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亚湾区非遗活化传承走向广阔市场!

大亚湾发布
+ 订阅

  提起大亚湾区,许多人认为这是一座拥有不到30年历史、缺乏文化底蕴的滨海新城。殊不知,大亚湾纯洲岛造船湾遗址考古发现的夹砂陶绳纹罐残片,战国至西汉时期的陶片,以及唐宋时期的墙基、墓葬、栓船石等遗址,都充分证明了其文明历史超越千年。

  大亚湾自古以来就是疍民聚居地。他们勤劳诚实、勇于拼搏,在江河湖海的长期漂泊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神秘多姿的蓝色海洋民俗文化。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这些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海洋民俗文化以各种方式得以保存而流传。这些年来,大亚湾区加大对区域文化的挖掘,目前已申报有4项非遗项目,其中“大亚湾渔家婚嫁”成为省级非遗,杨包庙会和“大亚湾大王爷节”为市级非遗,“大亚湾渔家汤圆”为区级非遗。这些非遗文化表达了渔民对美好生活的感恩和期盼,如今更成为大亚湾旅游一张张靓丽的文化名片,在传统与创新中塑造出顽强的生命力,历久弥新,每年都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秘、体验。

  渔家婚嫁

  婚嫁习俗传承200多年

  “薰风丽日泛微波,碧水载舟舟载歌。狮舞旌旗千度觅,凤翔浩瀚百年合。迎亲健力妇划浆,出嫁新娘羞媚娥。舫舸华灯巧戏月,鸳鸯归卧醉涛阁。”一首诗歌将传承了200多年的大亚湾渔家婚嫁场景描写得生动活泼,令人如同身临其境。

  渔家人虔诚地传承着渔家婚嫁习俗。惠州日报记者杨建业 摄

  渔家婚嫁是大亚湾区民俗风情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东疍家渔民文化传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15年2月,大亚湾渔家婚嫁习俗被公布为第六批市级非遗保护项目,2015年11月被公布为第六批省级非遗保护项目。

  大亚湾渔家婚嫁习俗由潮阳传来,目前主要分布在澳头街道东升村、前进村、金门塘村和霞涌街道霞新村。以东升村的渔家婚嫁为例,整个仪式主要包括订婚日、赏花日和结婚日等活动。婚礼少则3天,多则5天。

  订婚日,由男方出面宴请双方亲友。他们在现场会吃到丰富的食物,再摆酒宴,席上告知结婚日期。

  婚礼前一天为赏花日,这天主要有3项仪式:剪发、赏花和拜“大王爷”。赏花是一个接受祝福的过程,由“好命人”(女性,村中认可有福之人)给准新郎递上扇子,接着为其戴上黑色毡帽和大红花,亲友在一旁对唱渔歌,祝福新人。赏花对歌仪式,也被认为是渔家婚嫁习俗的最精髓环节之一。赏花仪式之后,就要扒龙船去大王爷庙祭拜海上“保护神大王爷”。

  结婚日,男家挑选较大较新的渔船装饰成迎亲船去迎接新娘。在渔妇们精彩的歌舞表演中,新郎如愿接到了他的新娘。

  杨包庙会

  渔民游客齐参与,仪式热闹赛过年

  每年的农历三月廿七,是霞涌街道霞新村一年一度的渔民杨包庙会时间。据《惠州府志》记载,大亚湾杨包庙会源于清光绪年间的杨包朝拜会,相传这一天是杨包真人宝诞,流传至今已有100多年,2015年被公布为市级非遗项目。

  村民们盛装打扮、载歌载舞参加杨包庙会。惠州日报记者匡湘鄂 摄

  据传,杨包真人是一对夫妻,夫姓杨,妻姓包,夫妇二人均为茅山道士。明末清初,这对夫妻曾在霞涌晓联村张屋上排等地做道场、打斋醮,闲时采草药为乡民医治疑难杂症,偶尔为村民祈福除灾。

  据霞新村老人介绍,新中国成立前,霞新村多半陆地还是海洋,现在的杨包庙后面的螺山原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螺岛,杨包夫妻俩就住在螺岛上。当地渔民感念于杨包夫妻的帮助,便在他们身故后于山洞搭建拜台,祈求杨包保佑平安。久而久之,杨包真人成了远近渔民心中的“保护神”。

  1875年,当地村民在螺岛上建杨包真人庙,以此供奉。庙内有一个火铜钟和一面大鼓。每天晚上12时,庙里敲钟108响,钟声洪亮悠远,可传至10多华里的地方。清光绪年间,霞涌名人黄伯群写下《螺岛钟声》一诗,让杨包庙的“螺岛钟声”成为“霞涌八景”之一。

  螺岛上的杨包真人庙在“文革”时期被拆,1986年霞新村重建杨包真人庙,庙会的庆典得以延续。

  大亚湾渔民杨包庙会主要有请神、祭拜、抢“炮台”、还神、唱戏等多个环节,整个活动持续7天。庙会前一天,村民们盛装打扮、载歌载舞,到杨包庙里恭请杨包真人神像巡游。农历三月廿七这一天,霞新村张灯结彩,渔民们在庙前敲锣打鼓、舞龙舞狮、载歌载舞,祈求平安与祝福,热闹赛过年,惠东、澳头金门塘等地渔民以及周边城市游客纷纷前来参加。

  大王爷节

  东升村渔民祈福团圆

  每年农历二月初五是澳头东升村一年一度的大王爷节。大王爷节是潮汕地区一个传统而重要的节日。东升村祖辈口口相传,岛上最早的居民200多年前从潮州南迁而来,世代以捕鱼为生。“大王爷”是村民心中的“保护神”,渔民们相信“大王爷”不仅保佑他们出海平安,还会带来福祉。2018年,大王爷节被公布为市级非遗项目。

  村民穿着渔家服装参加大王爷节。惠州日报记者匡湘鄂 摄

  1983年,全村人集资在东升岛对面的小岛上建了一座大王爷庙,举行了第一届大王爷节。此后,东升村一年一度的大王爷节庆祝活动就固定下来,且一年比一年热闹、隆重。每年的大王爷节,前进村、金门塘村都会派队伍到东升村一同参加庆祝活动。

  大王爷节主要包括请神、祭拜、巡游、唱戏4项主要活动。节日时,渔民休渔6天。节前一天,村民们就划船到对面岛上,把“大王爷”的神像请进村。节日当天,村里张灯结彩,遍插旌旗,村民从各地赶回来。男人们穿上新装,妇女们穿上特有的渔家服装。一大早,村里以家族为单位,按照抽签定好的顺序敲锣打鼓,舞龙舞狮进场祭拜。同时,请来潮汕剧团演出,文戏、武戏,每天节目各不同。

  如今,大王爷节已不仅仅是东升渔村的祈福活动,还演变为家家户户庆祝团圆、祈愿美好生活的盛大节日。

  渔家汤圆

  16道工序体现,渔民勤劳智慧

  大亚湾渔家汤圆从清道光年间流传至今,已逾百年历史。虽历经朝代更迭,但它依然大致保存着传统的烹饪技艺,2016年被列为区级非遗项目。

  渔家汤圆。惠州日报记者匡湘鄂 摄

  渔家汤圆通常在渔家喜庆节日时被制作出来招待客人,寓意团圆、圆满。此汤圆与市场上常见的汤圆不同,它没有馅料,个头大过婴儿拳头,一般比市面上的汤圆大6~7倍。制作渔家汤圆对面团揉搓的力道及烹饪火候的把控都相当严格,传统的大亚湾渔家汤圆要历经16道工序。

  先烧水至沸腾待用,把糯米粉倒进锅中,加入煮沸的开水进行搅拌。然后用力搓成一团,再将米团切成小块,放进热水煮熟煮透,捞起沥干,放置大锅中,再用棍子用力搅拌成团,均匀搅拌直至韧性上来,最后揉搓成圆柱状、切个、沾粉。熬化糖水,将汤圆入锅,煮至浮起即可食用。煮好的渔家汤圆色泽金黄,吃起来绵软富有弹性。

  渔家汤圆作为海上渔民传统美食的代表,复杂的制作工序蕴涵了千千万万渔家人的勤劳智慧,在无数的渔家喜宴中展现魅力,如今还成为大亚湾闻名遐迩的特色旅游小吃之一。

  非遗展现传统文化魅力

  大亚湾渔家婚嫁等非遗文化凝聚了大亚湾先民的生活智慧。近年来,这些非遗项目通过不同形式得到“活化”,生活习俗的沿袭和一年一度的节庆日是传承的重要方式。

  渔家婚嫁习俗,古老而悠远。虽然早已从海上住到岸上,生活条件和环境都大大改善,但渔家人始终虔诚而努力地传承着这一渔家文化。每年,东升渔村、金门塘村、霞新村几个传统渔村婚嫁喜事不少,只要有熟人,喜好热闹的渔家人都会十分热情地邀请他们去观礼,一睹原汁原味的渔家婚嫁习俗。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传统渔家婚嫁习俗在与其他婚嫁习俗文化的交融互渗中此消彼长,渔家婚嫁习俗逐渐简化,比如现在的渔家婚嫁仪式中,新娘的“哭嫁”环节往往因为新娘不会唱渔歌而省略。

  虽然仪式有所简化,但这一传统文化的魅力不减。有的婚礼中,新郎新娘已不再穿传统渔家服饰,而是着西装、婚纱举行传统礼仪。现代与传统的元素交织,看上去何尝不是一种别致的浪漫。

  对霞新村民来说,杨包庙会不仅是村民祭拜杨包真人、祈福的日子,还是全村人和游客团圆共庆的日子,这其中包含了血脉亲情、邻里乡情以及对自然的感恩与敬畏。

  67岁的原村干部、杨包庙会理事会成员苏观松说,每年庙会,在香港的族人都会全家动员,带上丰富的礼品回到霞新村与亲友团聚。男人们组建专业舞狮队,女人们则提前排练歌舞节目,都是为了庙会当天一展风采。“年年都很热闹。”苏观松骄傲地说,自1986年以来,除2003年非典和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特殊情况而停办外,一年一度的杨包庙会从未间断过。

  而一年一度的大王爷节同样以节庆日的方式延续着这一传统文化的魅力,经久不衰。

  融入创新元素更接地气

  随着时代进步,大亚湾非遗在保护与传承过程中,还适当融入创新元素,使非遗项目显得更接地气,更有生命力。

  比如杨包庙会,在活动环节中创新,为活动注入了更多趣味:彩龙彩凤彩狮彩马更漂亮,插在村妇发髻上的饰品更绚烂,唱大戏不仅唱学佬戏还唱黄梅戏……

  “新中国成立前,渔民没上岸,就在船上祭拜;后来渔民日子越过越好,庙会也更精彩了。”苏观松解释,过去渔民大多讲学佬话,所以庙会上唱的是学佬戏;但现在年轻人很少听得懂学佬话,加之村里发展旅游,每年庙会上游客很多,因此前几年开始,庙会上开始唱黄梅戏。

  近年来,霞新村积极引导渔民转产转业,结合旅游产业规划发展渔家乐、渔家游等。村民们愈加包容、开放,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来这里捕鱼、开店、旅游。

  苏观松说,去年,一位在本村捕鱼多年的外地人主动找到理事会,要求捐资并在舞台上表演节目,“本地人、外地人,到了霞涌就是一家人。我们敞开胸怀欢迎!”由此,杨包庙会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它不仅是本村、本族人“留得住乡愁”的乡村文化符号,更是促进本村人与外地人和睦相处、促进乡风文明的文化平台。

  村民还在乡村振兴中自觉开发利用非遗文化。霞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文亮介绍,为了让杨包庙会这一传统文化得以保护,走得更远,村里几年前成立了由村民组成的“龙船队”。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村里还结合转产转业发展旅游业,把渔家文化、滨海风光、生态景观、传统村落等元素巧妙地融于乡村振兴中。

  “去年,村里成立了文化公司,推广特色渔家旅游产品,开展活动策划、船舶管理等业务,为村集体创收。村里还建设了新的防浪堤,拓宽了杨包庙会广场,整治了村中排水管网及村道,修建了核心价值观公园。”李文亮高兴地说,如今霞新村整体面貌已实现美丽蝶变,待到来年庙会举办日,相信现场盛况更比往年。

  助推走向市场,挖掘更多非遗

  这些年来,大亚湾区宣教部门和旅游部门不遗余力地通过“文化+旅游”的方式宣传、弘扬非遗文化,助推非遗走向蓬勃的文化消费市场,使其社会知名度大大提高,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旅游业发展。

  对许多到过大亚湾旅游的游客来说,除了滨海风光令人流连忘返,味蕾上的满足更是难以忘怀。这些年来,个大、金黄、味美的渔家汤圆和头戴凉帽、身穿传统渔家服饰的渔妇一样,成为大亚湾旅游活动上的主角,总能被镜头追逐。

  在大亚湾区宣教和旅游部门的努力扶持下,非遗正加大以文化消费的形式出现在游客眼前。2018年,大亚湾区开展了文化消费月活动,重点推荐了东升村“渔家乐”民俗文化旅游项目,以套票的方式向大亚湾区及周边县(区)游客出售,包括非遗图片展、夜海捕捞、渔家婚俗观赏、海边垂钓等。其中渔家婚俗在项目扶持下,由东升村的村民进行有偿表演,村民多了收入,游客也欣赏到了独具特色的渔家风情。

  保护非遗,更多的是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4项非遗项目传承人年岁已高,培养接班人是当务之急。”区宣教局文广科负责人说,令人欣慰的是,这些年来,随着推广传播力度加大,传统渔村人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意识也在提高,非遗传承人也自觉培养接班人,比如渔家婚嫁传承人徐妹正在培养自己的女儿;杨包庙会理事会通过换届选举,推选出新会长来继承年逾90岁的老会长李兆营的衣钵;大王爷节理事会也通过家族传承的方式将这一节日的组织操办不断传承下去。

  除了为已有非遗项目的开发利用寻找新机外,挖掘更多非遗项目也是大亚湾区文化工作人员一直在努力破解的课题。该负责人认为,已有的4项非遗项目中,渔家婚嫁、杨包庙会和大王爷节都属于民俗类,只有渔家汤圆属于传统手工技艺类。但事实上,在大亚湾丰富的海洋民俗文化中,还有其他流传已久、技艺高超且仍在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的手工技艺,如鱼露、鱼露鸭等。目前,他们正积极挖掘民间传承人和相关史料,准备非遗项目的申报工作。

  采写:匡湘鄂、曾静妍

  编辑:曾静妍

  审核:谢永健、欧文超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