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记录,写在中国新闻特稿时代的开端

南方周末
+ 订阅

2003年6月19日,《南方周末》25版刊发了记者李海鹏的《举重冠军之死》。

由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多年受困于贫穷、不良生活习惯、超过160公斤体重的才力麻木地呕吐着,毫无尊严地死了。在生前最后四年,他的工作是辽宁省体院的门卫,在他死去的当天,家里只有300元钱。

这篇后来被奉为经典特稿名作的作品,透过一位冠军的死亡,让人们看到了他的生活、他的经历,更看到了社会和人性。

南方周末这篇文章宣告了中国新闻特稿时代的到来。在各种摸索实践中,中国特稿之路渐渐走出来了。

一个特稿故事的诞生,需要记者持续无数个日与夜的采访写作。新媒体时代,新的热点永远层出不穷,特稿的意义在哪里?

李海鹏曾说:“用特稿来承载其他新闻产品不能承载的意义,才成为我们有意识的追求”。

从平凡中提取伟大,从社会的细微角落照进时代困惑,用故事击穿生活的表层,露出血肉,才能让我们理解生之复杂,而这也正是特稿的意义所在。

2007年底,时任南周特稿编辑的张婕提出了南方周末特稿的版面广告语:追寻文字的美,呈现复杂的真。

特稿不仅仅需要文本的优美和写作的细致,需要多维度的观察,在时间上深入到历史深处,在空间上旁及一切相关,更重要的是,它所追寻的,是那些能引起不同人群共鸣的,能刻画这个纷繁世界的,最长久最本质的永恒。

”我想在速死的新闻中发现点永恒的东西,以新闻的短暂生命挑战恒久。“几乎将每一个选题都做到了“极致”的南周前记者南香红说。

现在已在腾讯工作的杨瑞春,回忆起当年在《南方周末》带领特稿团队的工作时光,依然充满了自豪。“李海鹏、南香红、张捷……这些闪闪发光的名字,都是这个特稿梦之队的成员。那个时期集中产出了一批高质量的特稿经典作品,奠定了南周特稿在整个中国新闻界的地位,成为中国特稿发展的引领者。”

加入南周会员

在南方周末APP

搜索”南周特稿“即可获得南周特稿精选

部分特稿文章节选:

01

《满语消失的最后一瞬》

作者:李海鹏

最后的满语老人和年轻的满语教师石君广。(南方周末记者王轶庶/图)

三家子屯真正在日常生活中仍以满语为首选语言的老人不过3位,而且都已经年过八旬。他们去世之时也就是满语退出历史舞台之日。在那之后,满语将只是一种由少数学者掌握的、不用于日常交流的学术语言。

在三家子屯,生活仍旧像普通的东北汉族村落一样冗长地继续着。早上4点半到7点钟极其喧闹,奶牛忧郁地哞叫着,鹅像一队将军踱过街道,而母鸡总是贪吃而慌乱地制造出巨大的声响。6点半,太阳大了,村子才安静下来。墨绿色的玉米在风中伏低、摇摆,伏低、摇摆,像梦境一般枯燥又永无休止。于是整整一天屯子里再无生气。直到夜里9点半,整个屯子上炕睡觉。这就是一个不停地遗忘着的地方拥有的东西:现在。

在现在,一个晴朗的7月下午,屯子里的年轻人正在嫩江江汊上打鱼。满族后人们时而拉网,时而收网,忙忙碌碌地走了一箭之地,却只有一些竹签般的小鱼坚硬地钉在他们的渔网上。鲤鱼、鲇鱼、黑鱼、嘎牙子,在哪儿呢?现在,所有那些祖上传说过的大鱼,都去哪儿了呢?现在,狗鱼呢?

狗鱼,那巨大的“苟仁尼玛哥”,祖先之舟,如孟宪连所说:“再也没有啦。”

02

《你不会懂得我伤悲——杨丽娟事件观察》

作者:袁蕾

“如果我们不见刘德华,爸爸是不是不会死?”杨丽娟偶尔会低声自语,继而会转入对刘德华的谴责,最后沉浸在崩溃中,大喊:“爸爸爸爸,你怎么就抛下我走了啊。我该怎么办啊。”

她每天都会崩溃几次。

她并不像传说中的有“洁癖”,虽然每次翻完黄页,都会跑去洗手消毒,但进出她的房门还算容易,人人都来这里坐过——除了她妈妈陶菊英。陶菊英住在另外一个房间,她不知道女儿住在哪个房间,女儿甚至不会跟她出现在同一辆的士上。她自我安慰说女儿很爱她,只是父亲去世给她的打击太大。

母亲陶菊英:“我觉得来这世上是白来了一趟,老天爷把我们这家人惩罚得够厉害的。”(南方周末记者王轶庶/图)

03

《让野马野去吧》

作者:南香红

关了整整一百年的大门洞开了。门里是27匹世界上为数极少的野马——新疆普氏野马;门外是荒草连天一望无际的原野。

人们引颈盼望的情景没有出现,野马远远躲着这意味着自由又充满危险的门。

人们用饲草引诱。野马在接近大门时放弃了美食,返身而去。

人们围成半圆形驱赶野马,它们被一步步逼向大门,开始奔跑起来。但就在接近大门的一刻,领头的公马突然折身,箭一样地冲向人墙,人们慌不择路地躲避,马群洪水般地泻出人墙。尘土腾空而起,弥漫在马圈的上空,蹄声震颤着空寂的戈壁。马群狂奔着和人群打着转,就是不肯接近那大门。

当人们举着飘飘的彩旗组成一面墙时,马群炸了。受惊的野马不顾一切地狂奔起来,向着惟一的出路———大门奔去。

像一支箭,野马群射向了大漠深处,也就是五六秒钟,它们棕黄色的身影就融入了同样是棕黄色的大漠中。

04

《小镇猪事》 作者:徐楠

在陕西蓝田县崔家坪村,被偷猪的村民的邻居都在加固自家的猪圈,免得被偷猪 南方周末记者 麦圈/图

兽医小崔给猪打防疫针,打得战战兢兢。有时候,口蹄疫疫苗打下以后猪的反应很大,身上发紫,有的养猪户会拽住他:“别走别走,死了你得给我赔。”于是,小崔举起针来“心里就抖”——“人家一个猪娃儿能挣500块,咱才挣多少?”

现在国家掏钱一年两防,每个防疫员每次可得到补贴300元。“28个村,一共就俺们6个防疫员,猪娃儿下地7天以后打猪瘟(疫苗),15天以后打口蹄疫(疫苗),28天以后打蓝耳病(疫苗)。”

也就是说:小崔给几百头猪挨着个儿打6次针,刚胜得过卖一头小猪。

加入南周会员

在南方周末APP

搜索”南周特稿“即可获得南周特稿精选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