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火狗。
“火狗仔,仲唔来?火狗公,仲唔来?来罗,来罗,冇梳头哩,冇洗脸哩……”10月1日晚,时逢一年一度的中秋之夜,龙门蓝田瑶族乡再次传来熟悉的“舞火狗”歌谣,19名瑶族姑娘正在举办“成年礼”。
这项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表达了蓝田乡瑶族人对狗图腾的崇拜和对成年仪式的敬重,是我国唯一余存以图腾祭祀与少女成年礼相结合的民间祭祀形式。
舞火狗”仪式上,瑶乡少女围火歌舞。
今年19位瑶族姑娘参加“舞火狗成年礼”
今年农历八月十四,舞火狗传承人林何娣、杨秀花和村中老一辈妇女一早就开始忙碌。“按照往年惯例,我们要一起上山,提前为姑娘们采集山滕、黄姜叶等。”林何娣说。
而参加“成年礼”仪式的19位瑶族姑娘,一个月前就开始准备了。在学习之余,她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集中排练火狗舞,学唱舞火狗歌谣。
村中老一辈妇女用山藤在瑶乡少女的腰部和手臂捆上黄姜叶。
八月十五刚入夜,村中老一辈妇女为少女们捆扎黄姜叶、戴上斗笠,并插满点燃的香火,将她们装扮成“火狗”。
村中老一辈妇女在瑶乡少女竹笠上插满香火,把她们装扮成“火狗”。
晚上8点整,村里长者在祠堂供奉先祖后,“火狗”少女先在祠堂叩拜,再到广场上舞拜几圈,围着篝火一边跳起火狗舞,一边唱起旋律古老、韵律悠扬的瑶族歌谣,给人一种古老神秘的庄严感和肃穆感。
瑶乡少女围火歌舞“舞火狗”。
舞火狗舞蹈动作古朴简单,少女们持香抬头,向上方叩拜,然后双手向前靠拢,并不断重复这个动作。
少女们到厨房灶台舞拜,祈求火神庇护。
地塘舞拜后,少女们唱着歌,穿道过巷,到厨房灶台舞拜,祈求火神庇护,再到菜园舞拜,祈愿蔬菜长得茂盛,并唱起抓虫歌。
少女们到菜园舞拜,祈愿蔬菜长得茂盛,并唱起抓虫歌。
最后,“火狗”少女穿过巷道,走向村旁的河流,将身上捆扎的黄姜叶、山滕、竹斗笠、香火等全都扔到河里,然后用河水濯洗手脚,象征沐浴全身,祛除病邪。
所有仪式结束后,少男少女在河两岸对唱山歌,这是大胆求爱、展示自己魅力的最佳时机。两岸歌声此起彼伏,一来一往,好不热闹,将活动推向高潮。
瑶乡少男少女在河两岸对唱山歌。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舞火狗活动,还挺有意思的。”瑶族姑娘杨莹樱告诉记者,这是蓝田瑶族乡很有特色的民俗活动,希望一直传承下去。今年她已经初二了,明年如果还有机会,她会继续参加。
每年中秋之夜,来自珠三角的游客来到龙门县蓝田瑶族乡,近距离感受瑶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神圣感。“每年活动我们都办得很热闹,除了本地瑶族乡民主动参加,还有不少游客慕名而来,舞火狗已经成为一个特色旅游节目。”龙门县蓝田瑶族乡文化站站长杨柏喜介绍。
瑶乡少女围火歌舞“舞火狗”。
舞火狗成为惠州的一张文旅名片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舞火狗源于当地瑶族神秘的图腾信仰。相传瑶民先祖靠狗奶养大,为永远记住狗作为“再生之母”的恩德,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晚上举行舞火狗活动。
舞火狗既是一种传统舞蹈、瑶族的祭祀活动,也发展成瑶族少女的成年礼仪式。在以前,每个瑶族少女要参加两三次舞火狗方能宣示成年,进入谈婚论嫁的行列。
舞火狗。
作为龙门蓝田瑶族文化的主要承载体,舞火狗是岭南民族文化发展变迁的一块活化石,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人文价值。从上世纪80年代起,龙门县文化部门开始搜集和整理民间资料,培养起一批舞火狗的传承者。
2006年,舞火狗入列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也是龙门县继农民画品牌之后的又一特色文化品牌,成为惠州的一张文旅名片。
舞火狗。
杨柏喜介绍,蓝田民族中学成为舞火狗的培训基地,2008年起开设火狗舞舞蹈班,每期招纳30余名瑶族学生进行舞火狗歌舞基本动作和仪式歌谣演唱培训,至今已培训200多人。近年来,由蓝田民族中学瑶族学生组成的舞蹈队,将原生态祭祀舞蹈改编为适合现代舞台演出的民俗歌舞,将传统民俗活动搬上舞台,走出广东、走向全国,还多次登上央视,成为接待海内外游客的表演节目。
搜集整理濒临失传的瑶族山歌,组织传承人传授舞火狗技艺,以师带徒的形式培养传唱者……与其他非遗项目一样,舞火狗正与高速的城市化进程进行一场拔河。
“作为本土瑶族乡民和乡里的文化工作者,我很担心舞火狗传承不下去,但随着政府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央视等各级媒体的宣传助力,村民的参与度越来越高,中秋节基本都会回来参加,我们从中看到了希望。”杨柏喜感慨道。
【记者】糜朝霞
【摄影】黄伟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