柑桔肯定能卖个好价钱,今年春节一定能过个好年。父亲听得心里美滋滋的,干得更起劲了。到了中午,一亩柑桔全部采摘完成。
简单吃过午饭,父亲把柑桔一筐筐搬上雇来的拖拉机。我和哥哥、弟弟也跳上拖拉机后卡帮忙。剩下最后一筐时,父亲让母亲搬回家,分送给族里亲人过年。就在我们和母亲准备回家时,父亲突然叫住我:“三儿,跟我一起去汕头。”
什么?去汕头?幸福来得太突然了!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的我,瞬间兴奋得有点找不到北。长这么大,我去过最遥远、最繁华的地方,就是我们镇上的集市。汕头,那只是听说和想像过的遥远都市。
从幸福的晕眩中回过神来,我下意识地掐一掐自己的手臂,疼!是真的,不是做梦,我真的要去汕头了!我一个飞跃,纵身跳上拖拉机,和父亲,带着柑桔,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望,向着特区城市——汕头,进发!
特区初印象
晚上六点多,冬天的天色已经完全黑下来。夜色中,父亲带着我风尘仆仆抵达汕头西堤水果行。在水果行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我们运来的一拖拉机柑桔顺利卸载完毕,并暂时存放在水果行里。
直到这时,我才真正有空来看这座我梦想中的特区城市。霓虹灯下的汕头,一派繁华,街道两边是一排一排的骑楼建筑,街道上人来人往,有的摆摊吆喝,有的闲逛购物,有的卖艺杂耍……改革开放,建立特区,让汕头这座“百载商埠”的每个角落都充盈着强大的经济张力、活力。
因为水果行晚上没有交易,我们的柑桔要等到明天才能批发出售。于是父亲带我到街边的一家饮食店吃晚饭。许是第一次在大城市吃饭,所以印象特别深。那天晚饭我们吃的是米饭和豆芽瘦肉肉丸汤,汤里撒有胡椒粉。从小到大,我都没有喝过这样的汤,那真是人间美味啊。现在每次喝汤我都喜欢撒上一点胡椒粉,我怀疑这个习惯、这个味蕾爱好就是从那时刻下的烙印。这顿晚饭我吃得那叫一个惬意、一个心满意足。但更惬意的还在后头。
吃完晚饭,父亲便带着我去找住宿的旅馆。印象中记得那家旅馆叫“顺发”,是私人开的,老板是一位中年男人,住客们都叫他“阿伟”。阿伟特别热情,服务态度特别好,住客有什么要求,他都是有求必应,微笑服务。父亲缴完住宿费,阿伟便领着我们来到三楼的一间房间。房间里是一溜的通铺,一个床位配一个枕头、一张草席、一床棉被。阿伟指着靠里墙两个床位对父亲说:“这两个床位是你们的。洗澡在二楼,有热水。这里来往人多,晚上睡觉注意保管好贵重物品。有什么需要随时到一楼找我。”父亲连连说:“好好好!谢谢!谢谢!”
二楼的澡房我们进去的时候,里面已经有很多人了。父亲和我也一人打一桶热水洗了起来。许是人多,加上热水挥发的缘故,澡房里特别温暖。寒冬里在这样的环境下洗澡,跟在农村、在凛冽的寒风中露天洗澡相比,真是有说不出的舒服。这时,就连平日里对我特别严肃的父亲,竟然也用水来戏我,快乐基因被调动起来的我也快乐地回戏父亲。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村家家户户的男人,洗澡都是自提一桶水到村庄边的露天厕所洗,又脏又臭。两相一对比,真是终身难忘。也正是从那时起,我立下了要通过读书上大学改变命运的坚定信念。此是后话,在此不赘述。
那天晚上,我睡得特别香、特别甜,好像还做了一个美美的梦。
卖个高价钱
第二天,我们五点就起床。我们在旅馆附近的小摊随便吃了一点早餐,就急冲冲地赶到水果行。虽然天刚放亮,但水果行里已是人头攒动、人声鼎沸,卖货的、进货的、吆喝的、讨价还价的……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
父亲麻利地把我家那一筐筐柑桔搬出来,掀开筐口的薄膜,露出了柑桔的美丽容颜。哗,这下不得了了,我家这一筐筐又大又靓的柑桔一下子就把水果行里其它柑桔给比下去了。嗅到商机的小贩们纷纷调头围了过来,争相问父亲柑桔价钱。这时,父亲的精明充分展现了出来,因为他已经知道,我家的柑桔是今天全水果行里最好的!于是他不紧不慢地说:“1斤3元,按筐批发,少一分不卖。”小贩们一下子愣住了,七嘴八舌地说:“全水果行最高的才1斤2元,你卖这么高,谁要?”父亲不理他们,从口袋里摸出一包烟丝,卷了一根喇叭烟,故作悠闲地抽了起来。小贩们急了,因为深谙商机的他们明白,像我家这样上等好的柑桔,再加上适逢过年,拿到市场上大家一定会抢着买,而且价钱也能往高了叫。
小贩们缠着父亲,要求降降价钱。看看火候已经差不多,再加上这时水果行的工作人员也过来从中协调,父亲把手中的烟扔掉,用脚踩灭,一锤定音:“就按水果行说的价钱,1斤2.8元,大家都来发发发!”现在每每想起来,我都不知道父亲这个农民当初怎么会说出“8就是发”这种城市人说的时髦话。好神奇!
父亲的话刚说完,已经等不及的小贩们开始抢订了。不一会,12筐柑桔便全部批发出去。最后,父亲跟水果行结账,除去给水果行的佣金,我家这批柑桔足足收入了4千多元。结完账,拿到钱,一股笑容漾在父亲脸上。看得出,父亲真的特别开心。我想,那可能是父亲一辈子中第一次拥有这么多钱。
过上好日子
从水果行出来已近中午,心情大好的父亲对我说:“三儿,走,带你吃好吃的去!”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屁颠屁颠地跟在父亲后面,来到一处叫“福合埕”的地方吃牛肉丸粿条。不知道为什么,这里的牛肉丸入口特别酥脆,特别可口好吃。直到十多年后,我到团汕头市委参加工作时,有一次跟同事说起这段往事,才知道当时父亲带我吃的是汕头的传统名小吃——福合埕牛肉丸。难怪!
明天就是大年三十了。吃完饭,父亲又带着我去置办年货。那个年代,过年最缺的就是肉。打从记事起,我印象中每年过年吃的肉就是村里公家鱼塘分的鱼,每户5斤,还有就是凭肉票购买的少量猪肉。那天父亲办年货特别简单直接,而且在我看来,甚至有些小小的“粗暴”。父亲一口气置办了一个猪头、一只大卤鹅、三只卤鸭、十斤猪肉。
带着卖柑桔的钱和这满满的一大堆年货,我和父亲像凯旋的战士,坐上拖拉机,高兴地回家过大年。
那一年的春节,我们全家过了我有印象以来的第一个大肥年。而我也知道,我们家盼望已久的好日子,终于盼到了,盼来了!
春节过后,村里的几百亩山田地一夜之间被乡亲们全都种上了潮州柑苗。此时,我家那一亩山地田里的柑桔树,满树的柑桔花又在开始新一年的盛开、结果……
▲满树盛开的柑桔花预示着新的一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来源:特区青年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