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伊始,佛山市南海区石门中学校门悬挂的红色横幅格外引人注目。“热烈祝贺我校13位同学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热烈祝贺我校15位同学获香港大学、香港科大录取!”从一所乡村中学到县重点中学,再到享誉省内外的广东名校,石门中学成为佛山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理想学府,创造着一个又一个高考奇迹。
今年高考,佛山市南海区石门中学再次交出亮眼的成绩单:文、理科共4人分数被屏蔽,屏蔽人数列佛山市第一,广东省公办高中第二(全省所有高中第四),高优线上线人数1126人,高优线上线率达95.6%,上线人数及上线率连续多年位居佛山第一。
石门中学党委书记、校长李卫东认为,石门中学之所以在近几年高考中屡创佳绩,离不开区委、区政府以及区教育局领导的关怀和广大家长、校友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与帮助。石门中学坚持“朴素教育”,实施立人课程体系,并深入贯彻“文化治校是灵魂、学术治校是关键、制度治校是保障”的“治校三大理念”。青年教师培养和名师队伍打造,成为“石门密码”中的关键一环。
谈秘诀
“治校三大理念”引领辉煌
南方日报:学校近些年成绩节节攀升,有何发展秘诀?
李卫东:石门中学之所以在近几年高考中年年创新高,不断向前发展,我认为最核心的因素有三点,即坚持了文化治校、学术治校和制度治校。
石门中学是融入了岭南文化,伴随着岭南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文化治校是学校发展的灵魂。自1932年创办至今,学校的校名跟地理位置没有更改,历史脉络没有中断,一草一木都是靠民间乡亲募捐集资而来。并在历史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提出了“任重道远,毋忘奋斗”的校训和“科学、协作、拼搏”的教风,我将其归纳为“朴素教育”。
学术治校是关键。一所学校的发展,老师是关键,老师的学术水平提升工作必须抓实,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能力、高考的备考能力和学科科研能力三大方面都要不断巩固和加强。
归根结底,制度治校是保障。不管是对老师还是学生,石门中学都设置了一整套的规章制度,对老师相对宽松,对学生相对严格。一方面我们希望充分发挥老师的主观能动性教书育人;另一方面,学生处于成长阶段,自制能力有限,需要制度规范,从严管理。
一所学校,没有办学思想无以成名校。总结来看,石门中学坚持“朴素教育”,实施立人课程体系,深入贯彻“文化治校是灵魂、学术治校是关键、制度治校是保障”的“治校三大理念”,外加区委、区政府以及区教育局领导的关怀和广大家长、校友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与帮助,取得了2020年的高考新辉煌。
南方日报:如何看待名师对一所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李卫东: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虽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但校长毕竟只是一个人,没有三头六臂,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升主要靠的还是一线老师,一线老师的功绩大于一切。如果将学校比喻成一棵大树,校长、中层管理干部无非都是枝干,一线老师好比树枝,他们才是让这棵树开花结果最直接的人。
石门中学校长李卫东与2020届高三教师合影。校方供图
谈培养
年轻老师才是一所学校的未来
南方日报:学校是按照什么理念培育名师的,效果如何?
李卫东:为什么我们说“文化治校是灵魂”,因为一个学校离开了师生间文化的感染,是没有后劲,没有动力的。石门中学“朴素教育”的文化,就是师生不竭向前的动力。这从老师的层面来说,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要“爱生如子”。正如石门中学首任校长李景宗所言,“要像关心自己的小孩一样关心学生,要像教育自己的小孩一样教育学生”。
落实到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做法,首先是要构建制度,包括涉及到课前、课中、课后的集体备课、课堂教学要求、课后跟踪三大块教学常规制度。此外还需要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制度,如每年要写几篇论文,参加多少教学比赛,上多少公开课,参加多少培训,坚持多少场教研活动等。
我经常跟老师们说这样一句话:“学生不在乎这个老师的性格、脾气怎么样,最在乎的是老师是不是有水平。”我们也鼓励老师们去进修学习,甚至可以利用一到两周时间进行脱产培训,或者自己利用寒暑假去学习,现在线上培训也非常多。
第三块是学校搭建的平台。在这个物质比较丰富的时代,相比待遇,老师更在乎的是学校对他的尊重,更在乎学校是否为他的事业搭建好平台,所以我们要为老师搭建各种专业素养提升、成长晋升的平台,让其职业本领能够有施展之地。
当然,一所学校的师资队伍好不好,关键还在于学校风气,科组建设也很重要。石门中学一直非常重视科组建设,通过科组建设提高老师的教书育人水平,提升敬业、奉献精神,形成团结、协作、拼搏的科组文化,促进每个学科综合发展。
目前,石门中学共有教师264人,其中高级教师108人,有江涛(信息学)、贾永山(化学)两名金牌教练。在佛山市第二届学科优秀青年教师评选中,我校有11名老师入选;在第五届南海区名师评比中,我本人获评首席校长;何轩、江涛获评首席教师;覃光红等12人获评学科带头人;李根新等30人获评骨干教师;周娅等10人获评教坛新秀;文芳、梁翠竹获评高级班主任;沈培浩、吕晓群获评骨干班主任。
南方日报:对于刚入职不久的青年教师,学校又是如何培养的?
李卫东:年轻教师是一所学校的未来,我们非常看重对他们的能力培养。学校开展“青蓝工程”,通过师徒结对的传、帮、带作用,帮助新老师快速适应环境,进行专业化提升。任何一位新老师入职,学校都会安排师傅经常去听他的课,跟踪他的备课和课堂教学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师傅不仅要教会他教书,还要教会他做人,怎么为人处世、融入集体。同样,新老师也要听师傅的课,这样更有利于他的快速成长。
我们对年轻老师还有过关课、汇报课的考核要求,前三年每个学期至少要上一节过关课或汇报课。每年,石门中学40岁以下的老师还要跟学生一起参加解题大赛,跟学生统一阅卷。我们还组织年轻老师进行命题比赛,这也是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综合体现和反映。
此外,我们也组织年轻老师进行教学片段比赛,通过规定一个课题,让老师讲10分钟,以赛促教。我们还经常邀请校内外名师为年轻教师介绍成为名师的经历和经验,通过榜样的力量对新老师进行培养和引导。
谈提升
“内提外引”打造更多名校强师
南方日报:教师的教学效果的反馈和评价机制如何建立,进而反促能力提升?
李卫东:对老师的评价,我们主要体现在学科教学水平、导师制效果、学生认同度几个方面。对学科教学的评价主要体现在教书和育人效果两大维度,而成绩是一个硬性指标。石门中学2011年开始推行导师制,学生从高一入学就会跟着导师小组进行学习,各导师团队评比也体现老师育人能力和引导能力。
学生对老师的认同度无记名打分很多学校也都有推行,我认为这也非常有必要,是对老师一个学期授课下来的客观反馈评价。从认同度数据来看,有时候不同老师也相差较远,有的老师认可度100%,有的可能不足50%。我们不会对外公布数据,但会发给老师本人,告诉他个人认同度和全校老师的平均认同度,不太高的则要面谈。
老师也要不断检测、鞭策、监督和反思,保持教学反思非常重要。当遇到学生成绩不如别的班,自己的认可度比别人低,所教的课学生很多还没弄懂的时候,老师要懂得及时进行反思。任何老师都是要在不断反思和改进中,才能成长和进步的。
南方日报:为进一步促进教学提升,下一步有怎样的名师培养计划?
李卫东:石门中学目前的名师队伍数量仍存在不足,下一步我们主要的计划还是“内提外引”。“内提”即内部想办法尽量通过校内自己培养名师,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外引”则是借助政府人才引进的好政策引进一些名师,比如我们的部分金牌教练也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引进的。
师德教育也将继续成为我校教师培养的重要课题。教师师德高尚,才会跟专业精湛相得益彰,所以学校一直以来比较注重师德引领,会利用党委会、教师大会等会议组织大家进行知名教育家、教育楷模感人事迹等师德方面的学习,对老师进行思想教育。
同时,我们也将继续注重利用身边例子对教师群体进行熏陶感染,加大对在石门中学扎根25年以上老师的先进事迹和教龄30年以上老师事例的宣传力度;在教师节通过石门中学教育基金会对教师们作出的成绩进行表彰;在一些评优评先方面,加大对兢兢业业、甘于奉献老师的倾斜力度。
■名师风采
文芳:用教学相长的理念,助学生迈向自强不息的人生
文芳。校方供图
在疫情后的首个教师节,石门中学教师文芳被认定为2020年佛山市教育系统优秀班主任。“对高三的孩子来说,最关键的就是高质量的陪伴。”对于此次获评“佛山市优秀班主任”称号,文芳表示这既是一种肯定,同时也是鞭策,将继续加强对新高考的适应和研究,不断发挥平凡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文芳是2020届文科有为班班主任,学生们都亲切地称她“芳姐”,她总慈爱地回应学生“孩子们”。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文芳几乎每天6时40分前就出现在早读课上,晚自习结束后10时多才回到家。在她看来,这只是所有石中老师都会做的最平常的事。
文芳教政治,说话总是轻声细语,温柔而坚定。学生们每每遇到难题,文芳总像知心姐姐一样引领着他们走出迷雾,用实际行动阐释着“让每个学生都有可倾诉的老师,让每个老师都有要牵挂的学生”的育人理念。
2020届高三是不平凡的一届,对文芳来说,这也是难忘的一届。“新年伊始,2020就注定了不平凡,我们2020届毕业生,将都是见过世面的。”1月26日疫情初起之时,文芳分别写下《致同学们》和《致家长们》两封信,呼吁同学们紧跟党和政府的号召,居家学习,科学防疫,“原地待命不等于无所作为,也可以大有所为”。
抗疫期间,文芳一方面引导学生科学防疫,另一方面指导学生科学备考。“作为平凡的老师,每个孩子背后都是一个家庭,这也是一份责任。疫情是现实的教科书,让学生学会应对在成长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与挫折,亲情和感恩话题也得到了升华。”据悉,今年的某位高考尖子生在考前产生了焦虑情绪,正是在班主任文芳的帮助和家长的开导下,该学生才慢慢稳住心态,最终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带班经验并非一朝一夕练成。在文芳看来,从学校、南海区到佛山市都有好的机制去促进青年教师和班主任的成长,比如自己曾参加的班主任能力大赛就是老师们的“星光大道”。每年的班主任能力大赛,南海区和佛山市的成绩都很突出。通过团队间的互相鼓励和学习、互相分享经验,对班主任们的成长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此外,石中的名师培养机制也对我们教师进行了系统有效的引导,让青年教师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有可以参考的方向。而学校内开展的师徒结对、青年班主任能力大赛、前辈经验分享等活动,也让我们得到了更好的培养。”文芳说。
随着新学期的来临,文芳再挑重担,继续带领高三学生备战明年的高考。“近五年,我在教学上的主要着力点是对新高考的适应和研究。”文芳表示,目前正处于新旧教材交接、新旧课程评价体系交接、新旧高考转换的阶段,这个过程自己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习、思考和提升。
“教学相长是我理解的教育思维,方正贤良、热爱学习、自强不息是我与学生分享的人生信念。我相信,朴素用心的教育一定能够最美丽最恒久。我们陪伴着孩子们一起往前走,在动态中彼此不断完善和提高,一定能走得更远。”她说。
张平:以“心德传智”教师精神,育“家国情怀”时代新人
张平。校方供图
如果说2020届毕业生经历了不平凡的高考,那么对于石门中学理科有为班班主任张平来说,内心的煎熬远远不止于应对高考的压力。来自湖北的张平,虽然为迎战高考一直留在佛山,但家乡的亲友们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疫情袭击。她心中的牵挂无处诉说,只能把压力化作动力。
开学第一次班会课,张平老师就用“西南联大”作为例子。“在中国,有这样一所大学,只存在了短短8年零8个月,却诞生了172位院士,8位‘两弹一星’元勋,2位诺贝尔奖得主,9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传奇。它,就是在抗日战争炮火洗礼中成长起来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张平用这个例子勉励学生,面对疫情,学生的责任是努力学习,用科学知识报效祖国。
“高考备考过程中总会不断遇到困难挫折,但放在祖国和民族的高度来面对这些个人的小挫折,困难就变得渺小许多。”她说。
4月27日返校第一课,石门中学请来了驰援武汉的90届校友、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援鄂国家医疗队队长朱庆棠教授讲述抗疫经历。5月27日,中国登山队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张平特意主持班会课跟同学们一起观看视频和回顾中国登山队历年来屡次尝试登顶的过程,全班同学都备受鼓舞。
捧着一颗心来,对教育的热爱是张平走上教师岗位的初心。张平说,作为班主任,她常常利用班会课和班级活动,带领学生了解祖国改革开放的成果,一同领略中国速度,中国温度,共同为我们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今年高考,石门中学有4人成绩被屏蔽,9人进入全省前100名,13人被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录取。“作为班主任,我激动感慨,但更令我热泪盈眶的是:被北京大学录取的学生戴海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想学得更深入一点,回报社会’;被香港科技大学录取的学生侯清扬说‘新冠疫苗我赶不上了,以后的疫苗研制我要参与’。”张平说。
“每每有人问起我的职业,我都会满怀骄傲地告诉他:‘我是教师,南海的教师!’”9月10日教师节,南海区举行2020年全区教育大会暨“南商教育基金”奖教奖学大会。作为优秀教师代表,石门中学的张平上台发言时称,“心”“德”“传”“智”四个字是对南海3万多名教师的精神最精准的诠释。
在全面迈向伟大复兴的新时期,智慧课堂、智慧校园,教学技术不断智能化,教师更要用学识和智慧武装自己。张平认为,“智”是时代对南海教师精神赋予的新的内涵,即要珍视每一名学生的禀赋、潜能,让每一种个性、每一种梦想,每一种尝试都得到关注和发展,需要我们以爱做底色,调动智慧,因材施教,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
“理想就在岗位上,信仰就在行动中。当我们老师正气凛然、德才全面提高的时候,学生就能终身受益。”张平说。
黄志平:深耕母校教育二十五载,老师的职责在于“唤醒学生”
黄志平。校方供图
在2020年的高考中,石门中学高三(18)班数学平均分为131.7分,其中140分以上有6人,年级最高145分,在佛山市数学单科前10名中占有6席。该班梁泳榆、陆子熹两位同学进入了全省文科总分的前20名,成绩被屏蔽。其数学老师,正是深耕教育25年的数学老师黄志平。
故事的原点源自一份母校情结。1995年7月,黄志平从华南师范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高中时的母校石门中学任教,从此种下了自己的教师梦。当时的石门中学已是南海乃至佛山地区的名校。作为一位新毕业的年轻教师,对接下来的工作,黄志平内心既兴奋、又忐忑,生怕不会教,也怕教不好。
“所幸的是,学校教研之风非常浓厚,老师之间有师徒结对,帮助新老师快速成长。”黄志平回忆,当时年轻老师可以主动听老教师的课,主动向师傅请教;同时师傅也会听徒弟的课,之后对课堂教学进行详细讲评。尤其是公开课,更是得到全体科组老师的帮助,精雕细琢,力求完美。平时同事老师之间,也相互听推门课,不打招呼就进去听课,听课后还进行课后交流。石门这些优秀的传统,对自己的成长特别有帮助。
从教以来,黄志平秉持着一股老黄牛精神,带着一股韧劲、拼劲,工作中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他一直坚持的三点做法:纪律上严格管理、学习上指导学法、思想上心理干预。
在指导学法时,黄志平特别注重做好学生的个性化辅导,包括如何管理时间、提升弱科、稳定强科等,并要求学生学习要有固定时间,要有确定内容,要有文字记录,并注意定时反馈。
建立数学辅导记录登记表,这是黄志平在近几届高三的做法。他认为,在指导学生时要更加有针对性,建立数学辅导记录登记表方便检查辅导的效果,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适当调整难度。
在数学辅导中,他注重通法与巧法的剖析,通过一题多解鼓励学生去探求多种解法,寻求最佳答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而通过对典型错误的辨析,他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及时肯定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同时,黄志平也借助外力,如借助学科智囊团,来强化一些“微专题”的落实。
经过了近几年的探索,黄志平在数学学科尖子生培养方面取得傲人成绩。2014年,其所教学生蔡子东、陈栩旋以省排名前100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2017年,其所带的有为班学生谭慧仪获得全省文科总分的第一名,该班上有5人进入广东省文科前100名;2019年,其任教的有为班数学高考平均分为129分,其中140分以上有9人,最高144分(为年级最高分),包揽了佛山市数学单科的前8名,陈悦心、刘祺两名同学进入了全省文科总分的前10名。
回首自己25年的教育教学生涯,黄志平的真切的感受是,让学生圆梦,其实也是在让自己圆梦;在培养优秀的同时,也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老师的职责在于‘唤醒学生’,帮助学生走过这段难忘的求学与成长历程,让他们的知识、能力与心灵不断充实与提升,并以一个更强大的自己去面对外在的世界,找寻人生的立足点。而我们则要秉承朴素教育理念,率先垂范,言传身教,情感育人,真正地引导同学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育人者育己,教育事业是双赢甚至多赢的事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黄志平说。
【来源】南方日报
【撰文】王雅铄 沈培浩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