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策炳:拔除两个“穷根”,实实在在留下产业火种|山海协作 佛山战贫

南方日报

山海协作,共奔小康

2018年,时任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的南策炳作为顺德的代表,被选派前往金阳县,担任顺德驻金阳县扶贫工作小组组长、金阳县委常委、副县长,投身东西部对口协作脱贫攻坚战。他到任后的第一件事,是用将近47天,把金阳全县34个乡、绝大部分村,从高山到金沙江畔,从县城旁边到最边远的地方,几乎全部走了一遍。

扎实的工作让扶贫更加精准高效。“金阳县目前的贫困户主要集中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地区,我们在帮扶时把主要力量投入到了高山之上,并且着重拔掉两个‘穷根’。”他说。

记者:对于金阳县的贫困状况,你认为“穷根”在哪里?

南策炳:我们到金阳之后发现,贫穷确实是随处可见,“穷根”很多。

首先最直观的就是交通不便利。横断山脉、大渡河、岷江、金沙江,多条大江大河把这个地方隔断了。历史上,外部资源很难突破天险传到这里来。

其次自然条件也极为恶劣,再加上历史传统、思想观念、习惯等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造成这个地方的贫穷。

我个人感受最深的还是教育,孩子读书很困难。这里每个村子都隔得很远,走路从一个村民小组到村委会都要两三个小时,发展教育天然比较艰难。在教育这一块,历史投入还有欠账。

总体而言,造成金阳县贫困的主要原因从短期来看,是这里的人们凭借自身力量脱贫致富的门路很少;从中期来看,贫困的原因是交通;从长期来看,是教育。

图为南策炳。

图为南策炳。

记者:工作组在金阳的扶贫工作有哪些着重点?

南策炳:千军万马帮凉山,佛山是其中的一支轻骑兵。我们工作组在紧紧锁住“两不愁三保障”这个国家给我们的任务之外,还特别注意拔掉两个“穷根”:一是思想观念的“穷根”,二是产业的“穷根”。

思想观念的穷根必须要有观念碰撞才能够改变。所以我们要把这边的群众输送出去,尤其是完全没有走出过大山的,应该走出去开阔一下眼界。这是思想观念可以改变的一种途径。劳务输出是短期可以持续增收、惠子孙、奔小康的比较好的门路,除了可以增收之外,又可以转变观念。

在这方面,佛山市级和顺德区级给出了非常强有力的政策。对外出务工的人员,工厂也落实了,交通费用全免。除了工资之外,每年还能够获得约1.6万元的补助。

在拔除产业“穷根”,我觉得是中央派佛山来进行东西扶贫协作最主要的想法,就是把东部的产业梯度转移到西部来,实实在在地通过这几年的帮扶留下一些火种。我们在产业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尽管时间太短、市场因素太少,企业进驻非常困难,我们还是慢慢地留下了一些各种各样的产业形态。

金阳县城。南方日报记者 戴嘉信 摄

金阳县城。南方日报记者 戴嘉信 摄

记者:你在扶贫工作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南策炳:比如劳务输出,真正做起来就会感觉还是很困难,因为群众一开始不愿意去,他们习惯了在家乡的生活状态。虽然我们逐村逐乡去发动,但是每组织一次劳务输出,都会感觉特别的艰难。有时候辛辛苦苦组织一次,却可能只有十几、二十几个人参加。

思想观念是无形的东西,只能通过实实在在的一件件事去改变它。针对问题,我们把工作做得更加扎实,又连续出台了很多政策。经过三年时间的持续努力,现在情况在慢慢发生改变。今年金阳县有116个人自发到佛山顺德去务工,这跟原来相比简直是不可想象。

作为代表顺德的扶贫干部,我们在前方的工作离不开后方强力支撑。一方面我们紧紧依靠顺德区委、区政府,各个相关部门在我们有困难时鼎力协助。另一方面,我们也善用社会力量。顺德慈善力量很强大,只要凉山有需要,社会各界都非常愿意伸出援助之手。

【南方日报记者】廖瀚 熊程

●相关阅读

金阳暖流 :高寒贫困县“入春”记|山海协作 佛山战贫

编辑 李嘉欣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