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由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广东开放大学湾区文化研究院、广东伦理学会承办的岭南学术论坛“家国情怀与文化认同”在广州举行。来自全国39所高校的100多名著名专家学者汇聚,共同探讨青少年家国情怀培养和文化认同建设。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学原副校长李焯芬,香港大学名誉教授、香港国史教育中心校监丁新豹等学者通过视频参会。
岭南学术论坛是延续多年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已成为广东文化“名片”。该论坛收到全国各地及港澳地区专家学者论文超过130篇,入选70余篇。论坛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大学书记校长、著名学者等分别作近40场主旨报告、主题或专题发言,围绕中华文明与爱国主义、公民道德与文化认同、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港澳青少年教育、家国情怀与校园文化等多个研究领域进行思想碰撞。
牢固树立家国情怀
开幕式由广东开放大学党委书记罗海鸥主持。省教育厅副厅长那佳表示,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我国大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文化传承,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重视的关键一环,举办本次论坛具有重要的思想、教育和文化意义。
省社科联副主席李敏代表主办方致辞表示,本次论坛旨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传播优秀岭南文化,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推动全社会特别是广大知识分子牢固树立家国情怀,让爱国主义成为知识分子的坚定信念和精神支柱,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才智。
创新人才应关注人类社会重大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李培根以关爱学生为社会熟知,被广大学生亲切地称为“根叔”。在论坛上,他从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教育需要面临的重大改革。
“我们大多数工科教师,教给学生技术,却没有教技术的本质;鼓励学生关注现实需求,却很少启发想象需求。”李培根说,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引导学生对超自然存在的向往,这是激发创始创新的重要动力。同时应该鼓励学生有批判性思维,关注人类社会重大问题,关注人的生存困境。
创新型人才培养成为论坛的热门话题。“在互联网时代,不再是精英产出知识形成文字,再在学校里传播的传统模式,应对时代变化大学必须改革。”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认为,大学校长、教师应该要有危机感,主动向学生、向互联网学习。大学应当创设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在快速变迁的不确定性中,不能用固化的指标来评价创新。
华南师范大学大湾区教育研究院院长卢晓中建议,全社会要培育、发扬技术文化,激活人才创新思维。
好大学在排行榜上,也应在斯文的延续中
“现在大学里,不少学生强调‘绩点为王’,而老师重视绩效,学校看中排名。一所好的大学在排行榜上,也在斯文的延续中。”在论坛上,厦门大学原副校长、高等教育界著名专家邬大光以“大学与斯文”为题作主题发言。他提出,斯文的精神与大学教育关系紧密,从岳麓书院对“斯文正脉”的崇尚,到西方古典大学“博雅教育”的内核,斯文本质上是大学的风骨,也是大学的信仰,这是在追求效率和效益的背景下需要重新强调的。
面对全球化挑战,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张应强提出,大学应当负担起双重使命,一方面要推动智力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丰富的功能,另一方面要为全球化时代培育人才,在世界发展中寻找共同价值,是值得关注的教化使命。
链接
广东开放大学党委书记罗海鸥介绍,近年来,广东开放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积极探索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精神、中山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景观建设,不断增进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涵养家国情怀,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学校依托地处中山和五桂山的区位和理工高职办学实际,以立德树人为校园文化景观的营造之魂,以文化的“根”、教育的“本”和技术的“魂”为营造主线,以最为传统的树石为营造主材,镌刻上众多名师大家的书法题字,配以周边背景的绿化美化,营造了国学园、中山园、立德广场、溯源广场、犇犇广场等系列校园文化景观,进而把校园物质空间提升成精神空间,生活空间转化成教育空间,学习空间拓展成审美空间。初步实现了“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功能,达到了“景在哪里,教育在那里”的育人境界广受好评。
【记者】姚瑶
【摄影】陈锐军
【通讯员】 陈业林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