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河、吴楚霖、张亦功、陈尔迪、郑浩滨
三、阳江学宫今日之布局
昔日的阳江学宫规模宏大,整体布局严谨,内外浑然一体,单体建筑依次包括棂星门、泮池、载门、东西两庑、大成殿、崇圣祠、明伦堂、儒学东宅、儒学西斋、尊经阁。现在尚存的建筑由南至北依次为为棂星门、戟门、大成殿、崇圣祠。
棂星门是一座6柱5开间3门冲天牌坊建筑,雕有云龙等饰纹,门侧翼以红色高墙;戟门是一座单层高台建筑,始建于清嘉庆5年(1800年),面阔五开间布局,建筑形式为硬山顶的砖木结构;通面阔20m,通进深9.49m,硬山项,面阔5间,进深2间,13架梁分心造,用3柱。灰塑正脊,上面多处绘有人物故事,两侧绘有卷草纹,其上后加两处琉璃龙珠和鱼形装饰。屋面上盖绿色琉璃瓦,琉璃剪边和滴水。檐下施单翘斗拱;戟门是一座平面三开间布局的单层高台建筑,东西通面阔宽34.75米,进深9.88米,高6.40米,整体面积343.33平方米,它采用抬梁式木构架,梁架以驼墩瓜柱结点,由十二根圆柱支撑殿顶梁柱,中间四根圆柱是木质空心,八根檐柱下半部为石质,所有柱子由双层石质铜鼓型的柱础垫托,外檐的斗拱简单瘦小,殿宇顶上两边是风火山墙式硬山顶,瓦陇高而圆,覆以青釉玻璃瓦筒、瓦挡滴水瓦均是青釉花卉纹饰;大成殿建在1米多高的台基上,殿前有月台。殿面阔5间,通面阔21米 通进深11.98米,通面阔13架用3柱并后墙承重,歇山顶。屋脊采用龙船脊;崇圣殿,为硬山抬梁带前廊式建筑,面阔五间,通面阔20.85米,通进深8.47 米,屋面采用琉璃瓦脊,禄筒瓦面,琉璃瓦剪边; 西廊庑,坐西向东,平面呈长方形,均为硬山抬梁前廊结构,两庑面阔七间,进深单间,通面阔20.91米,通进深3.805米,七架瓜柱梁式,单檐,东西两庑屋脊被改造成琉璃瓦脊,禄筒瓦面,绿琉璃瓦剪边。正面中间前置三级石阶。除正面以檐柱分间隔设格扇门,其余三面以青砖墙体围合,外表涂抹红色灰浆,两端博风处灰塑花卉图案,黑地白体。每间格扇门由四扇组成,各扇以上槛、簾架花心、格心、绦环板、裙板、下槛等构成。簾架花心、格心等饰满花式棂子,裙板阴雕花纹图案。
阳江学宫戟门
阳江学宫属于结构严谨对称、布局完整的七进院落。根据历史资料显示,是阳江地区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建筑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研究价值。
四、粤西阳江学宫的岭南建筑文化特色
学宫,亦可称为县学、孔庙、文庙,为育才祀圣之基地,宫内供奉孔子、孔子先世五代、孔子弟子及历代名儒,其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担负着弘扬孔儒之学、承传中华民族这份珍贵文化遗产的重任。学宫内一般有大成殿、棂星门、泮池、崇圣祠、明伦堂等建筑。
大成殿为东亚传统建筑孔庙中的正殿,亦为孔庙中的核心建筑单体,唐代时称为文宣王殿,北宋徽宗于崇宁三年(1104)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语义,下诏将曲阜孔庙正殿更名为大成殿,政和四年(1114)又颁定天下孔庙正殿均名大成殿,元代称宣圣殿,明代称先师庙,清代复称大成殿,意为“集古圣先贤之大成”。
南京夫子庙
台北市孔庙内泮池
台北孔庙崇圣祠
天津卫文庙内棂星门
朱熹题字的明伦堂
以南京夫子庙、天津卫文庙内棂星门、台北市孔庙内泮池、崇圣祠及朱熹题字的明伦堂为例,各地大成殿通常在殿前设有祭祀和乐舞的露台,殿内正中奉祀孔子塑像、画像或“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牌位(或其一,或像与牌位二者皆有),前面为盛放祭器的案台,左右从祀四配和十二哲(塑像或牌位),顶部则悬有清代皇帝所御笔题写的匾额,自康熙帝始共九位皇帝曾题写匾额并颁行全国,分别为康熙帝题“万世师表”、雍正帝题“生民未有”、乾隆帝题“与天地参”、嘉庆帝题“圣集大成”、道光帝题“圣协时中”、咸丰帝题“德齐帱载”、同治帝题“圣神天纵”、光绪帝题“斯文大兹”和宣统帝题“中和位育”,民国六年(1917年)部分孔庙尊北洋政府教育总长范源濂指示将御匾取下另存,改悬大总统黎元洪所书“道洽大同”。
现存大成殿多为明清建筑,其建筑风格常带有地方特色,保存最早者为正定县文庙大成殿(五代至宋初)和平遥文庙大成殿(金代),等级最高者为北京孔庙大成殿(九间重檐庑殿)、南京孔庙大成殿(九间重檐歇山)、曲阜孔庙大成殿(九间重檐歇山)和济南孔庙大成殿(九间单檐庑殿)。
“棂星门”是文庙中轴线上的牌楼式木质或石质建筑。“棂星”即灵星,又名天田星。《后汉书》记载,汉高祖祭天祈年,命祀天田星。天田星是二十八宿之一“龙宿”的左角,因为角是天门,门形为窗棂,故而称门为棂星门。皇帝祭天时,要先祭棂星。袁枚在《随园随笔》中说:“后人以汉灵星祈年与孔庙无涉,又见门形为窗灵,遂改为棂。”在宋代,棂星门又称“乌头门”,文庙修棂星门,象征祭孔如同尊天。文庙中的棂星门是在明太祖洪武十五年以后出现的,象征祭孔如同尊天。后来人们又将棂星解释为天镇星、文曲星、魁星。古人认为“天镇星主得士之庆,其精下为灵星之神”,以棂星命名孔庙大门,象征着孔子可与天上施行教化、广育英才的天镇星相比,又意味着天下文人学士汇集于此,统一于儒学的门下。
“泮池”又称“泮宫”,是位于大成门正前方的半月形水池,意即“泮宫之池”,它是官学的标志。古代“诸侯不得观四方,故缺东以南,半天子之学,故曰泮宫。”
依古礼,天子太学中央有一座学宫,称为“辟雍”,四周环水,而诸侯之学只能南面泮水,故称“泮宫”。又因孔子曾受封为文宣王,所以建“泮池”为其规制。《诗经·泮水》篇有:“思乐泮水,薄采其芹……”等句,意指古时士子在太学,可摘采泮池中的水芹,插在帽缘上,以示文才。有的孔庙在池畔砖壁中央嵌着“思乐泮水”的石刻,便是出自这个典故。
泮池上一般有石桥,或拱或平、或三座三洞、或单座多洞不等,被称为泮桥。科举考试时,学生过桥去拜孔子,称为“入泮”。
崇圣祠位于大成殿正后方,也称“启圣殿”,为主祀孔子之父叔梁纥之殿。
“明伦堂”中“明伦”二字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意思是乡里办的地方学校的名称,夏朝叫“校”,商朝叫“序”,周朝叫“庠”;至于国家办的学校即大学,三个朝代都叫“学”。无论是乡学还是国学,共同的目的都是阐明并教导人们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标准。这种伦理道德标准,处于社会阶层上面的诸侯卿大夫都明白了,下面的普通百姓就会紧密团结在一起。明伦历来是中华文化圈家族教育的重要内容,如《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联稿·家训百联》一:“明伦昭统序;尚理洽区寰”,就突出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明伦思想。
至少从宋代开始,文庙、书院、太学、学宫便皆以明伦堂来命名讲堂。对庙学合一的中国古代来说,各地的文庙不仅是祭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地方,也是当地的官办学校。当地的学子大多数都会在其中学习。而明伦堂作为“明人伦”的讲学厅,是当时参加科举考试的社会精英们获取知识与智慧的庄严神圣的讲堂。士人们在此十年寒窗之后,都希望通过科举能登上朝堂,从而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
与学宫不同,书院则采用名儒私人讲学的方式,招收成人入学,基本上是科举的准备或补习机关。清朝政府规定“县以上设书院,以辅县学之所不及”。私塾则是旧中国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用以教育学童读书识字的一种教学场所。一般只有一个老师,采取分别施教的办法;没有一定的教材和修业年限。《社学记》中有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痒,术有序,国有学”。可见学塾制度流传已久。
由此,可窥见学宫与书院及私塾之间的区别。所以,阳江学宫的对称布局、完整的七进院落,在岭南地区传统古形制学宫建筑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阳江学宫的建立历史久远,目前阳江学宫中现存的主体建筑多为嘉庆五年(1800)知县李协五倡捐平基重建时建造。在光绪年间,学宫的规格得到提升,成为“大祀”之所。此后随着封建制度的瓦解,学宫的辉煌逐渐衰败,自1933年起这里就成为学校授课之处,这种使用功能的转变,较大程度改变了学宫的原有风貌。学宫近千年的历史发展不仅反映了学宫建筑制度的演变,还反映了阳江城市甚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历程。
学宫是传播儒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学宫建筑组群充分体现了方正、对称、闭合、等级等中国传统建筑布局特点,反映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哲学中的中庸之道。其所承载的儒家文化内涵,不仅是历代统治者治县安民的政治主张,也是古老璀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极具活力与价值。
阳江学宫的文物见证了特定历史时期内人物活动和历史事件。例如,清代 阳江著名教育家、公益家、艺术家邓琳,曾在阳江学宫讲学多年,姜自驹、姜 自驺两位翰林学士皆出自其门下。
学宫总体格局保存基本完好,现存阳江学宫是一组三进的建筑组群。虽然 1933 年以来为阳城一小使用,殿宇面貌有所改变,但是其严整的空间序列和对称式纵深布局的格局并未受到破坏,自青云巷起至鼍峰楼( 尊经阁原位置) 这条长轴线也被完整的保存了下来。透过这一格局不仅可以看到学宫原有空间布局,甚至还可对原有城市布局略窥一斑。
学宫建筑保存了清代岭南粤西建筑的样式、技术与艺术信息,具有代表性。其中保存的大量木雕、石雕、砖雕以及现存的木构架结构是我们研究清代岭南粤西建筑营造技艺的重要实物。其对研究中国学宫的制度、建筑与发展具有重要学术价值。阳江学宫是阳江教育制度的典型代表,真实的反映了阳江历史上的教育状态。学宫营造技术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时代特征,在建筑史上具有代表意义。学宫建筑等级崇高,为当地营造技术之集大成者,建筑技术价值极高。
儒学代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而学宫是传播儒家文化的载体,是中国 传统教育的基础。阳江学宫是阳江教育的载体,在目前的社会状况下,阳江学宫承载了阳江市民的历史记忆。它是人们尊崇教育的场所,是祭孔入学儿童行入学礼祭拜的场所。
阳江学宫的历史气息为阳江提供了深厚凝重的城市气质。阳江学宫见证了阳江的历史变迁,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为旅游经济发展提供可贵的资源。由于阳江学宫位于阳江市中心地带,周围是林立的商铺,这种位于市中心的大型文物保护单位是很好的经济发展点,可以带动周边地区乃至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王河,博士、博导,岭南建筑家,“南粤工匠”技能大师,广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建筑总工程师,南粤古驿道网特约撰稿人。
吴楚霖,硕士,广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三所主任建筑师。
张亦功,研究生,高级工程师。
陈尔迪,广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三所建筑组组长。
郑浩滨,广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三所助理工程师。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