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中山|活力之城,创新涌动

南方日报

不久前举办的2020年中山自主创新论坛暨海外专家南粤行活动,披露了一条重磅消息——中山科技创新园确定选址中山南区。

根据规划,中山将整合现有的高校和科研院所,集中优势资源将中山科技创新园建成集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为一体的高端科技创新园区。至此,备受关注的中山光子科学中心等项目也确定将落户园区,实现中山大科学装置零的突破。

今年初,中山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的召开,吹响了中山“重振虎威”的冲锋号。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抓住未来“5年定百年”的重大发展机遇期,中山市重点围绕创新力打造布局未来发展,从科技、产业、服务、人才等多个维度增强城市创新动力和发展活力,推动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

在新旧发展动能转换的“升档期”,创新,正在成为中山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1

中山为什么需要打造科技创新园,大科学装置能带来什么?这些问题,要从中山科技创新生态里找答案。

缺乏高校和大院大所,一直是中山科技创新的短板。作为落户园区的重磅科技创新项目,中山光子科学中心是以超高峰值功率激光产生的光子为能量载体,研究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极强场、强非线性效应相关的极端物理,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各种应用科学的前沿科学研究中心。

根据规划,该中心将建设超强相对论物理实验平台、先进激光技术与应用公共研发平台和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包含极端条件物理、先进加速和先进光源三个实验站。

1

对于一个民营企业占半壁江山、以中小微企业为主的工业城市,这样的科学装置带来的科研成果,正是治愈产业创新能力薄弱的“强心剂”。光子科学中心的建设,不仅将大大提升中山光子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光子技术制造能力,还将支撑光子科学多学科与交叉学科的发展,为光子产业发展提供先进的大型公共技术平台,必然对刚起步的中山激光产业等领域产业转化、科研平台的引进、培育和孵化产生重要影响。

全力打造科技创新园,是中山培育全新科技创新生态的重要举措,将逐渐成为吸引创新要素的“强磁场”,为城市未来发展积蓄持久动能。

1

随着新科技风潮的涌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制造业之间也迎来探索交互式创新升级的新契机。

中山联合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联合光电”)是一家老牌光学镜头制造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集光电产品设计开发、超精密加工及智能制造为一体的完整业务体系,成为中国光学镜头制造行业的“领头羊”。

近两年,5G产业的萌动,正在为这家传统光学镜头制造企业带来新市场。

“视讯将是5G最重要的应用场景,是终端视觉信息采集的‘入海口’。”联合光电董事长龚俊强表示,企业在传统光学镜头制造方面的“老本行”,正被越来越多地用于视讯会议、虚拟现实VR产品等5G智能终端设备。近两年,联合光电主动对接正在迅速发展的5G产业链企业,积极开展产品研发。

今年6月,《关于推动中山市特色产业集群产业链协同创新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正式出台,推动中山特色产业集群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助力特色产业集群产业链协同创新。根据《方案》,至2023年,中山力争用4年时间推动300家以上企业实施智能化转型升级,带动总投资24亿元。

“最大的亮点在于,企业获取创新要素的门槛大大降低。”中山市企业全生命周期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联盟理事长张帆介绍,根据规划,中山市将采取“政府政策+智能制造供应商+融资担保+产业链中小企业”的模式,对实施智能化转型升级的企业进行政策组合支持。通过智能制造供应商、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输出先进生产方式,为产业链中小企业提供一揽子智能化升级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先进技术装备等支持。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正在激发全生命周期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支撑产业创新的更大潜能,也激励着中山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创新,为产业转型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

“要拿到一项政务数据,要么发函向有关部门申请,要么自己梳理搜集。”这样耗时费力的获取方式,曾经困扰过很多基层招商专员。今年3月,中山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下称“中山市政数局”)打造的“数字中山”经济社会运行分析支撑平台,正在改变这一现状。

通过中山市政数局积极沟通协调,目前市场监管、税务、人社、供电、工信5个部门掌握的企业经营数据,已完成集纳实现可视化展示。通过关联分析,经济分析平台可观测全市产业整体发展态势及微观企业运行情况,强化有关部门对整体市场主体运行及产业态势的实时监测,辅助分析中山产业经济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优化措施。

1

这意味着,这一政务数据平台的运行,不仅让5个部门、19类政务服务数据更快速地“跑”了起来,使市场主体规模分析、市场主体发展态势分析、小微企业上规分析等6大版块的3200万条数据信息高效流转,发挥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应有价值,还加强了相关决策部门对全市经济运行和产业发展形势的分析及预判能力,为中山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科学的决策支持。

“数字中山”经济社会运行分析支撑平台,是中山近年来致力于创新“数字改革”推动政务服务升级的一个生动案例。

近年来,中山市持续推进政务服务改革,创新政务服务新模式,始终聚焦强化政务服务能力打造这个中心目标,取得了显著的改革创新成效。尤其在今年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中山市积极创新政务服务方法,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加快探索优化营商环境举措,出台“稳企安商20条”,从企业减轻负担、加大支持、优化服务、强化保障等四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涉及租金、税收、社保和融资等。

“靠前服务、一企一策”成为主要模式,“服务企业代表”等一批“店小二”式的政府服务队伍奔走在工业园区和各类企业中。

1

位于中山火炬开发区的中国中山留学人员创业园(下称“中山留创园”),是海归高层次人才创业的集聚地。经过5年发展,园区企业中山汉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汉鲲智能”)在今年迎来了新发展机遇。疫情期间,春耕受阻,市场对植保无人机的需求不断提升,在此领域深耕数年的汉鲲智能得以一展身手。

汉鲲智能由留德博士创业团队建立,2015年4月,公司入驻中山留创园。“中山的工业基础较好,这是我们选择落地中山的原因之一。”汉鲲智能创始人李小珊表示,除了产业环境,中山留创园等创业平台以及系列创新创业扶持政策也是他们扎根中山的重要原因。

人才是创新发展的关键要素,随着区域竞合发展,各地间人才争夺战日益激烈。今年8月,恒大研究院和智联招聘联合推出“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报告,中山排名第37位。虽然全国排名靠前,但从区域范围来看,中山在珠三角9市中的人才吸引力仅排名第7,来自周边城市的人才虹吸压力正在加大。

笔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中山对人才政策调整和创新力度空前。自4月17日发布《关于加强人才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的具体措施》提出人才新政24条后,中山于近期先后就地方性法规《中山市人才发展促进条例》《中山市企业紧缺适用高层次人才评定管理办法》《人才评定体系》等三份人才政策文件对外征求意见。上述政策涉及人才工作方向等宏观层面内容,也涵盖人才评定办法和标准等细分领域,对人才工作各方面进行了细致布置,兼具指引性和操作性,加上此前发布的人才新政24条,“升级版”中山人才新政体系呼之欲出。

1

产业兴于科技,源于创新。

头顶“科技手刺”光环的光子科学中心项目,终于在中山落下“最后一只靴子”。在中山大科学装置实现零的突破的同时,一个集高端科技研发、科技企业孵化加速、生态、生活于一体的高端城市社区——中山科技创新园也应运而生。

播下火种,收获希望。农工党中山市委会文体宣传工委副主任罗祥认为,打造这样的高端科技创新平台,就是中山为未来高质量发展播下的火种。中山市积极布局大科学装置,正在不同维度、不同领域为中山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重要基础支撑。在“重振虎威”的号召之下,始终站在科技创新产业链的顶端思考,以科技创新为先,不唯大但求精,无疑是解码中山高质量崛起的一把密匙。

1

完成非凡之事,要有非凡之精神和行动。中山要跨越“重振虎威”伟大征程,必须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兴科技、搞创新。

罗祥表示,眼下中山需要拿出超常规的措施,推进中山科技创新园的建设,在开好局、起好步的基础上,让中山科技创新的开局之势高开高走、蹄疾步稳,将中山科技创新园打造成为集聚高端创新要素的资源高地,培育城市未来自主创新的动力源和新引擎。在他看来,可以从不同维度全力推动中山科技创新园建设。

首先,在建设起步阶段,应将完善配套服务当作第一要务。在全力完善大科学装置项目如期供地的基础上,要抢抓机遇,积极谋划中山科技创新园毗邻地区融入载体设计,加快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区的概念性规划编制,争取谋划建设“中山智源”等平台。

其次,在重点建设东部环湾产业创新区域、布局珠西岸创新高地的基础上,应将中山创新科技园一并统筹考虑,推动各大创新平台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开放市场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生态文明建设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强化协调联动,助力中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第三,展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在多个城市已经布局大科学装置和科学城建设的当下,中山应在更高更广的视野下谋划科技创新园建设,避免因区域竞争造成的资源错配、重复浪费,主动研究与深、莞科学城联动发展,增强重大科学设施之间的协同创新效应,发挥“1+1>2”的效果,共同打造开放互通、布局合理的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体系。

【来源】南方日报

【撰文】雷海泉 何伟楠

【图片】叶志文 

编辑 李姗恒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