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句俗语叫“馋吃辣椒,饿吃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人的嘴巴总想要吃东西,那吃辣椒就可以解馋;如果是感到饥饿,那吃葱就能快速饱腹。而如今,似乎“无辣不欢”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口头禅。
但谈及食用辣椒的历史,却是比我们大多数人想象的时间都要短。起初,辣椒传入中国,只是作为一种观赏植物和药材,明高濂的《燕闲清赏笺・四时花纪》记载:“番椒丛生,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本草纲目拾遗》中则称“辣茄性热而散,亦能袪水湿”。
中国现存最早的食用辣椒记载,是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的《思州府志》:“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盐”——古代的西南山区难以获得食盐,老百姓做菜缺乏调味,因此就用更平价、更易于种植的辣椒代替了食盐。随后的一百年里,辣椒以它更加刺激感官的辛辣激爽,逐渐征服了全国人民的胃。
云乡深野,经典味道
云南自古就有食辣传统,大到饭桌蘸水,小到红烧土豆,都必须来点辣。而当地人尤其偏爱的,是“小身材,大威力”的小米辣。随着“绿色速食、健康美味”的概念风靡,朴实能干的云南人传承老一辈的手艺,通过选用个头均匀饱满的云南本土小米辣,结合现代工艺发酵技术,研制出酸辣美味的泡椒,一口口传统老坛泡出来的泡椒脆爽多汁、辛香劲辣,留于唇齿、挑逗舌尖。
宏斌小米辣,是当中的佼佼者。云南宏斌,这个初创于1999年的绿色食品企业,通过对食材的精挑细选、味觉的精益求精、生产技术的不断革新,一路奔跑、稳居行业最顶端:采用活性益生菌发酵的创新科技工艺,通过精准发酵控制体系生产益生菌发酵蔬菜、调料品系列产品,年产能达到20万吨;它是李锦记、海天、海底捞、康师傅、统一、今麦郎、云海肴等50余家知名食品及餐饮连锁企业的指定供应商,产品远销国内外百余个大中型城市;主导的产品小米辣已经连续三年获选“云南十大名菜”,是云南官方认证、当地特色绿色健康食品的一张标志名片。
“首先是为新时代感动。”第三次站上“十大名品”颁奖台的云南宏斌董事长任洪兵动情表示:“云南省吹响了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号角,我们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蔬菜产业排头兵,宏斌公司乘势而上,加快发展,获得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扶贫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中国驰名商标、中华老字号等荣誉和认定,这些都将激励我们不断进步,和‘绿色食品牌’风雨兼程、共同成长!”
上下求索,任重道远
小米辣发酵蔬菜产业上游是1万余户从事绿色蔬菜种植产业的农户、合作社以及多个包装物流企业,下游是各大方便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餐饮企业、休闲零食企业和批发零售终端市场,产品直供百姓餐桌。能力越大,责任越大,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云南宏斌在社会停摆之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坚持用户利益至上,“为人民的健康负责,为社会做出贡献”,扛起了更多的责任。
受防控措施影响,当地主要农户生产的辣椒等蔬菜无法外运,导致大量农户经济受损,面临返贫。应政府及农户紧急需求,云南宏斌迅速开展现有生产线的改造及扩建,新增3011万智能制造装备,提高产能提高40%,消纳当地滞销农产品,支持当地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
而因方便食品成为了抗疫时期的生活必需品,消费量同比增长350%。云南宏斌作为康师傅、今麦郎、白象、统一四大方便面调料包生产上游的企业,订单在同比增长210%的情况下紧急复工复产,即便员工工资和物流成本激增,云南宏斌仍坚持不涨价。据悉,截止至3月31日,公司累计生产供应2.35亿包风味调料包,31万件泡椒、泡姜等蔬菜产品,累计发货额达8600余万元,同时积极捐赠湖北咸宁市1468件货品,价值近30万元,被云南省工信厅列为第一批重点复工复产企业。
“我出生农村,是1970年通海大地震中的孤儿,是党和政府、父老乡亲养育了我。”多年过去,尽管如今已在业界被誉为“云南小米辣之父”, 任洪兵依旧不忘初心,“我从事蔬菜行业40余年,以‘成为中国泡菜行业领导者’为愿景,以‘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和联农富农’为使命,加强科技创新,加快企业上市步伐,当好‘绿色食品牌’的马前卒,努力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做出应用的贡献!”
这,就是“宏斌”——像五味中的“辣”,赤诚而极致。
【供稿】现代农业产业智库
【撰文】刘平安 王译娴(实习)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