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30日,中国国家话剧院的经典保留剧目《四世同堂》将首次来到广州,登陆广州大剧院的舞台。
《四世同堂》自2010年在台湾中山纪念馆轰动首演之后,走过北京、香港、澳门、上海、深圳等四十多个城市。走到哪里,都受到观众追捧。这部带着老舍先生鲜明语言魅力的平民史诗,征服了大江南北无数观众,更揽获了包括2011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优秀剧目奖、2012年话剧金狮奖、第十四届文华奖“文华优秀剧目奖”等诸多大奖。
以往演出剧照,最终演员阵容以实际演出为准。摄影:李晏
此次上演的明星版话剧《四世同堂》由演员刘金山、陶虹、邢佳栋领衔出演。作为广州大剧院2020文化和旅游部直属院团精品剧目展演的第二个直属院团,中国国家话剧院的优秀演员们将为羊城观众带来老北京胡同里地道的百姓故事。
29日,在演出正式开始前,话剧《四世同堂》的三位演员刘金山、陶虹、邢佳栋提前与广州的观众朋友们见面,分享《四世同堂》戏里戏外的故事。
话剧里有生命的痕迹
刘金山饰演的“说书人”是贯穿全剧的主心骨,在剧中发挥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刘金山饰演说书人。摄影:李晏
事实上,“说书人”是原著中没有的角色,出场次数并不多,在话剧的开头介绍了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里祁家、冠家、钱家三大家的居住环境,为观众讲述前因后果的故事。
陶虹在剧中饰演祁家二孙媳妇胖菊子,是老舍笔下浓墨重彩的女“反角”。
陶虹饰演胖菊子。摄影:李晏
身着夸张艳丽的旗袍,头顶包租婆似的“鸡窝”卷发,抛着“桃花眼”,扭着水桶腰,扯着大嗓门儿尽情撒着泼。这与陶虹之前的影视形象反差很大。
对于陶虹来说,因为出演的是“反派”,便可以不顾忌自己的形象,撒开去演。在这部总体略显压抑的大戏中,陶虹对于胖菊子的准确拿捏为整部剧的整体气氛提升不少。
“从开始一点点摸索,到现在驾轻就熟,每次排演仍有很多新的感受。”陶虹坦言,话剧和影视不一样,每一次演出都经过漫长的排练、配合,去感受人物,沉浸在里面。“当一个话剧作品呈现出来时,它带着我们生命的痕迹。所以我特别喜欢演话剧。”
演出剧照。摄影:李晏
邢佳栋饰演的小崔,是小羊圈胡同的普通老百姓,靠拉洋车养活家人,他虽然穷困却很有骨气,他鄙视冠晓荷的随波逐流,怒斥邻居为日本人缝制军服,最后为搭救遭受侵略者欺辱的同胞而献出生命。
小崔短暂的一生,在整部话剧中占的篇幅不多,却有着属于他自己的大情怀。邢佳栋赋予了这个小人物最光芒的灵魂,将这个小人物在舞台上表现得震撼人心。
85万字原著压缩成两三万字剧本
《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最重要的长篇小说,通过对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百姓,尤其祁家、冠家、钱家三户人家不同命运的展示,反映了抗战时期北平沦陷区的世相百态。其文学、艺术和思想、社会价值超越于《茶馆》《骆驼祥子》等作品,被老舍先生自认为“从事写作以来最长的、可能也是最好的一本书”。
以往演出剧照。摄影:李晏
通过老舍先生的作品,就像进入一个档案馆,将卢沟桥事变后,“京城人民就像一叶轻舟在野水上飘荡”的生活状态展现出来,犹如一副立体的北京胡同文化活画本。虽然老舍先生只写了一条胡同,但基于典型家庭的丰满塑造,其实写出了整个中国。
《四世同堂》原著有85万字,将其压缩成两三万字的话剧剧本,导演田沁鑫曾坦言“一开始对我来说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田沁鑫说:“在剧组所有主创和诸多演员的帮助下,老舍先生的这部长篇小说,才得以立体地呈现在中国国家话剧院的舞台上。从2010年台北首演至今,还将继续演下去。这是一部平民史诗,里面有旧派北京人、新派北京人、正派北京人和城市平民,通过《四世同堂》,可以看到他们活在民国北平,一直坚持到八年抗战的结束。剧组和老舍先生的这部同名小说结下了好缘分,我这个北京人充满了感激。”
【记者】徐子茗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