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中山境内的自然村星罗棋布,村名各有特色,或寄寓村民对生活的美好期待,或与农耕生产息息相关,或取自源远流长的故事传说,或以当地的文物建筑直接命名。
豪吐村的“豪吐”是指什么?老富头村和老头有没有关系?古鹤村里真的有鹤吗?作为中山人的你在听到这些“盏鬼”的村名时,是否疑惑过这些村名的由来?一起来看看中山还有哪些搞怪有趣的村名吧!
谐音雅化,表达美好愿景
中山的一些村落历史悠久,历经沧海桑田,村名亦随时间的推移有所变更。不难发现,大多数村名寄寓了村民对谷物丰登的期盼、美好生活的向往、宗族后人的祝愿。
老富头村
元至顺到至正年间(1330—1368年),郑姓人家从香山县大庞头(今沙溪镇庞头村)迁入建村。由于地处似虎头的山冈(即老虎山)旁,该村初称为老虎头村,后来慢慢讹作“老户头村”。到清末,老户头村雅化易称“老富头村”,寓意此村的居民能够安家乐业、发财致富。
豪吐村
位于沙溪镇东北部,始建于元代(明嘉靖《香山县志》已有“蠔兔”村名记载),由南迁移民聚居形成。村子建立初时因村地枕山面海,山上多野兔,海边盛产蠔,故命名为蠔兔村。清道光年间,蠔兔村更名为豪兔村。20世纪初,改名为豪吐村,寄寓村里英雄豪杰辈出、扬眉吐气。
明嘉靖《香山县志》关于“蠔兔”村名的记载
(中山市档案馆藏)
库充村
位于城区的库充村建村时间比香山立县的时间更早。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由陈氏族人开村,古有“先有三涌,后有皇城”之说,库涌(今“库充”)便是“三涌”之一。关于村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说因村南有金字山,村北有伏虎岗,之间有老虎涌流过,于是取名为虎涌村;另一说则是从地形而言,因该村地形似釜,流经该村的河流得名为“釜涌”,村落也随之而名釜涌村。清初,该村定名为库涌村。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村人集资建起的闸门上刻有“库充”二字,寓意五谷丰登、仓库充实。之后,村名库充广为使用。
库充村的坡地农田,摄于1983年,拍摄者:路华
(中山市档案馆藏)
就地取材,源出农耕渔业
素有“鱼米之乡”美誉的中山旧时以半渔半农为传统经济,许多村落邻近滩涂、耕地而建,因此村名与农业种植、渔业生产息息相关。
灰炉村
位于火炬开发区东南部,清初此地淤积成陆地,有渔民到此建灰炉,挖蠔壳烧灰,日久挖成涌,称为灰炉涌。清乾隆至光绪年间,陈姓、何姓先后迁入,村名沿用“灰炉”一名。
春到灰炉村,摄于2012年4月3日,拍摄者:简建文,第二届中山市档案杯“和美中山档案传承”摄影比赛增选入围奖作品(中山市档案馆藏)
控虾村
位于五桂山街道东部偏南,清道光年间(1821—1850 年),邻村马溪古姓村民迁此建村。据《中山市地名志》记载:“因稻田禾虾(学名稻蝗,是一种水稻害虫)为患,村民灭虫称控虾”,故得名控虾村。
茂生村
位于火炬开发区东南部,该地于清中叶淤积成滩,清同治初年有顺德大良赖姓迁此定居,后又有来自县内黄圃、阜沙、民众、港口等地区的渔民和农民迁此捕鱼、筑围垦耕。因土壤肥沃,适合农作物生长,所筑之围名为“茂生”,村名随围名。
源远流长,溯名传说故事
中山的民间传说丰富多彩,不少村落有着自己独属的传说故事,代代流传,被人们津津乐道。许多村名亦来源于这些流传百年的民间传说故事,沿用至今。
古鹤村
位于三乡镇东南部,于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正式立村。据传古时在该村东面的青龙山鹤井坑一带常有白鹤栖息,村落初名鹤坑村。《香山县志》记载:“鹤井,古鹤有山,其源有石,阔可亩余。相传有神仙游戏于此,遇樵化鹤而去,至今遗迹宛然。其地后多白鹤,因以村名。”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鹤坑村聚落向古金斗湾发展,村落规模扩大,有人言“鹤坑”与“落坑”谐音不吉利,遂改鹤坑村为古鹤村。
古鹤村“仙岭钟灵”闸门,摄于2012年,拍摄者:梁满荣
(中山市档案馆藏)
宫花村
位于火炬开发区西南部,明宣德元年(1426年),王、林两姓分别从番禺沙湾村以及邻近的珊洲村迁来建村。由于村道两旁翠竹成林,初时取名为竹迳村。传说在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村中有一王姓女子因貌美被选入宫,明武宗对其宠爱有加,追封为皇娘,并御赐芳名“宫花”。该村亦因此改名为宫花村。
宫花村的敬老宴,摄于2008年10月5日,拍摄者:简建文,第二届中山市档案杯“和美中山档案传承”摄影比赛增选入围奖作品(中山市档案馆藏)
神涌村
位于火炬开发区南部,东邻东桠村,南连博凯社区,西接西桠村,北邻大环村。唐时周疆官迁居于此,建村于一河涌东侧,相传该涌曾有“神明显灵”,故称“神涌”,村因涌而得名。
行文重教,与学堂建筑相关
明清两朝崇学重儒,香山县各乡村渐兴文化教育,多地纷纷兴建私塾义学,部分村落直接以学堂建筑来命名,重教崇学蔚然成风。
义学村
位于火炬开发区南部,东邻小隐村,北邻海傍村。明末清初,小隐村部分村民迁至此地山岩下居住,民居呈环状,故称下环。清光绪七年(1881年),乡绅林应棠等人建东翘义学(是中山市现存较好、规模较大的清代学堂建筑之一)于此,后得村名义学。
东翘义学祠,摄于2016年
(图源:《中山村情》)
书房坳村
位于南朗镇东南部,始建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 年),甘姓人从兰溪村迁此聚居,建村于一个小山坡(俗称“补锅山”)脚下,因在山坳处建村办学堂,而当地称学堂为书房,故名书房坳村。
鳌山村
地处黄圃镇东北部,是该镇历史最悠久的古村落,由岗东、石岭、指北三个自然村合并组成。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香山知县彭科主持在当地开办“鳌山书院”,后发展为清代香山十大书院之一。“鳌山村”之名源于此。
村名作为聚落实体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探究各村名字由来,不仅能让我们看到一个村落的变迁融合、发展历程,而且更能了解那些植根于村落文脉中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文丨梁晓丹
编辑:陈琳琳
复审:梁凤梅
终审:高小兵
本文参考资料:《中山村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