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礼泉:创造带不走的财富|山海协作 佛山战贫

南方日报

山海协作,共奔小康

黄礼泉身上有很多头衔,但他感到最自豪的是去年被评为“四川省脱贫攻坚奖先进个人”。这是对他两年多参与扶贫协作工作的肯定,也是一种鞭策。

从2018年5月到喜德开展帮扶工作以来,黄礼泉经历了很多第一次:第一次在中秋节带企业到凉山招聘,第一次深入田间地头学习特色种植,第一次和村民一起扑救山火……

在这里,他学会了一些彝语,了解了彝族的风土人情,和乡亲们一起用双手迎来了一天天更美好的生活,为喜德老百姓留下了一批带不走的财富。

黄礼泉(图中)主持中坝村脱贫工作会议。

黄礼泉(图中)主持中坝村脱贫工作会议。

南方日报:您在喜德最初如何开展工作?

黄礼泉:2018年5月30日,我正式踏上凉山喜德这片土地。刚到喜德,不熟悉情况,很多工作无从入手,带着佛山到位的扶贫资金3000多万元竟然无计可施,安排项目成为了我到凉山第一件难事。为了摸清情况,我用一个月跑完24个乡镇。好不容易安排了项目,推动项目却非常费力,孤独无助、彷徨焦躁到无以复加,来到喜德三个月瘦了十多斤,一直思考怎样才能打开工作局面。

后来选择劳务输出这个硬骨头作为突破口。这项工作难到什么程度?2018年6月23日,我们好不容易召集了南海区20多家企业,当时各村为了完成任务拉来了900多人参加劳务输出现场招聘会,结果成功送出去的只有13人。

当年下半年,我全身心投入到劳务输出工作,大到总体部署,小到一张通知的发放,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终于超额完成了当年的劳务输出任务。

南方日报:为什么把医疗作为帮扶重点?

黄礼泉:喜德县人民医院的水平低、口碑差,医疗事故频出,老百姓都不愿意、不敢在县内就医,稍有大点的疾病都跑到旁边的冕宁县、西昌市,甚至是成都就医,就医成本大大增加,看病难成为喜德县“两不愁三保障”的突出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2018年8月我们提出“组团医疗帮扶”的设想。2018年10月派了6名医生来喜德人民医院开展帮扶。

但是6名医生对于全面提升喜德人民医院水平远远不够,2019年1月,我们做出了《组团医疗帮扶喜德人民医院实施方案》。“组团式”医疗帮扶一年多时间,佛山帮扶的喜德人民医院创造了多个首例。

2020年,我再次与喜德卫健局、喜德人民医院研讨,利用一年的时间,以喜德医院为龙头,建立起县乡村三级医疗体系,与佛山5家三甲医院的远程会诊,把佛山的医疗组团帮扶覆盖全县23个乡镇,为喜德留下永久的医疗资源。

image.png

南方日报:接下来帮扶工作有何计划?

黄礼泉:在剩下的这几个月,要思考怎样把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我们也在鲁基乡做了一个乡村振兴的试点,因为在这里有产业基础,有卫生院、学校、幼儿园等基础设施。下一步更多是考虑如何提升这里的居住环境,更重要是提升这里的产业。

南海区里水镇对口帮扶鲁基乡,出资请第三方公司帮助鲁基乡做了一个乡村振兴的规划。希望接下来在产业、教育、医疗、人居环境和乡风文明治理等方面,把鲁基乡打造成一个样板。

image.png

南方日报:参与帮扶工作您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黄礼泉:这一趟来凉山很有意义,我亲历了全国最后的贫困地区、最后的贫困村、最后的贫困户的脱贫攻坚的最硬的一仗,打赢了这场仗。

在这里,我和乡亲们深夜并肩爬山涉水找水源,寒冬携手田间地头搞调研,熊熊山火面前团结一心冲锋在前,高温酷暑我们栉风沐雨一起面对。我爱这片美丽而古老的土地上的彝族同胞,也愿意为决胜脱贫攻坚贡献绵薄之力。这两年,我付出的不多,但得到的很多很多,这样的扶贫经历将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采写】孙景锋 赵越 李欣 肖霞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戴嘉信

●相关阅读

山海协作 佛山战贫

编辑 陈禧彤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