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每个城市都有一条江河穿过,惠州雨水丰沛,水系繁复,河流交错,东江、西枝江穿城而过,它们赋予了惠州水的灵动,滋养着两岸的居民。
惠州这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处于江、河、湖、海之中,这种大自然的造化和禀赋,是任何地方都无法模仿或“克隆”的。东江和西枝江穿过惠城区,让惠城区变成“江中有城,城中有江”,有了河流自然要架设桥梁,在历史上,惠城区的桥是市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些数不胜数的、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桥,不仅给市民的出行带来了方便,更为惠州这座城市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添砖加瓦。
嘉宾主持:林立
萧萧竹径接平桥 万石曾歌五裤谣 自是天南灵气胜衣冠今满紫宸朝 那么这组大气恢弘的诗句 描写的正是西湖六桥之一俗称五眼桥的拱北桥
拱北桥,始建于北宋治平年间,太守陈偁筑堤围湖所建,距今九百多年历史,是惠州最古老的桥。史料记载,隋朝建循州之后,鹅城在西湖东岸崛起,至宋“鹅城万室,错居二水之间”,人们逐渐有目的地改造和利用西湖。陈偁任惠州太守之初,西湖基本上“岁以涨潦为患,至于漂溺人物”,无法保证郡民稳获湖利,而且还深受水害。陈偁于是下决心大兴水利,在西湖“筑堤捍水,延袤数里,中置水门备潦,叠石为桥于上,鱼利悉归民”。由于此桥在西湖北部,起着泄洪和拱卫西湖的作用,故称拱北桥。
嘉宾主持:林立
拱北桥历经千年了 但是它不断的修整到现在都没有荒废不仅仅是因为它承担着水利和交通的便利 同时它还是西湖一景之一 张友仁人在惠州西湖志当中是这么记载的 春涨 湖水入江时 滚雪流珠 为湖上风景之一 直到现在拱北桥它的繁华过往车水马龙络绎不绝 可以说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在惠州人的心中是举足轻重的
拱北桥为砖石结构。据资料,型长40米,宽8.4米,高8.7米。桥面现为青石板。桥栏饰有红色圆孔。两栏中央都镶有“拱北桥”三字,东面的清晰,西面的已经模糊不清了。楷书字体,笔画有暗劲,结构有古意,不知何代何人书写。桥身两面长满了灌木,如果不走近,看不到这是一座桥,普通人更加不知道这原来是西湖名胜拱北桥。那么,拱北桥为什么逐渐被湮没了呢?
嘉宾主持:林立
到了1959年广东省交通厅公路局还把拱北桥拓宽为防洪通车两用公路桥 桥下的这五孔安置了自动的控制防洪铁闸 但是由于后来西侧西湖修建了6车道的钢筋水泥大桥 它代替了拱北桥的一个通行由于周围交通的便利 行人也不必从拱北桥当中通过了 后来建设的五眼桥排涝站往东江方向移了十几二十米 西湖排水则在新桥建立了一个闸门 那么这样 拱北桥的水利功能也是彻底丧失了拱桥的通行功能和水利功能被替代是时代进步的结果 但是拱北桥作为惠州最古老作为惠州存续千年的水利枢纽工程 承载了惠州无数的感情 那么它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是无可衡量的也是其他的景物 没有办法替代的
位于惠城区小金口街道白沙堆村北面的普济桥,为明代石桥。距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
嘉宾主持:林立
我现在就在惠城区小金口街道白沙堆村 那么经过了一段艰难的草莽的旅程之后我们就来到了这座明代的石桥 可以看到现在的桥上面 已经所剩下只是仅仅的一节了 然后上面是有三块的青石板 这个青石板依然是明代的青石板路 那么宽大概是有1.2米 那么据文字记载 普济桥全长是有15米 一共有两个孔 那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只剩下一个桥墩我们可以看到的据当地的人讲的 现在我们是处在相对比较干旱的时期 那么到汛期的时候 我们还真见不到这个桥的本身
据光绪版《惠州府志》记载,明万历十三年(1585),徐时进驻惠州,看到道路艰难,乃令博罗县主簿改修石桥。徐时进在《新径石桥记略》中说:“余得量移为监司,节所驻仍此郡,再取此道,桥木且腐,余乃令邑簿董是役,为石桥,越五月,桥大小凡九具告成。余乃爽然,事以人成如此,为证,岁时勒石,以示来者”。此后,在桥南立起“普济桥”石碑。
嘉宾主持:林立
那么根据有关的文字记载 白沙堆村它是古代广驿古道的一个重要的站点就是广州到惠州的站点在当时承担着一个交通要道的功能
如今,普济桥保存基本完好,对研究惠州的古代交通及建桥技术具有重要的文物参考价值,1996年,普济桥被公布为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嘉宾主持:林立
惠州从古到今有众多的桥梁 那么有的就像普济桥一样早早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而有的从建成到现在近几千年 一直都承担着交通连接的作用 正因为有它 一桥飞架东西 天堑变通途 古代的时候惠州的府城和归善县城得以通行 而今天的桥东和桥西也是因为它得以通行 对 它就是东新桥
现在的东新桥为上承式拱桥,采用预应力刚架结构;桥型按照“古典与现代相结合”原则,护栏是浅白色花岗岩,刻有浮雕。整座小桥古朴典雅,其造型风格与两岸的文笔塔、水东西路的岭南骑楼和东端桥东西路的合江楼等建筑相协调。东新桥结构吸收中国传统拱桥元素,其跨中梁高仅为1.3米,应用流线型坦拱结构使桥梁产生一种特别张力。但是东新桥最早建造于宋朝,那时候的桥却不是现在这样的。
嘉宾主持:林立
惠州的东江和西枝江是连成一片的 古代将惠州府城和归善县城隔开那么最开始隔西支江相望 在百姓探亲访友 砍柴种菜都只能依靠小船的过江 那么到了宋绍圣三年 苏东坡开始筹建西枝江河口的小桥 他一方面动员惠州本地的官员出面筹集资金并捐出朝廷赏给自己的黄金系带 另外一方面 他又集思广益 拟定切实可行的建桥方案 最终他采纳了罗浮山道士邓守安的建议 并且由邓道士主持其事 在西枝江上用40艘船连成浮桥 取名为东新桥
和东新桥一起建造的还有位于西湖景区的西新桥,也是由苏东坡捐出玉带带头资助筑成,故旧时西新桥也称为“苏公桥”。
嘉宾主持:林立
据史料记载,该桥始建于宋绍圣二年,正值修筑西村至孤山路堤时所建,原为木质结构,桥上有飞楼九间,十分宏伟壮观。
桥建成后,苏东坡曾作《两桥诗·西新桥》咏之:昔桥本千柱,挂湖如断霓。浮梁陷积淖,破板随奔溪。独有石盐木,白蚁不敢跻……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苏东坡对此桥的深厚感情。
嘉宾主持:林立
据有关文字记载,从南宋末年到明代数百年间,历史上该桥曾多次重修,特别是南宋庆元二年,惠州太守林复组织重修西新桥,并以石继木,初步筑成五道可通行船舫的石门。直到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惠州太守吴晋再次改造西新桥,形成了如今我们所见的西新桥模样。
在历次修筑苏堤的同时,西新桥也加筑至现长30米、宽9米的规模。1983年,西湖建设委员会在水下重筑桥基,将该桥拱加高1.1米至15米,并以混凝土和花岗石块按原样重建了西新桥,用规整的花岗石块铺设桥面和增加桥栏。此后,西新桥没有太大的变动。
作为惠州西湖重要的景观桥梁,也凝聚成惠州人纪念苏东坡的文化景点。该桥同时也是全国有史料依据的重要的苏东坡遗迹之一,具有很高的人文历史价值。
惠州历史上的众多桥,为惠州的交通方便和城市特点增辉添彩,甚至成为惠州文化举足轻重的部分。而今许多改建或新建的桥,更是让城市无比辉煌。这些桥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四通八达,在惠州的江河之上建起了无数连接的交通网,在大幅度缓解了交通压力的同时,连接了城市的每个空间,成为城市不可缺少的交通纽带,更让惠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了鲜明的现代都市模样,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市民尽情享受着现代化城市所应有的方便顺畅。
如果说市区内的各个古桥,使得城市更加雅致别样;那么这些建造东江之上的大桥,更象征着惠州大踏步迈向国际化大城市的信心和决心,让我们看到了惠州的明天,看到了一个更加美好、魅力独具、焕发青春、崭新的惠州……
来源:惠城新闻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